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危机中的北宋江山,这次变法在历史上饱受争议,支持者赞其富国强兵、平抑兼并,批评者责其与民争利、聚敛剥削,那么王安石出于富国强兵而推行的变法为何以失败告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
政绩显著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总结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北宋积贫积弱的现实,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可惜宋仁宗并未采纳,但王安石的名声响彻京城。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因久慕王安石之名,即位后便任命其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自此王安石深得器重。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为解决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而召见王安石,宋神宗认同王安石关于变法的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王安石指出当时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期望宋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断然道:“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于是,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拉开了序幕。
三冗两积
当时的财政状况虽然不至于崩溃,但确实已经入不敷出了,在“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策下,官僚集团拥有特殊待遇,一人为官整个家族都会受益,从宰相到大夫都有名额可以让子孙为官,加之科举扩招、卖官鬻爵,导致官吏人数迅速增加。
宋真宗时期官吏总数不到一万人,至宋仁宗时期已增至一万七千多人,并且官员的俸禄也很高。据史料记载,当时工人、农民每月平均收入一千八百钱,仅能维持一户人家的日常生活,而一位九品官员每月可领一万两千钱,宰相每月可领四十万钱,而且这还不算其他福利。
朝廷为防御辽与西夏在边境驻扎有大量兵力,因为中原无险可守,所以不得不增加禁军拱卫汴京,每到灾年还会到灾区募兵安抚民心,加起来总兵力已达百万。宋太祖时期总兵力三十七万,短短几十年数字增加了近三倍,宋仁宗时期总兵力更是达到了一百二十五万,百万大军的粮草、补贴、装备是一笔巨额的开销。
皇帝与官员的生活也日益奢靡,婚丧嫁娶都需要大笔开销,除了有编制的官员,像文吏之类的非正式官员是不领工资的,为了养活家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贪污受贿。冗员、冗兵、冗费导致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虽然开销很大,但财政收入却很有限。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提议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制”,按土地和财产征收地税和户税,后来两税法慢慢变成只收地税,为扩大经济来源,唐朝设立了专营制度,五代十国时期各大军阀为了筹集军饷将专营加以扩大,这些制度都承袭到了北宋。
既然是按土地征税,只要有人种地就能收税,也就用不着分田地了,土地的“不抑兼并”使官员及富豪趁机兼并了大量土地。北宋初年,约有占总人口半数左右的自耕农缴纳赋税,但到了宋仁宗末年仅存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免收赋税,在“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背景下,土地税收只会越来越少。
好在还有专营制度,除了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外,朝廷还将矾、香料等都列入了专营体系,或者干脆垄断。垄断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全面实行专营制度后,这部分收入占到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这大概就是北宋经济富庶和商业发达的原因,在工业技术没有升级的情况下,垄断发展到极限就再无潜力可挖了。
熙宁变法
宋神宗即位时地税和专营制度早已失去了发展空间,然而朝廷的开支却与日俱增,官吏人数日益庞大,日常生活日益奢侈,军事开支甚至占据了国库收入的八成,正所谓“百年之积,唯存空簿”。在地税枯竭,专营无法继续发展的局面下,王安石变法另辟蹊径,希望在不增加赋税的同时提高国库收入,具体措施简单总结如下:
方田均税法是指调查土地所有权,对既得利益群体进行打击,多田者多交税,减轻少田者的负担;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是指朝廷从库房里取出粮食和银子直接流入市场并参与经营,这是一种利国利民的举措,同时也是一种获取收益的方式;保甲法、保马法是指建立牢固的基层组织,根据需要随时招募民兵,同时将经营不善的国有马场交给基层管理;免役法是指以钱代役,朝廷再花钱雇人服役。
王安石希望通过干预市场找到新的平衡点,青苗法一年能收入三百万贯,免役法能收入四百万贯,加上其他各种变法所得,足够朝廷二十年的开销,但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就仅此而已了,因为变法只触及了表面利益,并未触及根本问题。王安石以变法为名,实际上是在劫富济贫,财富总量是固定的,不增加普通百姓的赋税,那就必须向利益集团伸手,可想而知变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必须有皇帝的大力支持才行,可惜宋神宗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王。
朝中官员大多都是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现在王安石横空出世,岂能任由他为所欲为?司马光的批判、韩琦的反对、富弼的辞职,甚至还爆发了“乌台诗案”,苏轼险些因此丧命。宋神宗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局面,站在宋神宗的角度来看,在王安石与重臣们之间做出选择其实不难,并非每个人都有为后世幸福而牺牲现在的勇气。那么,如果宋神宗全力支持能否变法成功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不同于商鞅,打压既得利益集团并重建经济体制通过强大的执行力是能够实现的,而王安石则是利用市场进行调节,要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必须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等政策应该由具备专业知识和信用的相关官方机构来执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本质上讲就是经商,但当时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所以只能由官员来执行。
以行政指令为导向的市场经营,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常常会出现腐败、强制分配等问题。就拿青苗法来说,官员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强制分配,随便找人把钱借出去就行了,于是需要钱的人借不到,借到钱的人却不需要。其实说到底还是法令过于超前,以至于宋朝的社会机构无法与之相匹配,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变法就不可能成功,王安石变法没有错,他只是生错了时代。
新旧党争
变法必然会出现党争,在司马光、韩琦、欧阳修等重臣纷纷表示反对时,王安石只好去拉拢吕惠卿、章惇、曾布等人,两派斗得不可开交,有些人是因为理念不同,但更多的人其实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司马光甚至对宋神宗说:“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按说以司马光的修养不至于此,但党派之争时已顾不得那么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派之间的斗争成为了一种常态。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重用司马光对新党进行打压,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高太后去世后新党复辟,向太后支持旧党,宋徽宗即位后又支持新党。上层不稳定,政策缺乏持续性,错失了最后的良机,而末期的宋徽宗又彻底指望不上,导致变法以失败告终。
短短几十年间,女真人崛起,灭辽攻宋一气呵成,靖康二年(1127年)汴京城破,宋徽宗、宋钦宗、皇后、亲王、公主、驸马以及满朝文武数千人被虏往北国,宗室、王妃、公主都赤裸上身披着羊皮,有人不堪羞辱自尽而死,而养尊处优的士大夫们在金军面前就像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几十年前,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他们面前,但谁都没有珍惜,站在十字路口回望当年,天色一如既往的阴沉,在熙宁元年那个平常的日子里,命运早已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