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帝王赵祯:千古第一仁君的暗黑人生,文人最好还是别得罪的好

宋仁宗赵祯是两千年封建历史当中,“仁宗”这个庙号最得人心的一个,他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的君子怀德怀仁的高洁品格,千百年来不断的被人们所传颂,可以说是中国四百多位正统帝王中最称职的一位“仁”宗皇帝,完全对得起这个“仁”字。

据说,他宁愿自己渴着也不愿意宫人受罚,宁愿自己牙被咯嘣也不愿意下人被责,当真是天下第一仁君。这个“仁宗”的庙号,赵祯是第一个享用的,也是历史上人们最无争议的一个“仁宗”皇帝。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即便是宋仁宗赵祯,也是有着一些心酸和暗黑的方面,这就是赵官家的双面帝王人生。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一些不那么光明的别样帝王生涯,具体我们从两方面的事情来说说。

一是宋仁宗治国有术,御家无方。

宋仁宗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共驾驭天下42年,期间经济发达、社会较为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对外攻防有序,尤其是文化方面可谓是人文荟萃、群星闪耀,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但所有这些成就都不能让赵祯的晚年顺心如意,为什么呢?因为赵祯没有皇子继承他的皇位。赵祯其实是有子女的,一共有过3子13女,其中3子和9女早夭,只剩下4个公主存世,但长寿的也不多。

宋仁宗应该比较常听到这样的话,也是很悲剧的一件事。

到了晚年,一心求子的赵祯甚至还玩起了方术丹药,朝政也很少理会,一门心思躲在后宫御妃求子。可惜的是,无论他怎么努力,皇子却再也没有来到过。不仅如此,后宫妃子却各种离奇的死法层出不穷,实在是让赵祯头疼不已。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甚至还有人假冒他的皇子以求富贵,最后这假皇子虽然被识破诛杀,但这个笑话直到将近千年以后的今天还有人在口口相传。

按我们现在这样的,亲眼目睹过无数宫斗剧而且高智商的人来说啊,赵祯这个皇帝是有无限的造娃机会的,而且他具备生育能力却始终没有皇子,实在是说不过去,按概率论来说都是不合逻辑的。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大概也许应该是赵祯对后宫的极其弱势的控制,导致后宫混乱,相互攀比、倾轧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实行的是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宫斗逻辑,而最终的受害者显而易见,就是宋仁宗赵祯本人,在那样的情形之下,他是不可能有一个亲生皇子的。就连他过继为子的赵宗实(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也是经历过很多波折才顺利掌权的,而且还是在曹皇后的百般呵护之下。

幼年宋英宗赵宗实,后改名赵曙,他是宋仁宗的过继皇子,搭帮曹皇后全心照顾。

人世间的事情总是这样,不会给某一个人完美无瑕的人生,就像“人”这个字,相互支撑的两个笔画尚且有长有短,所以人生有好必有坏,有善必有恶,有功必有过,有成必有败,宋仁宗的“仁”固然能为后世称颂,但他对家庭治理的毫无章法使得他难以有皇子延续自己的“仁”政,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不过啊,伟大的帝王好像都有这个缺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对家庭的治理好像都一般般。

二是宋仁宗对文人极其宽纵,但对武将却过于苛刻,直接造成了“北宋无将”局面的进一步加剧。

史学界有个定论,就是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说的就是北宋没有特别厉害的武将,南宋则没有特别厉害的宰相。可是啊,仔细一想,这句话是有事实错误的,北宋并非无将,南宋也并非无相,只不过当权者的重心没在其中一方而已。文武双方虽同朝为官,但事实上是两个天然对立的阶层。你要支持一方,必然就要打压另一方。

这才是北宋无将的真相,崇文抑武太过,良将出不来(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北宋立国以后,清楚明白唐末五代的混乱之由的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得位于武将的权力和武将的拥戴,但深知其中利害的赵匡胤还是“杯酒释兵权”以解武将之权,决心以文为主,以文抑武,这才有了后来仁宗朝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局面的基础。那武将在北宋一朝到底有多么式微?我们从下面几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好像是历史书上的那一幅图吧,对不对?

