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封建王朝的所有历史,凡是出现政治事变,好像给人的印象都是一些皇族宗室内乱,或者是外戚权臣操控皇权甚至取而代之,抑或是宦官专权乱政!
说到宗室内乱,最具代表性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和明太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至于权臣和宦官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因此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对如何限制宗室、外戚和宦官的权力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人,这些便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大难题!
但是在宋朝,这三个问题都处理得比较好,所以今天对宋代宗室、外戚与宦官任用制度述论一二!
1,设立大宗正寺进行管理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但是在刚开始的宗室子弟比较有限,因此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直接由皇帝做决断,如果是小事皇帝都是交由身边的亲信宦官进行处置!
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皇族开枝散叶,宋朝逐渐开始存在大量的宗室子弟,皇帝和宦官也无法应付,毕竟要管理一个国家,没有太多时间来分散精力,因此在公元1036年,宋仁宗在一番考虑之后,建立大宗正寺。
刚开始大宗正寺的最高负责人为知大宗正事、副手为同知大宗正事,都是宗室子弟担任;
后来在公元1055年改称为判大宗正事和同判大宗正事,接着在公元1070年,当时的宰相王安石认为在宗室子弟管理之下依然存在问题,所以向皇帝提议,安排宗室之外的大臣担任知大宗正丞事和同知大宗正丞事,增设的这两个官职属于监督岗位,皇帝也立马答应,于是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大宗正寺来管理宗室子弟。
第一,限制宗室子弟与外臣来往;首先是在五服以内的宗室必须居住在宫城,出入宫廷需要进行提前报备;其次在五服以外的宗室可以住在宫内,也可以住在宫外,但是不能随意进出都城,若是想要出京城,也要提前报备。
第二,限制宗室子弟入朝任实职;宋朝的宗室子弟都是有着爵位傍身,而且还特意规定宗室子弟在年满7岁后,都会进行赐名和授官,但是这个授予的官职是宋朝的一大特色,即只是拿工资的俸禄官,也可以称之为闲散官,属于没有任何实权的官。
第三,在宋英宗之前的宗室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到地方担任任何官职,必须在京城提前过上养老生活!
宋神宗时期改变策略,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和到地方担任官职,但是诸多禁止事项,一是禁止宗室子弟担任军方职位,这个做法让宗室子弟的野心只能化为乌有;
二是禁止宗室子弟到边疆地区担任官职,这是担心山高皇帝远、在暗中搞事情;
三是不允许担任学官和考试官;四是禁止宗室子弟担任宰相之位;
五是能参加朝会的宗室子弟没有说话的权力,只能在旁边当吃瓜群众。通过以上两点的了解,可以看出宋朝对宗室子弟的限制可以说是极为到位,让宗室子弟只能当一个逍遥王爷!
1,对外戚授予没有实权的官职
这个做法跟限制宗室子弟是同理,目的就是避免外戚一旦掌握实权,就会被权力侵蚀,说不定哪一天会为了权力而做出危害朝廷统治的事情,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实权,但是给的都是领高工资的虚职。
例如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娘家兄弟杜审琼被封为左龙武军大将军以及杜审肇被封为左武卫上将军等等,还有诸多杜家子弟都是封军方的俸禄官,这些官职听起来高大上,但也是只能提前养老!
其实这样的做法一般的人都只会兴高采烈,毕竟啥事不干,直接躺着拿钱吃喝玩乐即可!而且对于公主的驸马爷都是可以册封为郡王,死后直接追封为亲王,这些都是宋朝对外戚的至高福利和限制!
虽然制度如此,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总会发现问题,例如早在宋真宗时期,当时太后的某位亲戚担任枢密院枢密使,仅次于宰相的高官,他的名字叫做钱惟演,很快他被宰相冯拯向皇帝谏言,于是被罢免。
例如公元1050年,宋仁宗直接颁发诏书,特别强调后妃的娘家人或其他什么亲属,不允许在两府任职,所谓两府是指枢密院和中书门下;例如在宋徽宗时期,驸马都尉韩嘉彦的兄长韩忠彦,以及郑皇后的侄子郑居中都在宋徽宗时期因为走上宰相之位而被罢官!
例如在宋哲宗时期,孟皇后的侄子孟忠厚担任显谟阁直学士,也被罢官;又例如宋高宗时期,邢皇后的父亲邢焕因为担任徽猷阁待被免官;这些都是因为违反外戚制度,所以不管是否有能力,都是一律罢官,就是从根源上杜绝外戚权臣的可能性!
