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二十六日,在位四十余年的宋理宗驾崩,遗诏太子赵禥继位,是为宋度宗。
宋度宗并非宋理宗亲子,而是侄子,只因宋理宗几个儿子先后夭折,才将其过继过来。
而一开始,群臣是反对立赵禥为太子的,至于原因嘛,自然是赵禥先天智力不足。
赵禥的母亲原本是福王赵与芮的小妾,因怀孕遭到赵与芮嫡妻的嫉妒,强迫其吃堕胎药。
不知道是不是药有问题,赵禥生母吃了药之后,反而提前出生了,但也因此留下了发育迟缓的毛病。
尽管大臣们议论纷纷,但毕竟是自己亲侄子,宋理宗还是力排众议,将其立为太子。
只是这样一个智商有问题的帝王,真的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吗?
我想,得知赵禥被立为太子,大臣脑海里立马浮现的恐怕是司马衷。
如果在大一统时代,或许有大臣的辅佐,维持朝堂的正常运转,但现在是什么时候?是北方蒙古人虎视眈眈的时候。
也是在宋度宗继位的这一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成为新的蒙古大汗。
而此时,整个东亚和中亚大陆,除了南宋,其余都被蒙古人征服,换句话说,忽必烈的下一步,必然是征讨南宋。
其实早在宋理宗时期,蒙哥汗就分三路大军征讨南宋,却离奇死于钓鱼城,这才引爆了蒙古内部的大汗争夺战,给了南宋喘息之机。
而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时候,给了南宋一次北伐自救的机会。
当时蒙古汉族世侯李璮不满忽必烈设置达鲁花赤监督、掣肘各汉人世侯,加上蒙古又将汉人世侯辖区分封给蒙古诸王贵族,让汉军世侯辖区备受盘剥,率先反叛,并私下和南宋联合。
当时宋理宗和贾似道也抓住这个机会,派兵北伐,可惜功败垂成,这算是南宋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了。
北方混乱的时候北伐失败,预示着南宋主动进攻打出和平已经不可能了。
更何况如今汗位已定,南宋怕再也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当了除了蒙古这个外部大敌,南宋内部问题也不少,毕竟从北宋算起来,南宋已经立国三百余年了,末代政权该有的问题,南宋一个不落。
土地兼并、国库空虚、官员腐败早就趴在南宋身上敲骨吸髓了。
宋度宗继位的时候,王朝已经步入末期
其中,这些问题的核心其实就在于人口隐匿,且这个数字是极为庞大的,且在南宋初期就有了。
宋高宗南渡之后,为了维系统治,对于地方豪强都是采取纵容的态度,任由他们圈占民户,甚至逐渐形成了拥有私军的地方强大势力。
在南宋前期,这些地方豪强会看在朝廷的面子上,象征性的统计一下户口,以便朝廷征收赋税。
但宋孝宗之后,又是宋金战争又是蒙宋战争的,不少底层百姓不堪赋税压迫,纷纷选择投靠地方豪强生存。
而朝廷又需要地方豪强支持自己出征,只能任由他们隐匿,到了最后,这些豪强地位和权势越来越高,直接表示,不缴纳赋税了。
南宋初期,土地兼并就已经存在了
当然,不仅仅是豪强,对外征战的将领们也趁机兼并土地,本来南宋土地就少,在豪强和将领们的连番兼并和隐匿下,即便商税收了不少,但也不够频繁的大战,国库老底都被掏没了。
而当时这些豪强到底隐匿了多少人口呢?不妨看一组数字。
宋度宗登基当年,朝廷统计的男丁民户仅有1300万,而元朝灭了南宋后统计江南民户则有5000万,仅仅二十年,就相差这么多,可见这些豪强到底隐匿了多少人。
既然国库没钱,而豪强又不肯缴纳赋税怎么办呢?只能大量增发纸币了,只是如此滥发,南宋的纸币到最后和废纸没什么区别,更要命的是,南宋还强迫百姓卖粮食,至于钱嘛,自然是这些纸币了。
至于地主豪强,朝廷可不敢强迫他们,这么一来,所有的负担都压在底层人身上。
所以说,要说继续这么下去,怕不是蒙古人入侵,南宋自己内部就要崩溃了。
为此,掌握实权的贾似道打算改革,以延续南宋的国祚。
好在此时忽必烈在和阿里不哥的内讧中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和其他汗国都闹翻了,忽必烈不得不先稳定内部局势,这给了贾似道改革的时间。
此前贾似道就曾推行了“公田法”,先规定豪强们能够掌握土地,然后让他们将超出规定的土地拿出三分之一出来,由朝廷购买,称之为“公田”,然后交给无地的百姓耕作。
