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不如汉唐强大的宋朝,是如何与西域保持联系的?

因为并非大一统王朝而又继承了正统,两宋在古代的境遇总是有些尴尬。尤其是在西北、西域一带,汉、唐、明、清等都有许多值得说道的政策或军事成就,但两宋却好似“被遗忘”——只是,宋人真就和西域没关系?

一、无路去西域?

无论是在平息五代乱局的北宋,还是在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辽远的西域,甚至更近一些的西北,都因为内外的种种原因而未曾被宋朝廷纳入统治。因而对许多宋人来说,汉唐时的西域奇闻或许只能是一些奇闻。毕竟身处两宋的他们真的没有汉唐时人们所拥有的那些通往西域的坦途。

可人总是向往远方的。宋人听到的西域神话越是瑰丽,人们就会越想亲自去看看。况且,古时的西域有商业要道,而今的宋人有贸易野心;古时的西域包含边陲要地,而今的西域也与边陲相隔不算太远——为了生计,为了边陲的稳定,也为了心中暗藏的好奇,总有宋人迈开了步子,靠近了“无路可去”的西域。

二、西北见风情

虽然两宋都非大一统王朝,未能统领西北全境,更别说将部分西域故土插上汉人之旗。但两宋,尤其是北宋,因为与辽、西夏、吐蕃等在西北接壤而客观上有了好好治理西北的必要。

在“羁縻政策”这一总体对外政策的统领下,北宋政府在西北同西夏广开贸易:景德四年(1007),北宋政府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建立“榷场”,即一种专门开展对外贸易的市场;庆历四年(1044),北宋又在高平砦(今宁夏固原北)增设一个榷场;北宋朝廷先后在河东路、陕西路沿边一带的久良津、吴堡、银星、金汤、白豹等地广设“和市”,即一种次于榷场的市场……

在这些由官方开辟的市场里,北宋人能以家乡常见的缯、帛、罗、绮等布料,换取中原和江南都十分少见的骆驼、毡毯、甘草、麝脐、硇砂、红花等充满西北或西域风情的特产。故而可以说,宋人虽鲜有机会亲眼见见西域,却也没少通过榷场、和市等窗口感受到西域的风土人情。

不过在南宋时,因为通往西域的第一道关卡成了与朝廷关系更紧张的辽,南宋出于现实需要而时常终止西北一带的自由贸易。且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朝廷还将茶叶等大宗出口商品改为官营。许多普通人由此失去认识西域的正当途径。

三、异路寻生机

对那些骨子里刻上了“经商DNA”的宋人来说,朝廷可以下令停止对外贸易,但他们鲜活的生命却不会随着冰冷的政令而消亡:哪怕明面上合法的对外贸易渠道减少,人们也能在暗中开辟出充满生机的“异路”。

古往今来,朝廷每每频出禁止走私的政令,便是现实中走私最为活跃之时。两宋正是如此。

建隆三年(962),宋太祖下令:“关防守吏谨视蕃商无得阑出铜钱,故敢纵者,罪有差。边民、商旅带铜钱出汉界处死”,也就是说铜钱、铁币在当时的黑市中颇受欢迎;淳化二年(991),西路诸州山川、路口、镇寨收到命令:“不得放过贩卖人口入蕃,及指挥汉户不得停泊,如有故违,官中察探得知,或被人陈告,勘鞠不虚,所犯人当行严断”,也就是要严禁边陲的人口买卖;景德三年(1006),宋真宗颁布诏令:“民以书籍赴缘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违者案罪,其书没官”,这说明当时的边陲黑市中还有人在贩卖书籍……

虽说除了盐、茶、酒等生活物资,边陲黑市还有真正黑暗的一面。但不可否认,它的存在成为官方往来破裂时沟通普通宋人与西北、西域民众的可行渠道。因而它也总是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使得宋朝廷反复禁止却又无法斩草除根。

此外,北宋还曾推行过一种客观上为同西域异族沟通提供了场所与机会的制度:城寨制度。在与西夏交往的过程中,为抵御西夏的侵扰,甚至收复或占领新土地,北宋政府在边陲一带修筑多个城寨,通过经营这些城寨而实现或推进相关目的。

除了主防御或用于推动招抚西北蕃部的城寨,北宋还曾专门建立一些用于囤田或开展商业活动的城寨。这些城寨多修筑在蕃部聚居之地,因而为汉人与蕃部开展民间商业活动提供了可能。同时,北宋朝廷组织的茶、马贸易,在有城寨坐落的地区也往往优先发生于城寨。今兰州境内的定西城、永宁寨等在当时便是知名的互市交易之所……在这些融汇中原文化与西北藩部文化的城寨中,宋人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其他文化的风采。

故而两宋虽未能达到大一统的程度,但宋人还是有多种渠道去了解千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便是汉唐时的神秘西域,便是宋人可以拥有的那些稀奇物产的出产之地。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3324015468855823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