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科教材缺一样东西,就是古代最好的文章——奏折

历史上最好的文章大部分来自奏折,所以很值得学习,这些文章都是古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所写,阅读者是古代最有权势的皇帝。书写者和阅读者都是人中龙凤。这些文章可以说是知识中的知识,文章中的文章,古人智慧的精华所在。

这些文章蕴含了修身之道、处世之道、领导力、管理学、政治学、谋略学、军事学,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每篇文章都让后世受益无穷,其中有五篇文章是必读的:

第一篇、清朝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孙嘉淦通过这篇奏疏,警示乾隆皇帝以及后来的统治者,要警惕人性的弱点,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小人,亲近君子,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外,还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做好领导需要打铁自身硬。所谓“三习”,是说人做官时间久了,往往不由自主地生出三个坏习惯,即耳习、目习和心习。耳习:耳朵听惯了奉承话而讨厌逆耳之言。目习:眼睛看惯了讨好的行为而讨厌耿介之举。心习:内心习惯了温顺服从而讨厌违抗拒绝。还有一弊,我就不这说了,大家自己去读吧!

第二篇、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做人做领导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这篇文章是千古名篇,智慧很高,不可不学!

第三篇、清朝海瑞的《治安疏》,又称《直言天下第一疏》《谏修斋建醮疏》是海瑞写给嘉靖皇帝的一篇奏疏。这篇奏疏指责了皇帝迷信道教、妄想长生、错聩误国的过失,指出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当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致安治颂之,谀也。”奏疏最后提出了改革政事的具体意见。语言朴素无华,既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又说理透辟、义正辞严,应当是文科生必读文章。明朝之所以成为意难平,就是因为有海瑞海青天。海瑞的一心为民,为民请命永远都是知识分子的典范!

第四篇、唐朝韩愈的《谏佛骨表》。这是韩愈向唐宪宗上的一篇奏表。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这篇文章指出皇帝搞迷信活动,劳民伤财。“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文章广征博引,说古论今,用事实说话,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感情激烈。文章希望皇帝实事求是,多做实事,“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展示了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担当,是难得的好文章。

第五篇、汉朝贾谊的《过秦论》。这是贾谊上奏给汉文帝,用于参考施政的文章。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这篇文章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提醒皇帝要施仁政,爱护百姓,民意不可违,民意即是天命。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9848100380213760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