3,禁止外戚掌控军队力量
宋朝因为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而登上的帝位,因此对军队一直是持着怀疑和防备的心态,而接着赵匡义的继位让这个防备武将的心理继续加强,至此之后宋朝历代皇帝对武将都是持怀疑的态度。
对武将是各种打压和限制,因此身为外戚,宋朝对他们在军队方面的限制更为突出,像宰相等文职高官,宋朝还经常在担任之后再被谏言而免官,但是宋朝对外戚军权的限制极其严格。
纵观大宋整个朝代,基本上很少有外戚在担任军方高官再被罢免的,因为宋仁宗时期,出现外戚李昭亮在当军官,很快就被学士何郯谏言,接着宋仁宗颁布诏书,再次声明外戚不能在军队任职,规定为永恒的制度!
例如在宋高宗时期,有大臣直接主动提议让外戚担任军事长官,遭到宋高宗强烈反对,并且再一次强调祖宗规制,因而整个南宋在这一点把控非常严格!
4,禁止外戚与朝廷实权高官来往
在宋仁宗时期,就颁发诏书,明文规定外戚不能与朝廷实权高官进行任何私下往来,即便是遇到朝廷官方事务,也不能直接来往,必须要向中书门下报备,在得到允许之后,再安排御史台官员在旁边监督,这样才能进行与朝廷高官的工作来往。
后来的宋徽宗又在公元1103年,颁发诏书,不仅强调外戚不能与朝廷高官来往之外,还强调外戚不能仗着有后宫的亲戚关系出入宫廷,一旦发现就是重罪!因此在宋朝,对外戚的限制只能让对方老老实实的做好吃瓜群众!
1,规定宦官的人员数量
纵观中国古代的各朝代,凡是宦官乱政的时期,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宦官数量极多,一个大太监可以指挥成千上万的宦官对朝廷事务指手画脚,而宋朝之前的唐朝之所以灭亡,宦官乱政是致命因素之一,所以宋朝吸取前朝教训,对宫廷宦官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定额!
在宋朝之初,赵匡胤明确规定宦官人数不允许超过50人,但是往后一直在增加,例如宋太宗时期规定为180人,后来的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等皇帝,宋朝的发展逐渐走下坡路,皇帝都开始沉迷享乐。
所以宦官人数大幅度增长,北宋时期最多时达到4000多人;不过发展至南宋,又继续恢复与宋太宗时期的差不多的定额数量,规定不能超过200,南宋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300!
2,规定宦官收养假子的数量
所谓假子,在古代是指义子或者养子。宦官因为不能行人事,所以为了满足自己对子嗣的追求,喜欢在宫中收养假子,但是宫中太监收养假子很容易形成利益集团,例如唐朝后期的宦官乱政,就是因为宦官大量的收养假子,有些宦官的假子多达600以上,这样可怕的局面,对唐朝是致命的伤害!
因此宋朝必须避开这个风险,所以在宋朝时期经常颁发诏书,规定太监只能收养一位假子,而且是必须年满三十岁、且还没有人收养的宦官才行,同时规定这样的做法还要到朝廷宣徽院进行报备,谁要是违反此令,直接处死!
因此这个规定,让宋朝的宦官势力得到非常有效的杜绝,避免宦官真的乱政!
3,对宦官的还有诸多限制
第一,限制宦官掌控军权;根据唐朝时期的怪象,当时唐朝是让宦官长期的掌控军队,因而长时间发展之后,逐渐让宦官拥有大量的军权,成为唐朝政权走向衰败的推动关键。
因此宋朝对宦官掌兵权只是战时状态下,一旦脱离战争就会被皇帝收回权力,所以宋朝的宦官无法通过军权去搞政治事件!
限制宦官参政;凡是宦官专权乱政,都是因为皇帝的盲目信任,不断地让宦官参与军国大事才形成的局面;因此宋朝明文规定太监只有得到朝廷的专派才能出宫;禁止任何朝臣、外戚与宦官的来往,违令者直接会被流放甚至处死!
限制宦官的进步路程;首先,宋朝规定宦官最高品级为从四品,并且直接打压对宦官的赏赐规格;其次,对宦官的考核升迁是十年一次,而且还要达到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先工作满30年,这样做严重影响宦官的平步青云。
第四,即宋朝的宰相和言官有权力对宦官进行监督和谏言,一旦某个宦官的错误行为被宰相知道,皇帝都无法挽救这个太监!在宋朝如此严格的限制下,宋朝的宦官从未达到唐朝的高度!
总而言之,宋代皇帝对宗室、外戚与宦官的任用制度极其严格,从各方面限制他们可能会引发的危机,禁止他们互相勾结、达成利益结合。
而且宋朝上下一直努力地执行这些任用制度,所以宋朝即便在对外方面有些憋屈或窝囊,但是宋朝一直没有发生宗室子弟或外戚权臣或宦官对皇帝统治的危害!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3748414729107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