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灵异事件,差点让中国改朝换代!北宋帽妖案

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的孟夏之月,洛阳古城笼罩在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

一则古怪的流言在大街小巷间迅速蔓延:有市民在夜间目击了一只形如席帽的妖物漂浮在空中,此物不仅能飞行于天际,更能落地变化为犬狼伤人。

市民们夜夜不敢睡觉,人人提着锅铲等物当做兵器,严阵以待。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北宋「帽妖案」。

这起事件究竟是被载入正史的古代UFO目击事件,还是人为的装神弄鬼?帽妖案又是如何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猎妖行动」,甚至差点引发北宋政变的呢?今天我们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神棍皇帝

在详细梳理帽妖案之前,我们还要先来交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帽妖案发生在北宋真宗天禧年间,宋真宗名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帝王中,存在感并不怎么强,后世对他评价也颇具争议,有人说他贤明,有人说他昏庸。

确切的说,宋真宗继位初期,也是个勤于政务、体恤民情的好皇帝。他任用贤臣,大力发展农业,引进优质农作物,鼓励垦荒,使大宋农耕面积达5.2亿亩。

手工业,商业在这个时期也得到空前发展,国库收入远超唐朝,史称「咸平之治」。

但是到了执政后期,宋真宗变得愈发昏聩,这跟他的软弱和迷信脱不开关系。

公元1005的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帝王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北宋初年,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宋辽之间的战争绵延了几十年。

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继位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对辽作战,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后,北宋基本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对辽政策由攻转守。

但是,宋收手了,辽却骚动了。自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开始,辽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公元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

北宋朝廷惊慌失措,大臣王钦若主张放弃仅与澶州有一河之隔的东京汴梁,迁都南京应天府。

宰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军由此士气大振。

而辽军方面,大将萧挞凛,在开战前出阵视察地形时,被宋军一箭射死,使得辽军的士气一落千丈。

萧太后审时度势后,派人向宋真宗释放了和谈信号。最后,宋辽双方以宋每年给契丹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达成协议,罢战言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以北宋当时的军事实力是不可能长期压制得了辽国的,澶渊之盟为北宋带来了暂时的安定,这个合约对北宋而言其实是合算的。

但宋朝是天朝上国,在北宋人眼中,辽国就是一个蛮夷小国,哪有天朝上国每年要向蛮夷小国交钱的?

可想而知,澶渊之盟多少让宋真宗面子上有点挂不住。恰好宋真宗的近臣王钦若又跟力请真宗亲征的宰相寇准不对付,王钦若就趁机进言说,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是大宋的耻辱。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这个耻辱呢?王钦若提出「只有封禅泰山,才能镇抚四海,夸示外邦。」

泰山封禅,一般是政绩斐然的帝王带领群臣到泰山山顶进行的一种祭天大典,向天报功,彰显自己的英明神武。

在此之前,一共有五位帝王进行了泰山封禅: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 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只要二者具备其一即可封禅。

可与秦皇汉武相比,宋真宗功业并不算突出,有什么资格封禅呢?王钦若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功绩不好伪造,但祥瑞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

因为担心一向正直的宰相王旦的态度,宋真宗事前还专门花重金收买了王旦。他邀王旦前来宴饮,酒足饭饱之后,又送了王旦一坛酒。

王旦回府后才发现,酒坛里装得是满满的珠宝。为了封禅,贿赂大臣,宋真宗这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戏台搭好了,水军请好了,接下来就是主角登场了。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早朝完毕时,皇城司官员忽然来报,宫城左承天门南角挂着一条两丈多长的黄帛,上面隐约有字迹。

宋真宗吞吞吐吐地对群臣说,不久前他曾做一梦,梦到天神对他说,将降下《大中祥符》天书三卷,想必这黄帛正是天书下降。

提前收到贿赂的宰相王旦立刻心领神会,带头向真宗叩首,请宋真宗跪受「天书」。有了天书祥瑞,这封禅不就有了由头了嘛。

公元1008年11月23日,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这场声势浩大的大典,前后共举行了四十七天的时间。

