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到底还是不是我爹, 皇帝们也很头疼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皇位的继承通常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进行的。这种做法明确简单,避免了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的图谋,有助于国家的稳定。然而,偶尔也会出现皇帝没有合适的继承者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生不出儿子,或者生的都是女孩,或者生的儿子早夭。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在近支皇族中寻找适合继承皇位的孩子。然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新皇帝与前任皇帝以及自己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常常会引发争议。

比如说,汉成帝刘骜就是一个不太幸运的皇帝,他先后生了四个儿子,但都早逝了。当他年过四十,担心不能再生儿子时,他选择将定陶王刘欣过继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他为太子。刘欣的亲生父亲定陶恭王刘康早逝,但家族的香火不能中断,所以刘骜还指定了楚孝王的孙子刘景作为新的定陶王,相当于让刘景过继给刘康。虽然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全,但当刘欣成为皇帝(即汉哀帝)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首先,高昌侯董宏建议尊汉哀帝的母亲为太后,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当时汉哀帝刚刚登基,地位不稳固,因此他没有采纳董宏的建议。不久后,汉哀帝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与太皇太后王政君商议,王太后同意尊刘康为恭皇,于是汉哀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让自己的亲奶奶和亲妈都被封为皇后。接着,他将汉成帝封的定陶王刘景改封为信都王,以示他父亲已经成为皇帝,香火由他继承,不需要其他人干涉。

然而,汉哀帝在位仅七年,于二十五岁去世。这时,有人开始传言,汉哀帝原本应该继承汉成帝的大统,但自作主张,结果招致天谴,才导致他的统治时间如此短暂。类似的情况在北宋时期也发生过,宋仁宗成了不太幸运的皇帝,他的孩子虽然多,但存活的不多,其中三个儿子都早夭。因此,宋仁宗将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曙过继给自己,并最终封他为皇子。虽然赵曙最初推辞了,但最终接受了这个提议。当宋仁宗去世后,赵曙继位成为宋英宗,然后类似的争议再次上演。宰相韩琦和欧阳修建议尊重英宗的亲生父亲赵允让为皇考,但这一提议遭到了百官的反对。司马光、王珪等人认为,既然英宗已经过继给仁宗,就不应该称赵允让为父亲,而应该称之为伯伯(因为赵允让比宋仁宗年长)。英宗当然不同意放弃称赵允让为父亲,而坚持称之为皇考。这一争议在朝廷中持续了一年半,最终,韩琦和欧阳修在太后那里找到了突破口,太后同意了他们的提议,尊赵允让为皇考,并称赵允让的三位妃子为后。尽管一些反对的御史受到了贬官的处分,但英宗还算宽大,没有太严厉地对待他们。

关于皇帝如何认定亲父的问题,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发生在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而他父亲弘治皇帝朱佑樘的儿子都已经去世。太后和百官面临困境,只好让朱佑樘的弟弟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继承皇位,后来他被封为嘉靖皇帝。然而,朱厚熜显然不是省油的灯,刚到北京时,太后和百官安排他以太子的身份进城,但朱厚熜坚决拒绝了。经过一番拉锯,太后最终退让。然后,在年号的问题上,朱厚熜拒绝了内阁为他选择的”绍治”这一有继承意味的年号,而自己选择了”嘉靖”。接着就是关于谁是他亲父的争议,不过嘉靖皇帝显然更有策略,他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步骤。首先,他尊兴献王为兴献帝,尽管群臣反对,但最终被迫同意。接着,他提出要使用天子之礼来祭祀他的父亲,又经过一番争吵后,同意了。最后,他提出要尊他的生父为”皇考兴献皇帝”,正式认他为亲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同意改称”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不久之后,嘉靖还要求礼部为他的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同时要求去掉尊号中的”本生”二字,直接称之为”皇考”,正式宣称自己与明孝宗没有任何亲属关系,只有一个亲父。这一举动引发了百官的强烈反应,数百名官员前去抗议,并有一些官员受到了流放和贬职等处分。最终,嘉靖以铁血手段维护了他认定亲父的权力,并成功结束了这场争论。

今天看来,这些争论似乎有些无聊,但在那个时代,特别是在明代,这些争议中融合了孝道、天道、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官员们争夺解释权,皇帝为自己的父母争取利益。从结果来看,皇帝们最终都取得了胜利,但不可否认,这几位皇帝在史书中的形象并不十分美好。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87980840460829244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