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向这些公田征收赋税,填充国库,相当于从豪强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毕竟朝廷花的钱还是滥发的纸币,只是盘剥的对象由百姓转移到这些豪强身上。
靠着强买强卖,朝廷先后获得近四百万亩的土地,只是豪强们不甘心利益受损,纷纷指责贾似道祸国殃民。
然而,钱粮虽然有了,但架不住内部人侵蚀贪腐啊,尤其是南宋末年,武将们打仗不行,但吃空饷一个赛一个猛。
为此贾似道又搞出了“打算法”,监督这帮武将的开支用度。
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贾似道这番改革直接砍到武将的大动脉上,一些对贾似道不满的武将直接选择投降忽必烈,比如刘整,就是他建议忽必烈攻打襄阳的。
平心而论,贾似道不搞打算法,南宋真的快掏不出钱来支付军饷了,搞打算法,至少还能维持几年,但必然会让一些屁股不干净的人反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改不改,终究是一个死。
而此时的忽必烈以已经完成了内部的整合,刘整的到来,为他指明了南宋在襄阳防线的上的弱点,忽必烈当即下令,让其建立水军,为南下灭宋做准备。
要知道,南宋得以立足的关键就是长江防线和水军,而这两个优势,正在被慢慢削弱。
咸淳三年(1267年),忽必烈派大军直扑襄阳,此时守卫襄阳的是名将吕文焕,虽然多次打退,但孤城无援,很快就被围困了。
襄阳被围困期间,贾似道也心急如焚,前后组织了十四次大规模的救援,但除了李庭芝外没有多少可用的将领,始终未能成功。
而在攻打襄阳期间,忽必烈派另一支大军,意图从西面包抄在四川的宋军。
咸淳九年(1273年),实在坚持不住的吕文焕选择投降,襄阳城破,南宋在北方的防线上彻底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而西线,除了重庆,其余地方全部落入忽必烈之手,也让南宋毫无防线,彻底被忽必烈围困,南宋的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攻下襄阳后,忽必烈立即着手灭宋之战,此时南宋手上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忽必烈就让刘整继续训练水军,前前后后造船三千多艘,共训练水军五万多人,暂时弥补蒙古水军的不足。
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一切准备好后,忽必烈立即下诏征讨南宋。
而在这个时候,宋度宗驾崩了。
忽必烈全力发动灭宋之战之时,南宋却忙着安葬宋度宗和立新帝,都没人去布置防线。
而后立了四岁的赵㬎为帝,由谢太后临朝称诏,并重新任用贾似道。
主少国弱,偏偏还有外敌,稍不留神,就是亡国。
更要命的是,南宋襄阳水军这时候又投降忽必烈了,也让南宋水军实力已经远远落了。
而在这个时期,吕文焕出面招抚长江一线的守将,蒙古人一路沿江而下,毫不费力就到了长江中下游。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刘整去世,贾似道打算拼死一搏,想要带着南宋仅有的精锐水军和蒙古作战。
但谢太后却不允许贾似道带兵,让他坐镇临安,估计怕贾似道也投敌。
至于贾似道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姑且不论,但这个时候贾似道的表现却可圈可点。
他立即将自己子孙全部留在临安为质,才得以领军。
只是如今南宋防务不足、军心涣散、且水军实力远不如蒙古人的情况下,败局似乎已经注定了。
二月二十九日,丁家洲一战,南宋水军全军覆没,南宋再无征战之军,临安也彻底被暴露在蒙古人面前。
面临亡国危机,南宋内部不思如何抵抗,反而开始内讧起来,矛头自然是贾似道了。
三月,一帮大臣弹劾贾似道,认为蒙古征讨就是因为贾似道的原因,只要罢免贾似道,即可让蒙古人退兵。
说实话,这帮人真的以为弹劾贾似道就能令蒙古人退兵吗?无非是贾似道占据高位罢了,都是打算赶走贾似道,然后换上自己,而后在投降忽必烈的时候换去高位罢了。