宋真宗完全沉浸在这场自导自演的闹剧中,自觉达到了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但从回顾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封禅并不露脸。

因为宋真宗并没有像秦皇汉武那样的伟大功绩,后世君主因为真宗的这场封禅闹剧彻底取消了封禅仪式,这无疑是对宋真宗赤裸裸的讽刺。

泰山封禅也拉开了真宗搞玄学的序幕。他还给自己搞出了个道教神祇的祖宗,称赵氏始祖名叫赵玄朗,是人皇九皇中的一位,并且曾经转世为轩辕皇帝。

但道教神学体系中根本就没有「赵玄朗」这号人物啊。群臣们明知真宗是在瞎扯淡,也得积极配合。一时间之间,所有带「玄朗」二字的名词都成了避讳词。

孔子的封号从「玄圣文宣王」被改为了「至圣文宣王」;宫城玄武门被改成了拱辰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地道观和所谓的天师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今天石头上自己长了字,明天百鸟在空中盘旋,官员们争相报告祥瑞,真是盛世来临,万仙来贺。

官员们要是不懂得点装神弄鬼,都不好在朝廷里混。

《宋史.真宗纪》评价这一景象为「一国君臣如病狂」。直到公元1018年,举国上下搞迷信10年后,事情玩脱了。

妖初现

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五月,北宋西京洛阳的居民在夜间目击了一个外形像帽子一样的妖怪,在空中迅速飞行,流言很快传遍了全城,弄得人心惶惶。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来自野史的传闻,此事件是被记录在了正史《宋史·真宗纪》中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4个字,但依然大致描绘出了事情的全貌。

在由南宋史家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对帽妖案更详细的描述:说该帽妖能趁月黑风高,飞入百姓家中,幻化成犬狼,还能轻微伤人。

民众甚为惊恐,一到天黑就关门闭户,胆大一点的则组织民防,带着兵器四处搜捕帽妖。

史料对帽妖的描述很有意思,从古至今,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文学作品中,妖怪的模样多种多样,但是以「帽子」的形象出现的,北宋帽妖案算是空前绝后。

外形似席帽、会飞,居民能在夜间看到,说明这玩意是能发出微微亮光的,听到这儿,相信不少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一UFO吗?

事实上,除了帽妖案之外,宋朝还有很多疑似UFO目击事件。

比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熙宁四年(1071) 赴任杭州通判时,途经金山寺,在寺庙中留宿一晚,并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世不少猜测的诗《游金山寺》。

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二更时分,夜色寂静,就在苏轼打算休息时,突然看到江心上冒出一团光焰,夜幕下分外耀眼,把整个金山都照亮了,也惊动了栖息在巢中乌鸦。

被眼前景象惊呆了的苏轼发出了「非鬼非人竟何物?」的感慨。

《宋史·五行史》中还记载南宋乾道六年,西安官塘出现了一个高一丈有余、鸡首人身的不明物,从天而降,大白天在田野行走,并试图与人交谈,被后世认为可能是外星人。

北宋官员、科学爱好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则记载了水中不明发光物事件。

说扬州地区有一个奇怪的大珠,存在于一个巨大的蚌壳之内,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其行如飞,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不就是典型的不明潜水物USO嘛。

回到帽妖案上,如果这仅仅只是一起简单的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我们也不用费劲的介绍历史背景了,这起事件的重点在于它此后所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最初传出帽妖出没的地点是西京洛阳城,那里的时任最高行政长官叫王嗣宗。此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信邪。

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即公元975)的状元,除了文采了得,拳脚功夫也过硬。

北宋初年,录取状元除看文章质量外,还要看交卷速度。王嗣宗和陈识同时答毕,交与太祖赵匡胤审阅。

太祖觉得两人文采相当,一时无法定夺,索性出了个损招:要不你俩打一架吧,谁打赢了谁就是状元。

陈识还没反应过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王嗣宗已经撸起袖子,不服就要干了。最终,陈识被王嗣宗打翻在地,王嗣宗也顺利摘得了那一年的状元头衔。

