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即位的时候,年仅十三岁。
十三岁,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只不过是个稚嫩的孩童。
小孩子当然无法承担起庞大的宋帝国的运转,所以朝政大权都落到了皇太后刘氏的手里。
刘氏是个狠人,她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
史书上说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意思就是说她有汉朝吕雉、唐朝武则天的才干,但是却没有她们邪恶的心性。
刘氏临朝称制不假,但从来没有想过僭越,或者改天换日,走武则天的老路。
她更像是宋仁宗赵祯的引路者,指引着这位小皇帝走上正确的道理。
她也许只是为了感谢先皇对她的知遇之恩——多年以前的刘氏,只是蜀地的一个孤女,如果不是皇帝垂青,她是没有机会走到今天这个地位的。
她在仁宗赵祯身旁陪伴了11年,终于撒手人寰。
在这里11年里,虽然她对皇帝有提携指点的恩情和帮助,但同样,整整11年,北宋的军国大权绝大部分都掌握在刘氏的手里。
她不会像武则天那样改天换日,颠覆王朝,但她也从来不肯放松手中的权力。
而她一朝撒手人寰,轮到仁宗亲政时,仁宗刚好24岁。
24岁。
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接手了一个同样朝气蓬勃的北宋帝国。
年轻的赵祯刚刚亲政,立刻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提拔自己一位宠妃的伯父为三司使。
这很好理解,想要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牢固,就必须行之有效的组建属于自己的班底,而把与自己后宫中有亲属关联的人提拔上来,无疑是一种非常稳妥的做法。
皇帝安排自己亲戚当官,这并不算什么大事。
这就好像老总任命分公司的经理,基层员工通常是不会有什么意见的,就算有,为了自己的饭碗,也不好发作。
但北宋这个大公司里还真有头铁的员工,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包希仁。
老包同志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他认为,三司使负责财赋税收、盐铁事物等,是国家经济部门的重要职务,这样的职务,应该选才唯贤,而不是随随便便安排给亲戚。
早朝时,包希仁不管三七二十一,躬身在皇帝面前就开始痛陈利弊,表示这个官位必须慎重考虑,绝对不能安排给你们家亲戚。
他越说越激动,唾沫横飞,居然喷到了赵祯的脸上。
不管是什么原因,大臣向皇帝吐口水,这可能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你可以试想一下,一位大臣往商纣王、秦始皇、杨广等皇帝的脸上吐了一口口水,那么这位大臣将享受到什么样的福利待遇?
赵祯大小也是个皇帝,你往皇帝脸上吐口水,我看你是不想活了。
没想到赵祯只是风轻云淡地拭干了脸上的口水,然后安静地听完了包希仁的讲话。
并且,在几天之后,赵祯决定,另选贤能来担任三司使的职位。
宽厚,大度,知言纳谏,在这件事上,皇帝的性情显露无疑。
早朝过后,赵祯回到宫内用膳。
赵祯体虚畏寒,午餐喜食甜粥,小太监端上甜粥一碗,没想到皇帝刚吃两口,就吃出一粒沙子,正硌到牙齿上,他赶紧吐到地上,然后捂着脸对身旁的太监说了这么一句话:
“勿言吾尝食于沙,此乃死兮。”
他告诉侍候自己的太监,千万不要和人声张自己吃到沙子这件事,因为这件事一旦泄露,对于给自己做餐食的厨子来说,就是死罪。
赵祯再次展现出了他宽容待人的一面。
吃完午饭,皇帝到花园遛弯。
遛弯途中,赵祯三步一回首,五步一回头,随从们觉得很奇怪,不知道皇帝此举何为。
而当赵祯顶着烈日炎炎,回到宫中里,立刻提起水壶,狂喝一气。
身旁的妃子问赵祯,烈日当空,酷暑难耐,陛下为什么不让随从在外面伺候饮水呢。
赵祯笑着说道:
“朕屡屡顾,然未见其将壶,若朕问者,必有人欲诛矣,故遂忍渴还饮之。”
他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他之所以频频回头,就是想看一下有没有人为我准备水壶,但我看了好几次,都没有看到有人带着水壶,如果我要他们去临时准备,宫中负责管教下人的教习(官职)知道了,难免会责难他们,所以我只能忍着口渴回来饮水。
如果说宽容对待臣下,是他作为君王的素养。
那宽容对待下人,那就是他作为普通人的品格。
而皇帝这份宽容不仅仅是在身边,在天下的寒门士子中也有体现。
进士苏辙参加科举考试,在试卷里讥讽皇帝,他认为皇帝有事没有就在民间掳掠宫女进宫,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皇帝呢,每天就是吃喝玩乐造,既不关系百姓,也不关系国家大事。
这些内容,也许是无中生有,也许是确有其事,但不管是真是假,天子的威仪至高无上,你污蔑皇帝,就该治罪。
但赵祯听说这件事后,却对苏辙的行为大加赞赏,他对臣下说,设立科举考试的意义,就是选拔天下忠勇敢言之士,而苏辙一介布衣,如此仗义直言,应该封赏才是。
辱骂皇帝,却得到了皇帝的大加赞赏和高官厚禄,纵观上下五千年,这也算奇闻一件了。
赵祯似乎对万事万物有着超乎常人的同理心和包容心,他对任何人的态度都维持在一个非常温和的临界点。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又提起一位北宋名臣,这个人就是谏官王素。
