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亡和秦亡的最大区别

秦朝和隋朝很像,同样结束了大分裂,同样是二世而亡,但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本质来说,秦汉更迭是社会阶级的大调整、大洗牌,而隋唐的统治主体根本没有发生变化,只局限于国号的更改、皇帝的换姓而已。

先说二者的共同点——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诸侯混战局面,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对峙格局,都是大一统的缔造者;秦朝存在和关东故地的矛盾,隋朝则存在关陇和江南、关东两大板块的矛盾,严重缺乏粘合力;秦朝修建驰道、直道、新道,开凿灵渠,完成了交通层面的统一,隋朝也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秦朝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隋朝也在学术、宗教层面完成了南北统一…

而且,秦朝和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操盘者超越历史条件密集性干了一些好几代人才能干成的大事导致内部矛盾爆发,进而灭亡。

秦朝之后是强汉,隋朝之后是盛唐,强汉和盛唐都是因为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并吃了前朝积累的红利才一举奠定了强大的格局,成为世界性帝国。只能说,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但秦亡和隋亡又有本质的区别:秦汉更迭是阶级的大调整、大洗牌;隋唐更迭只是换了个国号,皇帝换了个姓而已。刘邦建立大汉是再开新局,李渊建唐只是延续了隋朝的路线而已。

本质来说,任何一个王朝都有一个以勋贵为主体的统治主体,只要保证这个主体始终在线并能够忠于皇权,那么大概率是不会灭亡的,就算遭遇外患,也往往能维持偏安一隅的格局。

秦朝的统治主体是大秦在蚕食六国、发动灭国大战期间成长起来的军功派和虎狼秦军。统一之前,这个群体是大秦开拓的先锋,统一后,这个群体是维持大秦关中基本盘安全并压制关东故地的主力军。如果关东故地发生叛乱,秦军就会迅速反应,东出函谷关解决问题。就算秦军不能解决关东的叛乱,也能凭借地理优势维持王霸关中的格局。

军功派是大秦的基本盘 图源/剧照

但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前就在着手解决勋贵问题,为此,在刚灭亡楚国之后就尝试对百越展开攻势。后来,秦军主力更是被分别派往了岭南和北部边境,继续承担开拓和守边的重任。

这就导致,如果天下出现乱局,秦国将会无兵可用。始皇在时,可以凭借个人威势和频繁的大巡游压制关东,始皇驾崩,二世皇帝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很难守住大秦的家业。这就是陈胜部将周文为什么能轻松打进关中的核心原因。后来,用于平叛的还是章邯临时组织的骊山刑徒,根本不能和经历战争淬炼的虎狼秦军相比。

更重要的是,二世胡亥由于严重缺乏威望,没有信心驾驭勋贵,于是就在赵构的撺掇下屠杀了以蒙恬为代表的大秦勋贵和宗室。这就导致,当六国贵族借着陈胜吴广起义的东风趁势而起时,二世手中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良将,最后还是由作为少府的章邯出面才暂时稳住了局面。

可见,大秦之亡完全是因为秦军主力被外放,大秦勋贵被屠杀,统治主体的缺失导致大秦不仅不能平定关东的叛乱,也不能维持王霸关中的格局。

最后是以刘邦为主体的南蛮文化填补了关中的权力空白,进而打败项羽,再次完成了天下的一统。

实事求是地说,刘邦也是凭借关中的经济和地理优势战胜了战神项羽,如果秦军的统治主体还在的话,根本轮不到刘邦据有秦中,大秦完全可以再来一次东出函谷一统天下的战争。贾谊批评子婴是个庸才,不能保有秦中一隅,实际上子婴根本没有那个实力。

可见,统治主体的缺失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就是致命打击。没有坚持关中本位,是秦亡的核心原因。

刘邦建汉后,天下已经完全是另一番局面:大秦是贵族政治,而大汉却是由刘邦、萧何这样的基层精英为主体,同时整合了六国的贵族和天下豪杰,统治主体完全实现了大换血,并且做了阶级层面的调整。

但也正是因为以张良、韩王信为代表的六国后裔,以张耳为代表的豪杰等群体在大汉庙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大汉才能稳定,从而行稳致远。

也就是说,不管是皇权还是统治主体,大汉都是再开新局。大秦被彻底扔到了故纸堆里。

鉴于秦亡的教训,刘邦就果断与军功派分享了权力和利益,用高帝五年诏和白马之盟的形式进一步维护了功臣派的利益:刘氏为王,功臣为侯,若有违此誓,天下共击之。

功臣派的存在和其权益的保证才是大汉避免亡秦命运的核心原因。

刘邦与功臣派共天下 图源/剧照

但隋亡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局面了。和秦朝一样,大隋也有自己的统治主体,那就是自宇文泰时期就打造的军事政治共同体——关陇贵族,以及这个集团之下的府兵系统。大隋皇帝只要能保证这个集团的利益进而得到这个集团的支持,那么杨氏就能做到对大隋皇权的垄断。

