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让人意难平的六大遗憾,就连霍去病离世,都进不了前三

江山的风景秀丽让无数英雄折腰,不断书写着历史的波澜壮阔。有人在时代的风云波动中成功实现了自身的抱负,留下厚重的一笔。

但是更多的却被命运的浪潮所冲击,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局,让人为之叹息和遗憾,被世人无数次缅怀和感慨,不断传唱着落寞的事迹。

中国历经分分合合,从四分五裂的割据势力到统一的大王朝时代,在不断的纷争与融合中,涌现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结局悲壮的豪杰人物。

中华文明传承至今,不仅取得了璀璨的成就,也有着让人心痛的经验教训。无论是英雄的迟暮还是豪杰的生不逢时,都让人为之扼腕。

历史事件无论在当时多么重大,都已经如过眼烟云般的消散,如同流星在天空闪耀后迅速消失,成为中华民族成长中的一部分。

但是,始终有一些意难平的憾事,让人久久无法忘怀,让人无法克制住想象:历史如果是另一番走向,是否会有着更为精彩的故事?

秦始皇

始皇帝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王,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动乱,对中华民族的传承和文明的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始皇帝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对制约社会发展的文字和度量衡进行了统一,并废弃了周朝的分封制,代之以高效管理的郡县制。

中国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始皇帝功不可没,是最有资格被世人称为“千古一帝”的英雄,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然而,始皇帝来六国的速度过于迅速,六国臣民对于秦朝的认同感并不强烈,尤其是秦法的严厉更是让六国人民抵触强烈。

同时,为了对抗匈奴的侵扰,始皇帝对六国摊派了高强度的徭役,加上阿房宫和始皇陵的修建,三大工程压的六国人民喘不动气。

随着始皇帝在最后一次东巡中突然暴毙于沙丘,六国故旧纷纷掀起反抗秦朝统治的浪潮,最终庞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如若始皇帝不进行东巡,或许不会那么早去世,会有充足的时间来对统一后的王朝进行治理,为秦王朝的长久统治打下基础。

即使始皇帝寿命将近,若不是突然暴毙,也会妥善安排好继承人,而非让才略不足的胡亥继位,将王朝大业葬送。

扶苏

与始皇帝的残忍统治不同,扶苏向来与儒家亲近,接受儒家“仁爱”理念,主张以相对问温和的方式进行国家治理,保证社会的稳定。

扶苏对始皇帝的政策多有不同见解,多次顶撞并强行劝谏,以期收回成见,改变施政策略,被始皇所不喜,发配到边疆,与蒙恬抵抗外族。

扶苏的政治方针,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刚刚统一的国家现状。秦朝连续多年的征战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军队强盛的另一面是经济凋敝。

包括秦朝人民在内的七国社会,在战乱中遭受严重损失,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国家需要平稳过渡,从马上得天下,不能在马上治天下。

如果扶苏的主张得以实施,秦王朝可以像汉朝初期实行无为而治,让人民不受到过多干扰,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恢复国力,秦朝也不会灭亡。

可惜在始皇帝暴毙后,赵高与李斯矫诏胡亥承继大统,并让扶苏和蒙恬自杀,断送了秦王朝最后续命的可能,让其成为寿命最短的朝代。

扶苏性格中的懦弱让其无力在变故来临时,准确判断出其背后情况的真实与否,盲目的接受所谓的遗照,害了自己,也害了大秦帝国。

项羽

在秦末群雄争霸的时代中,项羽与刘邦成为赢家,进行着最后的较量,以便代替始皇帝,重新建立一个统治中原大地的新王朝。

项羽曾经以少胜多,创造了破釜沉舟的军事奇迹,本人有着万夫不挡的武力,起兵抗秦后鲜有败绩,在秦王朝灭亡中贡献最大。

但是项羽刚愎自用的特点让其未能及时除掉刘邦这一大患,也不能占据咸阳作为发展基地,反而以“衣锦还乡”之名回归楚国故土。

而刘邦则凭借“暗渡陈仓”的方式,瞒天过海般的冲出川蜀之地,占领秦朝故土,并以韩信为帅,拥有了与项羽对抗的资本。

最终项羽被刘邦围困乌江河畔,陷入到绝境之中,被刘邦以“四面楚歌”之际攻破心理防线,误认为楚地尽失,大势已去而不得不自刎。

项羽的兵败充满了英雄陌路的凄凉,作为楚国贵族之后,本身拥有很高的个人武力和军事素养,如果可以听从范增进谏,不至于结局悲惨。

如果最后获胜的是项羽,凭借其军事方面的才能,相信不会有汉初期被匈奴步步紧逼的屈辱,更不会像汉一般通过和亲换取短暂的和平。

霍去病

大汉王朝在对匈奴的对外战争中,除卫青之外,霍去病是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多次率军击败匈奴,取赢得了不菲战功,被称为“冠军侯”。