作为谏官,时刻提醒皇帝,指出帝王的过失和不足,的确是分内之事,但奈何王素作为一个谏官,有些太过于敬业了。
边关将领曾经进献过一批美女给皇帝,皇帝非常喜欢,这件事不巧被王素知道了,他立刻找到宋仁宗,表示皇帝不应该近女色,应该赶紧把这批美女弄走。
可宋仁宗很明显对这批美女恋恋不舍,他央求王素,表示这批美女我很喜欢,就让我留下她们吧。
请注意“央求”这个词语。
是的,堂堂雄主,一代帝王,为了自己的私生活问题居然央求臣下。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情怀?
但王素那是一点面子也不给,表示这批美女你是送走也得送走,不送走也得送走。
赵祯一看没办法了,只好将这批美女各自赏钱,遣送出宫外。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也许这只是一段臣直君贤的历史故事,但在赵祯送走美女之后,他居然哭了。
而他哭的理由也很简单,他实在是很喜欢这批美女,但他的确又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优秀帝王。
当然,讲述一个帝王,不应该只从他的细微生活入手,更要放眼当时的政治格局。
赵祯一朝,因为之前的皇帝宋真宗已经和邻居辽朝老大哥签订了“澶渊之盟”,所以宋辽之间绝大多数时间是相安无事的,所以当时的宋朝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另外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
这个发源于唐代末期,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国风彪悍,经常滋扰北宋边境。
北宋政府的外交方针我们都很熟悉了,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谈,能用钱解决的事儿绝对不动用武力。
所以在和西夏连年交战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宋辽双方签订了“庆历合约”,合约的内容也很简单,和当年的“澶渊之盟”如出一辙,那就是宋朝按时给西夏发红包,西夏领了红包,保证不闹事。
这样以财求和的行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它积极而高效地解决了两个政权之间的冲突问题,既避免了军事上的伤亡,又造福了边境的北宋百姓。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我们不得不反问一句,为什么每次都是北宋给别人发红包求和,而不是别人给北宋发红包呢?
难道一句没什么大不了的,北宋政府有的是钱,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的一个事实是:
买来的和平,那只是粉饰的和平。
不过对于宋仁宗来说,他能把他治下的北宋变成这样的一番景象,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嘉祐八年,癸卯年。
赵祯驾崩于东京汴梁福宁殿。
“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
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悲痛不已,大街小巷尽是哭声。
因为满朝文武和黎民百姓们都明白,北宋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皇帝,更是一位仁君,德君。
而当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远方的辽朝时,辽朝皇帝耶律洪基甚至抓着宋朝来使的手,悲痛无比,还扬言要为赵祯建一个衣冠冢,来寄托哀思。
这是一个让敌人都肃然起敬的皇帝。
当然,宋仁宗也曾受到过史学家们的非议,有人认为,赵祯亲政三十余年,朝廷大臣换了四十多位,绝大多数朝廷的重要岗位,都是频繁换人。
这样高强度的人事调动,就导致很难有人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出优秀的政绩。
用人上的失误导致了北宋政坛格局的动荡,而这种动荡,对北宋整体的国力也是非常有影响的。
诚然,宋仁宗算不得一代雄主,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甚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帝王,他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守成之主”,他也许什么都算不上,但他一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好人,就该被铭记和表扬。
让我们记住宋仁宗,记住这个悠悠历史中的良善之君。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i696830331681623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