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是一个源于古代汉字文化圈的政治名词,出处:《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其主要涵义是肃清君主身边的反逆之臣,通常用来描述拥护君主,反对权臣的行为。然而,这个词语也经常被有心篡夺皇位的人作为借口使用。在《周易》中,”清君侧”这一概念被用来形容君主沉迷于声乐欢悦之中,拒不接受忠诚的劝告,而倾听阴险小人的话语,这种行为会带来危险。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清君侧”事件。例如,在秦朝,赵高控制了朝政,他的暴行终结于胡亥(秦二世)的太后赵姬和首相李斯联手清君侧的行动。然而,这个行动并未能挽救秦朝的命运,秦朝最终在统治者的内斗和人民的反抗中崩溃了。
另一个例子是安禄山,他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名声主要来自一场名叫”安史之乱”的叛乱。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持续了八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实力。
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杀死了齐泰、黄子澄,最终夺取了皇位。此外,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在南明,宁南侯左良玉于1645年以“清君侧”为名,欲讨弘光朝马士英、阮大铖。
“清君侧”的行动并不局限于中国,例如日本在明治十年(1877年)的西南战争中,維新派西鄉隆盛也使用“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对抗明治维新后的新政府。2017年11月15日,津巴布韋总统穆加贝被军方扣留,这也被认为是一次“清君侧”的行动。
总的来说,历史就像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充满了变数和故事。这些”清君侧”事件展示了人性的弱点,同时也揭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深沉的教训。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4851398007801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