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嘲笑赵匡胤黄袍加身,得国不正,殊不知,后周的国祚也是歪的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这一年,后周世宗柴荣亲征伐辽,仅用四十二天,连下三关三州十七县,锐意正胜,势不可挡,眼见燕云十六州,已然恢复了三分之一。

对柴荣来说,伐辽是很有必要的,夺回燕云十六州更是自己当皇帝以来的头等大事儿。

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虽多,但在柴荣眼里,不过是一群蝇营狗苟,乌合之众,自己讨北汉,征后蜀,平南唐,收拾这帮小老弟儿,就跟刷牙洗脸一眼简单。

中原弹指可定,所以真正的威胁,一直是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

他们雄踞草原,手里握着燕云十六州,一直伺机南下,想要吞并中原,若不除此大患,我柴荣谈何建功立业?

而现在,后周军队已经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契丹铁骑节节败退,正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

皇帝志得意满,带领大军全速前进,奔袭两日,夜间到了一处叫做瓦桥关的地方扎营暂缓。

(瓦桥关)没办法,人是铁来饭是钢,一顿不吃他饿得慌。

就算皇帝再想克复中原,建功立业,也不能把将士们当驴使。

如果是一统天下对皇帝来说是一份工作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一般来讲,只要是工作,总是没有尽头的。

平定了五代十国的乱局,皇帝要野望草原,还想要拿下辽朝。

倘若平定了辽朝之后,皇帝又会把目光放远,想要再度扩大自己的疆域和版图。

这水之后,还有那水,这山之后,还有他山。

作者时常看到身边的朋友们为了工作精疲力尽,废寝忘食,乃至于已经到了透支自己正常生活的地步,这实在是没有必要。

因为工作是做不完的,但饭还是要吃的。

不过很可惜,周世宗柴荣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到了晚间,将士们因为多日奔袭的疲惫,早已沉沉睡去,唯独皇帝不肯睡觉。

皇帝不睡觉,作者倒是可以理解。

(纷乱不休的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一段大分裂的时期,谁能结束乱世,谁就能青史留名,万世称颂。

当年隋文帝杨坚结束南北朝的乱世,建立盛况空前的大隋王朝,就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这样的机会近在眼前,谁能不欢欣,谁能不激动?

于是,皇帝披上战甲,骑上战马,围绕军营,开始视察此处的山川风貌。

瓦桥关,查阅史图,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省雄县西南一带。

皇帝骑着战马,在瓦桥关一带溜达,溜达来溜达去,恰巧碰到当地的老百姓带着牛羊牲畜前来犒军。

柴荣打仗很在行,却偏偏是个路盲,此刻已经从瓦桥关走出三十余里,实在不能辨明方向,于是便询问当地百姓,此处倒叫什么地方,如何回转方向。

当地百姓十分热情,告诉柴荣,此地世代相传,名字叫做“病龙台”。

柴荣一听,换了菜了,这也太不吉利了。

自己是皇帝,自己就是龙,那所谓“病龙”,不就是说自己要生病么?

大敌当前,大战在即,自己可千万不能生病。

于是,柴荣不再言语,立刻调转马头,回到了军营之中。

(病龙台)

结果皇帝前脚回到军营,后脚就开始生病,第二天一早,病情越发严重,甚至到了水米不进,卧床不起的地步。

没办法,皇帝只好班师撤军,返回京师开封城休养身体。

这事儿听起来,看起来,似乎都有些邪乎,所以读者朋友们难免会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无稽之谈。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上面这个故事,不是作者胡编乱造,也不是坊间谣传,而是出自北宋名臣陶岳的《五代史补》。

说是天意也罢,偶然也罢,反正不管什么说,皇帝大业未竟,只能望关兴叹。

皇帝返回开封,虽然静心休养,但身体却仍然不见好转,乃至于很快就到了行而将死的地步。

柴荣知道,看这个情况,自己是大限将至,恐怕是要领便当了。

临死之前,皇帝对后周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对臣僚和属下也十分不放心。

五代十国兵变成风,篡窃谋逆更是家常便饭,自己的儿子柴宗训年仅七岁,到时候接了自己的班儿,万一有大臣作乱,那又该如何是好?