北宋对辽国用兵之时,武将在北方平原和草原作战,是没有任何自主之权的,只能依照皇帝陛下和枢密院既定的作战方式进行作战,号为“阵图”,一旦有所改变,必须向中央请示,如无请示,以欺君罪论处。也就是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北宋是不可能被允许的。这样一来,哪个武将还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只能空背着主帅的名号,按照一群书生的既定指挥瞎打了,这种情况从北宋立国到仁宗朝是愈演愈烈。

穆桂英破的所谓“天门阵”,其实就是北宋僵化的“阵图”缩影,武将无作战自主权(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北宋对武将的轻视,还有个实证可以参考。宋仁宗赵祯时期的一代名将,也可能是北宋王朝最有名的名将——狄青,哪怕到现在还有人在祭奠他。狄青出身低微,曾经坐过牢,脸上还有北宋王朝赏赐给他的刺青,他一生跌宕起伏、智计百出、战功赫赫,前后凡经二十五战,曾大破西夏,夜袭昆仑关,平侬智高之乱,官至北宋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副部长)。但这样一个王朝之英雄,后来仅仅因为在家烧纸钱祭祀先人灵位一事,居然被我们的千古第一仁君赵祯无情的贬谪,最后竟然惨淡的惊惧而死,真是让人徒生感叹,唏嘘不已。

不但如此,据历史记载,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京西转运副使朱台符就曾上书朝廷言农政与军政之弊端。他在谏言里面说,“将帅者,王之爪牙”,既已“登坛授钺”,执掌兵权,就应该有临阵裁夺的自由,而“近代动相牵制,不许便宜,兵以奇胜而节制以阵图”,因此“勇敢无所奋,智谋无所施”,使得王师常常败北。这简单几句话,道破了“北宋无将”之真谛。

双面帝王赵祯:千古第一仁君的暗黑人生,文人最好还是别得罪的好

范仲淹和韩琦,北宋文人领兵的典范,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文人才有更大的便利

由此可见,北宋一朝还是有明白人的,懂得军事之利弊,只可惜赵祯和他的祖先们都不愿意五代王朝的悲剧重演,被武将的擅权给吓坏了,决心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武将嘛,该干嘛干嘛去,只能老老实实遵从皇帝听命文臣,做一个朝堂之中的二等公民。好在的是,北宋还是有些很牛的文人,能文能武,挂着文人的称号,却又做着武将的功绩,比如范仲淹、韩琦等等。

到最后啊,北宋实在是无将可用了,到了徽宗时期,无根之人、北宋第一奸宦童贯居然挂帅出征,统兵征战四方。好在的是,童贯真的有两把刷子,他竟然真的取得了攻破西夏、收复河湟并平定方腊起义的辉煌战绩,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北宋朝廷也没有辜负他,后来封他为“广阳郡王”,与权相蔡京共掌朝政,蔡京为“公相”,童贯无根,所以人称“媪相”,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童贯打仗有两下子,但治国就不说了,《水浒传》已经告诉了我们结果。

双面帝王赵祯:千古第一仁君的暗黑人生,文人最好还是别得罪的好

童贯应该是中华历史五千年唯一封王的太监了吧,魏忠贤都没做到过(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因此,我们大概可以梳理出来这样一个结论,宋仁宗的“仁”乃至北宋王朝的“仁政”,实质上是一种两面派政策,那是在五代十国战乱不堪后的一次极端修复,极度崇文抑武,极度压制武将权力,对文人士子则格外关照。他们能做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却不能容忍武将哪怕一丁点的逾矩行为,也不会太重视后宫的治理和女子的地位。因此,宋仁宗无后,而北宋整个王朝的帝王子嗣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也在北宋时期扎下根来,成为了思想禁锢的原始根基,也成为了后世之中华夏民族多次被异族攻灭的一大原因。还有啊,北宋虽然是文人口中的千秋盛世,但对黎民百姓来说似乎不那么友好,北宋立国的167年中,大小农民起义似乎是没有怎么断过,王小波起义、钟相杨幺起义、方腊起义,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梁山泊108将等,都是实打实的明证。

由此可见啊,团结好了这个文人还是很有好处的,最起码你不能得罪文人。因为,历史评价的好与坏都在文人心里和笔下,你的千秋功过,你的青史留名乃至你的家长里短、个人隐私,毕竟都是抓在人家手里的,你说是吧?!

双面帝王赵祯:千古第一仁君的暗黑人生,文人最好还是别得罪的好

宋仁宗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还给赵祯一个千秋圣名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13010211422863875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