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名相,出生时被认为是曾子再世,死前流星坠落在其住所

自隋唐时期初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一直是我国封建时期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一般而言,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大阶段,明清时期,通过乡试者被称为举人,而通过最终的殿试后便被称为进士。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被称作解元、会元、状元,如果能够在三场考试中都取得头名,便被称作“连中三元”。

据统计,我国北宋时期共举行了八十一次科举考试,而其中有明确史料记载的首位连中三元者叫做王曾。作为北宋名相,王曾出生时被其父认为是曾子转世,因此得名,后来他投身官场,其德行、才干令同朝为官的晚辈范仲淹敬佩不已。据史书记载,王曾临死前甚至还有一颗巨大的流星坠落在其住所,由此观之,他的一生实在颇具传奇色彩。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王曾出生在京东东路治所青州下辖的益都县,也就是今天山东省青州市东南部的郑母镇一带。据《王文正公曾行状》记载,王曾祖上乃是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其祖先避难于青州,从此定居下来。幼年丧父后,王曾跟随同乡人张震学习,并很快展露出了惊人的才华。

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被欧阳修誉为“以文章擅天下”的文学家杨亿在读过其文章后惊叹道:“王佐器也。”此后,王曾先后出任济州通判、秘书省著作郎等职,不但积累了大量治国理政的经验,还获得了宰相寇准的赏识。景德元年(1004),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王曾反对在国书中自称南朝,而称辽为北朝,但建议提出时国书已经送出。

与辽签订盟约后,宋真宗志得意满,认为达成了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于是暗中授意在各地制造“祥瑞”,从而为自己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提供借口。此外,宋真宗还下诏耗费巨资修建玉清昭应宫,这一工程被时人形容为:“竭天下之才,伤生民之命”。当时,群臣都不敢多言,唯独王曾直言进谏,他主张不该过度宣传所谓的祥瑞,以免日后出现灾害时遭人议论,又举出五大弊端来反对劳民伤财修建宫殿。

尽管最终还是坚持将玉清昭应宫修建完毕,但宋真宗也对直言不讳的王曾心生敬意。于是,他先是委任其担任大理寺判官,允许其自行招募下属,又将其改任为了翰林学士。有一次,宋真宗夜里召见王曾,与其谈论良久,等到王曾离开时还特意嘱咐内侍转述自己的话道:“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大中祥符九年(1016),在先后主管审刑院、审官院等机构后,王曾“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终于正式拜相。然而,次年九月他便因为遭受宰相王钦若的排挤而被贬官,又过了一年,他更是被迫离京改任应天知府。天禧四年(1020),王曾重新被起用为参知政事,后来又担任了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乾兴元年(1022),宋真宗病逝,王曾奉命起草遗诏,并在宋仁宗继位后出任礼部尚书。此后,王曾地位不断上升,但其间也曾有过引起太后刘娥不悦而被贬为青州知州的插曲。值得一提的是,被贬青州两年后刘太后将王曾调到了边关,由于素有威严,哪怕是嚣张跋扈的契丹使者途经王曾的辖地都“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由于在地方上政绩出色,当地百姓对王曾十分爱戴,还特意为之画像、立生祠。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去世,宋仁宗终于得以亲政。刚一上位,宋仁宗便召回了王曾,并对他相当器重,很快拜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又封枢密使、吏部尚书。再过一年,王曾又拜集贤殿大学士,还被封为了沂国公。

宝元元年(1038)冬天的某个清晨,一颗巨大的流星坠落在了王曾的府中,此时已经六十一岁的王曾淡定表示:“后一月当知之。”一个月后,王曾因病去世,朝廷追赠其为侍中,并赐谥号“文正”,对于这个谥号,司马光的看法是:“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宋英宗在位期间,王曾作为头名配享宋仁宗庙庭,宋理宗时期,他更是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如此高规格的荣誉,足见王曾确实深受爱戴,名望在朝中极高。综上所述,作为曾经连中三元的北宋名相,王曾的主要功绩体现在辅佐宋真宗、宋仁宗治理天下方面。与此同时,他刚正不阿,敢于犯言直谏、德才兼备,深受同僚敬爱,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良臣、贤臣。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25601173188493857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