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为何敢挑战大明帝国?

有人说明亡于万历。这个说法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至少在万历初年是错误的。彼时的大明朝在首辅张居正的推动下,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

张居正雕像

明朝从嘉靖时代开始积累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抑制。随着一条鞭法的推进,中央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百姓的负担却减轻不少。军事上,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在训练上取得明显的成效,几只战力强劲的新军被组建起来。南倭北虏的问题不能说彻底解决,至少也减轻不少。随着隆庆年间双方互市的开通,与蒙古地大规模战争基本消失。长城沿线的各族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各种贸易随之兴盛起来。

一切看起来都有种欣欣向荣的感觉。可历史证明,这一切都只是大明的回光返照。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各种措施被废除,大明王朝的衰亡已经无法遏制。

这场回光返照的最后回响应该就是那场影响了中国、朝鲜、日本三国命运,进而影响东亚之后近四百年格局的战争——万历朝鲜之役。当然这是中国的称呼,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至于朝鲜,它怎么称呼这场战争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的表现真的不怎样,除了李舜臣的水军,几乎是被单方面吊打。

万历帝

日本敢于挑战大明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就值得好好琢磨。毕竟当时的大明在周边民族、国家看来依然是一个难以撼动的巨人。对于日本来说,尤其如此。日本的很多文化源自中国,这不是因为她们有多喜欢中国,而是在中日交往的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日本需要仰视的存在。

一千多年前,经历过大化改新的日本倾全国之力干涉朝鲜半岛,援助百济复国。结果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日本军队在白江口之战被唐军打爆,损失惨重。

八百多年,横扫欧亚的蒙古把目光锁定日本。两次日元战争中,日本集中全国的兵力对抗蒙古联军。蒙古军队先进的战术和装备把自视甚高的日本武士打懵了,如果不是海洋的加持,再加上恶劣的气候吞噬了蒙古舰队,日本很可能会和王氏家族的高丽一样成为蒙元皇室控制下的地方政权。

日、元水军海战

即便是明初,永乐年间大名的威名与实力也足以让蜗居在日本列岛的诸多势力心惊胆战。

而当时的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之所以敢于挑战大明,原因很多很复杂,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日本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与冲突。

丰臣家徽五七桐,类似的纹章日本首相府依然在用

和中国不一样,日本是一个是重视家族传承的国家。即便是后来的明治维新也把国民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个不同的阶层。虽然名义上,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但事实上,差距依然存在。古代日本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很多官职和身份延续甚至长达到千年之久!“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四大姓氏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幕府时代,只有源自平氏、源氏两大姓氏的才有资格执掌幕府。和丰臣秀吉并称为日本战国三杰的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就是源自这两个家族:织田家族标榜自己出自平氏,而德川家康后来以源氏长者自居。而丰臣秀吉则是出身平民,从草根一步步逆袭成为“天下人”,但出身一直是他内心深处无法忽视的痛。

日本战国三英杰,从左到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共同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大业

尽管被赐姓丰臣,成为第五大姓氏。丰臣家的根基依然薄弱,想要让丰臣家像其他几个姓氏那样千年不朽,最好的办法及时建立起惊天的伟业。

当年中臣镰足就是靠着辅佐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推进改革,才成就了藤原家的崇高地位。丰臣秀吉取得统治日本资格的关白之职就是源自藤原家发展而来五摄家!如果建立起惊人的伟业?没有比战胜压在日本心中近千年的中原帝国更有说服力了。

除此之外,挑战大明也可以给丰臣政权带来现实的好处。丰臣建立起的政权并不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而更像是一个武士集团构成的联邦。

尽管丰臣秀吉和他的嫡系、家臣在当时的整个日本占据了最广大领地和大部分的财富来源,但依然无法消灭那些延续了百余年甚至数百年的武士集团。上杉、伊达、最上、岛津等家族实力不容小觑,很难连根拔除。更不用说德川家康这个老狐狸了,当丰臣秀吉还是一个普通武士的时候,德川就是主家织田家重要的盟友。家康也是唯一一个凭实力战胜过自己的人。

画作中的日本大明,看盔甲应该是黑田长政、井伊直政

为了控制这些大名,丰臣秀吉将他们改封,但日本实在太小了,实在无法用封地收买甚至安置这些曾经割据一方的家伙。

除了这些大名,还有大批的武士需要搞定。虽然丰臣家挂的公卿牌子,但归根到底,它依然是一个以武士为基础的政权。武士阶层,尤其是中下级武士需要土地、财富、上升渠道……

电影中的倭寇,不过这个配置更像是正规军

纷繁的战国时代,这些可以通过战场获得。战争一旦结束,这些很难办了。更难办的是,当年为了实现兵农分离,原本由农民组成的足轻也被纳入武士的行列,这使得武士的数量急剧膨胀。即便是低级武士,也需要很多东西。

这些如果处理不好,镰仓幕府执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当年领导日本大败蒙古军队的北条家就是因为无法解决参战武士的封赏问题,引发各地武士的不满,最终成为众矢之的。结果就是北条家身死族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这种大背景下,挑起战争,将矛盾向外转移就是丰臣家唯一的选项。如果战争胜利,即便无法从大明取得土地,朝鲜这个半岛也足够让很多渴望财富和土地的人安静下来了。如果失败,那些倒在战场的人也不会再提出什么要求了。他们的遗产正好可以用来安抚那些幸存者。

镰仓幕府初代征夷大将军源赖朝

这个思路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继承了下来。19世纪末到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中,只要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激化的时候,日本政府就会发动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莫不如此。

问题是,丰臣秀吉错误判断了大明可能的反应。自南北朝以来,控制东北地区的政治力量几度南下,对中原王朝形成巨大的威胁。万历皇帝虽然消极怠工,但他不傻。在皇帝的威压下,来自大明帝国各个地区的精锐纷纷集结,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日援朝的征途。

那些被日本各类文艺作品反复吹嘘的日本战国名将,在朝鲜的土地接受大明军队的考核。结果是,不管什么虎、什么鬼都被李如松、陈璘等大明战将按在地上反复摩擦。更让这些日本名将感到郁闷的是,他们十几万可以平推朝鲜,仅仅两个月就踏平整个半岛,却始终被数量远少于自己的明军各种花式吊打。

在著名的碧蹄馆之战中,绝对不少于两万的战国精锐,加上数位小早川隆景这样所谓神将,在伏击的状态下硬是啃不动明军主将李如松亲率的三千辽东铁骑。

李如松将军

只是明军远离本土作战,粮草、武器都要从国内千里转运,还要考虑朝鲜这个拖油瓶。因此明军也无法,或者说不愿彻底碾碎那些日本杂碎。日军在退到南部沿海后,双方陷入僵持。

此时,丰臣秀吉才发现给自己信心挑战大明的那些倭寇有多么不靠谱。在这些强盗的描述中,明军孱弱,自己几十人就可以在中国沿海横行无阻,如入无人之境。

事实上,卫所制下的南方明军由于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已经蜕变为一群拿着武器的农夫,战力之弱难以形容。但明朝精锐的边军不这样,戚继光等人重整后的新军不这样,只要训练到位、粮饷充足,指挥官只要基本合格,明军足以碾压周边对手。

洪金宝扮演的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将领

可是丰臣没有认识到这些,征伐朝鲜的战争耗尽丰臣政权的气运。本来想解决那些潜在的威胁,结果却是丰臣家内部分裂了。相反,德川家却趁机崛起,最终结束丰臣政权,断绝了丰臣秀吉的血脉。

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最大的遗憾是,辽东的女真趁机崛起,最后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即将迎来长达三百多年停滞。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33400387800957473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