总的来说,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吴广这样一个优秀的起义军领袖没有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之上,而是被心有龌蹉的同袍陷害,这个结果着实令人扼腕,难免让人联想到很多有类似遭遇的英杰。堡垒往往从内部开始崩塌,在王朝或政权走向末路的时候,这样自毁长城的例子真的数不胜数。
回过头来,我们再去评价朱见深,会发现这是一个行事果断,甚至有点狠辣的皇帝。不说别的,从一开始的杀干政宦官,平反于谦的冤案,到后来大败瓦剌,收复失地,洗雪大明国耻。接着又平定西南的叛乱,中部的匪患,以及会同朝鲜征剿建州女真。这一系列的举措,后人说他可以比肩朱棣也不足为怪了。
就朝堂而言,其表现为禁越职言事,而转向地方官府官员,则表现为各级官府之间的权力制衡,再转向民众,则是不许其随意越诉。宋代皇权由中央到地方的步步紧缩、层层递进,使得地方官员虽然在名义上有诸多权力,而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处处受限。这便导致地方官员只能在其有限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发挥社会治理的才能,同时还要处理好朝廷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周武王临死时,儿子周成王年幼,就托孤给弟弟周公旦,让他好生辅佐周成王。周公旦(姬旦)于是就承担起教育侄子,并处理政务的重任。主政期间,周公旦镇压内外叛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制礼作乐,系统性地为周王朝打下基础。待到周成王成年后,周公旦毅然还政、激流勇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辅政也成为一代佳话,被后世经常引用。
可以说之前嬴姓族人所作的一切都在为最后的统一做准备,嬴政即位后,重用李斯、蒙恬、王翦等人,以气吞山河之势九年就灭了六国,建立秦朝。
王羲之在唐太宗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被冠以“书圣”的称号,唐太宗在满足自己私人爱好的同时也凭借着王羲之的影响力成功稳定了朝局,赢得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可谓是一举两得。
无论是在陵墓建设上还是在墓葬形式上,古代罗马人都表现出了他们对于生命以及死亡所持有的积极态度以及其对于死亡和生命意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
商鞅、韩非、李悝、慎到等法家代表都来源于三晋之地绝非偶然,与晋国曾经的变革关系密切。晋国以自己的历史证明了分封制的必然衰落,又为下一个时代种下了种子。至于发源于三晋之地的法家思想,最终却在西方的秦国生根发芽,那就是另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了。
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了对外战争之上,为了维持这一统治秩序,罗马人对于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控制方式。在对外扩张时,罗马人将对土地的渴望转移到了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上来。
李治非常欣赏武则天,二人在政治上也有共同的见解,李治曾言:“后性明敏,处事皆称旨。”而且李治在位之时,国家大事多由李治做主,尤其是涉及少数民族的事情,多由李治过目,武则天只是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