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靠河流和水井,就能保证古代大城市上百万人的用水需求吗?
其实不然,看看长安城的地图,你就明白了。
在古代,繁华城市和穷乡僻壤的区别非常明显。
前者人口众多,商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娱乐产业也扎根在民间,而后者以农耕为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就是陶渊明晚年归隐乡间的情景。
古代大都市人该如何解决用水问题呢?这还要依赖于特殊的供水系统。
比如长安、开封汴梁等城市,就曾吸引无数外国人前来学习、定居,唐朝初期,长安城的人口最多能达到185万左右!
古代统治者在建造都城之前,选址非常讲究,除了要求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周围有没有水源也是必要考量之一。
把大都市选在水源旁边,直接减少了后期引水的工程,只能说古人实在是太聪明了。
虽然古代都城选址讲究,但是在后期城市建设中,统治者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为了能够确保城里百姓用水充足,多个朝代都曾兴建水渠。
隋唐时期,皇帝杨坚派手下修建了3条水渠,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又建了2条水渠,水渠和河流在交错下又出现很多支流,这使得长安成为了一个水网交错的城市。
古代人“靠天吃饭”,用水除了人为用河流里的水,天上的雨水也不可忽视。
长安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如果遇到雨雪天气,雨水刚好可以顺着地势流入河里,不会造成浪费,而这种地势,也能看出当时统治者的私心和尊卑观念。
在长安城,水渠的用水分配非常有讲究,水源通常会先进入皇宫,然后再流出到城市之中。
这样的用水系统充分说明的皇权的集中,然而老百姓们也有自己的智慧。
长安城的里坊中就有水井,百姓吃水通常会去水井里打水。
宋朝的首都开封汴梁更是如此,一方面统治者兴建水渠,另一方面城市内打有水井供水,不同的是,宋朝学会了加大河渠和排水暗沟的建设,让水利工程更为科学。
有了以上种种办法,古代老百姓按理说是用水无忧的,然而即便如此,古人也没有浪费资源,他们还创造了有趣的净水和节水办法。
古代没有净水器,他们如何保证饮用水的洁净呢?
古代没有自来水这个概念,但他们的水源也能保持干净,因为彼时没有现代这么多重工业的兴起,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男耕女织和商业发展,没有污染水源。
古装剧中,很多演员会选择直接在小溪边喝水,这种方式放在古代是完全合理的。
比如定期清理井里的泥沙和沉降物,改造水井的工艺让它更不容易进入灰尘,甚至古人还会直接给水井加上盖子,用的时候把盖子拿下来,不用的时候盖好。
“承露盘”用来采集天地之雨露,再配上玉屑一起引用。
不过这个方法比较小众,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清洁成本,到了唐朝,另一种净水工具出现了。
漉水囊不仅能过滤饮用水,还能去掉河水中的昆虫,这种工具大大方便了古人。
最后一种办法就是烧水,在滚烫的高温下,水可达到消毒的作用,而正是烧水的普及,让我国的饮茶文化发扬广大。
除了对饮用水有办法,古人在节约用水上思想也非常超前。
唐朝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医第一部关于用水的法律——《水部式》,里面除了有农田水利的管理办法,还明确规定了百姓要节约用水。
清朝时期,人们对于水利的管理更为全面,创造了《节水管理条例》,对黄河和运河沿线进行更为细致的管理。
比如在洗衣服时不用大量的水,而是发明出捣衣杵,先把衣服里的灰尘和脏东西拍打出来,再用水流冲洗干净。
明朝时期,人们还掌握了用明矾净水的方法,而当时很多西方国家并没有这项技术。
古代的水利系统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演变而成的,虽然朝代在不断更替,但传统的农耕文明持续了上千年。
古人对土地深入骨髓的热爱,促使水利建设的巧思也绵延上千年。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重视和使用,给现代人带来无限的启发,也让我们更加谨慎合理的规划土地、持续发展。
你对古代的水利还有什么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