霍去病深得汉武帝信任,年少得志,17岁便以校尉之职出征匈奴,创造了以800人大败匈奴的佳绩,并在随后的战役中击败左竖王。

霍去病善于千里奔袭,以奇兵改变战争局势,在卫青率大军正面对抗匈奴主力的同时,霍去病辗转匈奴腹地,获得了“封狼居胥”的荣耀。

在霍去病与卫青的联手之下,匈奴实力被大幅削弱,大汉军威一时之盛让其不得不为之远遁,威胁大汉几代人的边疆之患被彻底解决。

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在汉匈之战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和态势,确保了大汉的安全,让华夏大地不再饱受外族欺侮。

霍去病虽然才华出众,但锋芒过甚,恃才傲物,缺乏必要的政治素养和个人修养,甚至私自械斗将李广之子李敢击杀,体现了其性格缺陷。

或许是天妒英才,霍去病年公24岁便因病去世,徒留“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佳话,不能以其才继续护佑大汉,可惜可叹。

柴荣

赵匡胤“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为世人所熟知,但如果不是柴荣过早离世,北周就不会轻易灭亡,更不会有后面宋朝什么事。

柴荣在郭威驾崩后继承北周的事业,以强悍的姿态分别击退北汉与辽国的进攻,稳定了国内局势,巩固了中原王朝的基业。

柴荣在局势平稳后随后发动对后蜀和南唐的战争,迫使两国割地赔款,更是迫使南唐去除帝号,为宋朝的统一打下基础。

柴荣是当时中原王朝最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帝王,在对辽国的北伐中,曾经取得了六战六胜的耀眼战绩,一度打的辽国商议迁都。

柴荣死在北伐途中,在其死后,赵匡胤为了夺取政权,私自带兵回师,北伐无疾而终。

如果柴荣能继续保持北伐的势头,将辽国势力驱逐到长城以北,就不会有后面“靖康之耻”,更不会导致中原大地先后被金、元所统治。

诸葛亮

诸葛亮素来是智慧的化身,不管是其“火烧赤壁”的典故还是“七擒孟获”的传奇,都体现着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和兵法造诣。

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甚至连固定的落脚地都没有,被曹操追的四处逃命,而“隆中对”则为刘备拨开了政治迷雾,指明了要走的道路。

正是有了诸葛亮的计谋,才有了最终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也以“编草鞋”之身一跃成为蜀汉之帝,成为一代雄主。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以西蜀一隅之地,对中原的曹魏政权发起进攻,以期兴盛汉室。为此,先后六出岐山进行北伐,最终功亏一篑。

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弊端,知晓单凭蜀汉的国力无法长期生存,所以究其一生之力进行北伐,却天不遂人愿。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因精力耗尽,最后病逝五丈原,以“出身未捷身先死”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憾事。

小结

历史上的这六大憾事,不仅是英雄的悲剧,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让历史向着不同的方向前行,增添了历史的不确定性。

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创造了不朽的功绩,却无法左右命运的安排,更无力应对突发的状况,在生老病死面前,只能接受历史的遗憾。

历史的无奈和不甘,不能成为阻挡我们努力的借口,相反,在为事业进行奋斗时,要做好更为全面的准备,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事事无常,任何所熟知的状况都有可能发生变动,我们在为生活打拼时更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相对平静的心态和正常的情绪去应对。

我们无法预知历史的进程,也无法左右命运,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可能对事情进行妥善的安排,想到各种可能性,并按照最坏情况做好打算。

看到英雄人物的遭遇,我们要更为警醒,不能将目前所拥有的当做理所应当,要保持感恩和反思,加强自我修养,谦虚谨慎待人。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0983744779158068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