而在这一众大臣之中,皇帝最不放心的人,就是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

(张永德 形象)

殿前都点检,统率宫闱亲军,负责行从宿卫,关防门禁,督摄队仗等工作事宜。

按理来说,这个职务的权力并不是很大,只不过是宫闱禁地中的一名保安队长而已。

但在此之前,皇帝为了强化皇权,曾经大量充实宫闱亲军的队伍,这导致殿前都点检虽然官阶不高,但所辖势力却十分庞大。

又偏偏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贼眉鼠眼,一看就不像个正经人,所以皇帝在临死之前,果断地换掉了张永德,另行安排了一位叫做赵匡胤的将领接替职务。

在柴荣看来,赵匡胤为人忠厚老实,十分踏实靠谱,让他来干殿前都点检,足可保护自己的儿子周全。

做完这一切,皇帝也算心满意足,随即溘然长逝。

但让柴荣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次慎重而考究的人事调动,却成了自己一生之中,最大的失误。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代英主,后周世宗柴荣病逝于开封城万岁殿,年仅三十九岁。

巧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都是死于这个年纪。

北周武帝宇文邕三十九岁离世,岳飞三十九岁离世,郑成功三十九岁离世,李自成三十九岁离世…

(后周世宗柴荣 画像)

这些人都曾经前赴后继,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但却都倒在了黎明的前夜。

三十九岁,有多少心愿未了?三十九岁,又有多少壮志难酬?

但又能怎么样呢?

鸡猪鱼蒜,逢著便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这悠悠江山,乾坤世界是主人,而我们生而为人,只不过是这倥偬世界的来客罢了。

纵然万般不舍,也需坦然告别。

柴荣死了,七岁的幼子柴宗训接替皇位,成为了后周王朝的第二任领导人,史称后周恭帝。

恭帝柴宗训年仅九岁,主少国疑,必然不能自己当家做主,所以军国大事儿,基本上都掌握在老皇帝柴荣的皇后,符太后的手里。

符太后不是奸后,而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也绝非沆瀣一气的佞臣。

朝堂之上,由范质、王溥两位文臣主持政务工作,四野之内,由李重进,韩通,赵匡胤,向训四位武将负责军事工作。

(后周恭帝柴宗训 形象)

李重进是淮南节度使,主要负责防备南唐。

韩通是郓州节度使,主要负责拱卫开封东北一带。

向训为西京留守,主要负责驻防开封西南。

而赵匡胤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之外,还兼任宋州节度使,主要负责抵御北汉和契丹的入侵。

此时,国家日昌隆盛,发展平稳,如果没有意外,等到小皇帝长大,能够亲政,那么后周必然会迎来另外一番气象,但很可惜,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这一切。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边关传来紧急军情,北汉政权勾结契丹,率军南下,想要侵犯后周疆土。

北汉是辽朝扶持的伪政权,时常兵合一处,狼狈为奸,滋扰后周不是头一回了。

消息传到朝廷,当时的宰相范质立刻任命驻防开封东面的赵匡胤集结兵力,率军迎敌,范质表示,兹事体大,务必在守护疆土的同时,全歼敌军。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宋太祖赵匡胤 形象)

赵匡胤临危受命,掌握了后周军队的指挥权,大军开拔战场,走到陈桥驿(河南封丘东南)一带,士兵哗变,把赵匡胤按在地上,找了身黄袍就给他套在了身上。

你当皇帝也得当,不当皇帝也得当,事已至此,再无回转的可能。

开弓既无回头箭,大道未知迈向前。

赵匡胤黄袍加身,仗也不打了,敌人也不防御了,当天就买了最快一班的高铁票,杀回开封,兵不血刃发动政变,废黜了恭帝柴宗训的帝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后周,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灭亡了。

而赵匡胤则稳坐皇帝大位,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了北宋。

很多人对宋太祖赵匡胤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原因无非赵大其人虽然面相忠厚老实,但内心却狡黠奸诈,背弃了周世宗柴荣的信任,做出如此悖逆无道之事,属实是得国不正。

但实际上,后周的国祚,其实也是歪的。

并且,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太祖郭威,当年篡后汉登基时,也是领兵外出,半路上士兵哗变,黄袍加身,然后大军折返,杀回京师,这才篡位自立的。

(后周太祖郭威 形象)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当年后周如何得国,如今便如何失国。

作者常说,历史是个圈,循环往复,无休无止,看来此言不虚。

我们无需感叹,也无需挂怀,乃至于那个被废黜帝位,降为王公的幼主柴宗训,我们也并不用替他去感伤。

因为这就是历史,我们不用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我们需要的,只是公平公正的看待,和理解。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5951022312505870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