但和始皇一样,隋文帝也想摆脱勋贵对皇权的束缚,于是就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以稀释这个集团的权力,比如,收回人事权、取消府兵的军籍…

炀帝即位之后,继续执行父皇的意志,先后通过将政治中心东移、取消关陇子弟享受门荫的权力、增加进士科、大力引进江南士族进入庙堂的方式来稀释关陇集团的权力。

当然,战争也是炀帝消耗关陇集团的一个重要手段,炀帝之所以对辽东怀有深深的执念很可能也是想借着辽东之役消耗勋贵集团,和始皇用兵岭南是一个目的。为什么杨玄感会在炀帝第二次东征时裹挟关陇子弟叛乱,实际上就是对炀帝政策的反对。炀帝之死也和辽东之役有关,因为他始终没有放弃攻伐高句丽,还在酝酿第四次东征,关陇贵族肯定会如坐针毡。

贵族从来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在乎的唯有家族的利益和对皇权的控制。既然炀帝想改变这种局面,那么勋贵就只能抛弃炀帝重新寻找代言人。

和大秦不同的是,关陇贵族当时基本都集中在关陇,而且府兵也集中在关中,所以大隋的大本营当时并不空虚,而且还能在李密围攻洛阳时派出援兵援助洛阳。

也就是说,即使天下大乱,只要炀帝能够坐镇关陇大本营还是能保有关陇,完了再复制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隋文帝当年的方案,凭借关陇府兵统一北方,兼并南朝,再次完成统一。

大秦因为已经失去了支撑关中的基本盘只能崩塌,但大隋因为关陇府兵和勋贵的存在还是可以据有关陇,虎视关东。这就是炀帝要离开长安不断有人劝谏他的原因。

但炀帝因为已经深深得罪了关陇贵族,尤其是杨玄感之乱和诛杀李敏的行为更是让他与关陇贵族彻底割裂,所以根本就不敢在长安呆,他最怕的就是勋贵再次导演当年扶立文帝上位的剧情抛弃他重新选一位代言人。

炀帝放眼天下,最安全的地方还是自己曾经深耕的江南,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去了江都。炀帝嘴上说是为了躲农民军,实际上躲的是关陇贵族。到了江都,他完全可以用江南的力量来制衡关陇集团。

但跟随炀帝去江都的毕竟只是关陇贵族的一部分,勋贵大部分还是留在了关陇。这个时候,关陇集团最需要的就是重新给他们选一位代言人,然后团结力量,保有关陇,进而平定天下。

你别看当时的天下那么乱,群雄逐鹿,但最有实力的还是关陇集团。所以,只有拿下长安才能拿下争夺天下的主动权,为什么说李密当时的上策是夺取长安,原因就在这里。

李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西行,所以李渊就抢抓机会从太原直趋关中一举拿下了长安。以占据关中为转折点,李渊已经拿到了控驭天下的主动权,因为他不仅有关中的地利,更有关陇集团的助力。

山西的边军加关陇的府兵,这是李渊最大的底气,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李渊是隋末的实力派 图源/网络

同时,江都的勋贵因为南北矛盾的加剧最终也抛弃了炀帝,利用骁果们思归的情绪,弑杀了炀帝,然后在宇文化及的率领下撤回关陇大本营。

此时的关陇集团有两个代言人,一个是宇文化及,一个是李渊,但大家只需稍微对这两人进行比对就知道该怎么站队。李渊不管是雄才还是实力,都在宇文化及之上,所以大家自然站队李渊。

最终,江都的勋贵再次回归关陇大本营,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就是典型。然后关陇集团共同支持李渊依次剪灭关东群雄,统一天下。

呵呵,炀帝当初本来也可以这么干,只是他已经彻底和关陇集团割裂。

等于说,隋唐的更迭只是关陇内部换了个代言人而已,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李渊登基之后依然走的是关陇本位的政策。

所以,隋朝灭亡和大秦之亡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隋唐的统治主体并没有变,关陇集团还是天下的主导力量。大唐不断虹吸关东和江南的资源来供养关陇贵族。

只要坚持关陇本位,大唐的天下就稳若泰山。

也就是说,和三国时代一样,隋末的人乱局也是关陇门阀利用战争的方式重新进行了一次内部的利益分配。

而大秦则是阶层的大调整。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秦也并没有亡,因为,汉承秦制,刘邦继承了大秦的帝制、律法等一系列制度,就是后世的历代王朝,也都是复制了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帝制。

从制度层面来说,大秦一直都存在。

而关陇贵族却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基本消失于历史。

可见,制度比人事更有生命力。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4234068864582163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