比如陈宜中就是如此,在谢太后无奈罢免贾似道后,一直夸夸其谈的陈宜中被任命为丞相。
然而陈宜中干了什么呢?别看当时陈宜中在朝廷上各种豪言壮语,实际上却胆小怕事,丝毫没有和蒙古人决战的勇气,更没有才能,反而主动求和,更是拒绝文天祥提出的迁都建议,浪费了大好的时机。
眼看蒙古人不断逼近,陈宜中直接选择投降,最后一路跑到了暹罗。
没办法,谢太后只能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前去蒙古大营谈判,实际上这时候谢太后等人也明白,南宋气数已尽了,无论如何,都要灭亡了。
参考西夏和金灭亡时的悲剧,不如主动求和,或许能求得下半生的安宁。
只是谢太后没想到文天祥是个主战派,反对朝廷求和,拒绝担任右丞相,以端明殿学士身份前去谈判。
在文天祥心里,南宋还有南方不少土地,可以继续和蒙古人抗衡。
因而在皋亭,文天祥和伯颜辩论,文天祥认为,两淮、两浙、闽粤依旧被大宋掌控,如果硬碰,胜负犹未可知,气的伯颜直接将其囚禁。
得知文天祥被囚,谢太后无奈之下,又派了贾余庆出使,只是这次蒙古是铁了心要灭了南宋,无论什么求和条件都不答应。
无奈之下,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南宋献上国印,算是向蒙古人投降,而后二月初五,赵㬎带着百官在祥曦殿献降表。
至此南宋在名义上已经亡国了,而后文天祥等人则继续抗击,但大势已去,崖山一战,成为最后的抗歌。
说实话,南宋能在蒙古人称雄的时代坚持十几年,属实不易。
但南宋已经步入末期,除了前文说的各种王朝末期的弊病之外,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对北人的歧视。
这就导致南宋无法团结北方的汉人军民,也没法整合北方汉人一起反抗蒙古人的统治。
早在宋孝宗时期,南宋丞相史浩就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之,何不起而亡金?”
在他眼里,北方沦陷地早已没有豪杰了,有的只是归顺金国统治的奴隶罢了。
而在这个基础上,史浩制定了“归正人”制度,所谓的“归正人”,自然是从金国逃亡南方的汉人。
然而对这些人,朝廷上下都对他们不信任,将他们安置到南宋边境居住,哪怕有才之人,也无法得到重用,比如辛弃疾,就是归正人,可惜辛弃疾空有一生谋略,但因为归正人身份,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因而南宋不少有志之士,都想推翻这个制度,比如孟珙,可惜徒劳无功。
又比如在南宋灭金之后,迫于无奈投降了蒙古的官员范用吉希望回归南宋,且希望帮助南宋收复河南的失地。
为此他和镇守湖北的孟珙取得了联系,甚至将自己亲儿子送到南宋当质子。
当孟珙向朝廷上书的时候,这帮人却干了什么呢?认为不能重蹈“张觉之事”的覆辙。
张觉是曾经的辽国节度使,因投奔北宋献出了宁远和山海关二地,引起金国不满,金国以此为理由出兵灭了北宋。
说实话,即便没有这个事情,金国也要出兵的,这件事不过给了他们一个借口罢了。
但此时的南宋,却坚持认为要老老实实和蒙古人相处,这样蒙古人就没有理由入侵南宋了。
可惜蒙古该入侵还是入侵,老实相处有用吗?
你南宋不肯重用和招抚北方汉人,就别怪忽必烈招抚他们了,忽必烈掌权后,任用了大批汉族将领,而这些将领在攻打南宋的时候又格外的卖力。
而且忽必烈特地改了国号为“大元”,随后定都燕京,以御前奏闻代替蒙古人传统的忽里台大会,至此,忽必烈将元朝纳入了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序列。
也是从此刻开始,北方汉人有了更强的动力和底气,现在的他们并不是为蒙古人卖命,而是效力于一个正统的王朝。
所以,自襄阳之战后,大量南宋将领纷纷选择投降忽必烈,对他们而言,这并非是降敌,而是顺应改朝换代之举,这次战争改朝换代的战争,而非入侵,投降忽必烈,完全没有负担。
如此一来,南宋不亡真的才怪,除非贾似道在丁家洲打出赤壁之战一样的大胜才行,可惜未能成功。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95865483020386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