但当时的文人墨客却多少有些看不起王嗣宗的粗鲁行径,还调侃他是「手搏状元」。

由于性格耿直且刚硬,一直以来,王嗣宗是最不屑牛鬼蛇神一说的。

据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的记载,有一回王嗣宗病了,家里人烧纸钱为他祈祷,求鬼神保佑他早日康复。

王嗣宗听说后笑了起来:何等鬼神,敢收我们老王家的钱?在王嗣宗眼里,生病得吃药,求神没啥用。

史料还记载,早年间王嗣宗调任邠州知州时,听闻当地有一座狐王庙,供奉狐王。

不论是书香门第还是平民百姓,无人不笃信狐王的神通广大,新任官员一旦踏上邠州地界,倘若不前往狐王庙虔诚礼拜,就会官运坎坷、灾厄不断,轻则仕途受阻,重则生命垂危。

但王嗣宗偏不信邪,他一上任,便以雷霆手段拆了狐王庙,焚了狐狸窝,还一口气诛杀了数十只被认为拥有灵异之能的狐狸。

此举把当地百姓吓得够呛,他们觉得王嗣宗必会命不久矣。然而,数日过后,王嗣宗不仅红光满面,还比从前更加精神了。自此以后,邠州当地的迷信活动急剧减少。

如今执政洛阳城,王嗣宗对城内流传的帽妖传闻自然也是嗤之以鼻的。他认为这种无稽谣言,根本不用去管它,过段时间自己便会消失的。

也就是说,王嗣宗对此事件采取的是放任不管的策略,但这次,王嗣宗低估了帽妖案,或者说帽妖案背后那群推手的影响力。

宋朝百姓和今天的人们一样,特别喜欢议论各种八卦,为此,民间还创办了各种小报。

宋代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专门刊登一些百姓们关心的时事新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真实性不可考。

帽妖这么吸睛的新闻自然成了各小报争相报道的热点。事情就这样一步步发酵,从西京洛阳传到东京汴梁,最终震动三京,也惊动了官家。

三京恐慌

坚信「谣言止于智者」的王嗣宗未对帽妖舆情做出任何干预,也未将此事上报官家。但王嗣宗不报不代表其他官员也和他一样,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5月25日,河阳三城节度使张旻将西京洛阳的帽妖传闻上奏给了宋真宗。河阳三城节度使负责管辖太行山以南、黄河故道以北,以及黄河南岸的部分地区,无需负责洛阳事务。

这就很有意思了。这相当于洛阳出了事,洛阳的父母官没上奏朝廷,反而是负责管辖郑州的官员把事情给捅了出来。

这一年正好是宋真宗封禅归来后的第十年,张旻知道真宗热衷天书祥瑞,最忌讳的就是灾异流言。

果不其然,宋真宗一看到奏折,马上就命御史吕言赶赴西京洛阳,调查事情的真相,同时也问一问王嗣宗,舆情如此严重,为何隐瞒不报。

吕言抵达洛阳后,王嗣宗全程陪同接待。

吕言对民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帽妖案也是早有耳闻,心中充满疑惑,但王嗣宗却一脸笃定地告诉吕言,什么帽妖不帽妖的,还裤衩成精呢,根本就是民众的以讹传讹。

吕大人若是不信,大可以深入洛阳民间,亲身验查,辨别真伪。这说来也怪,吕言在洛阳逗留的数日间,传闻中的帽妖像是接到了什么密报一样,一直躲着不露面。

吕言心中暗自思忖,难道这帽妖案真的是一场无风起浪的闹剧,自己此行算是白跑了一趟吗?

在安抚了洛阳城的民心之后,吕言决定返回京师汴梁复命。

宋朝建立时,沿五代旧制,天下分四京。

东京开封府,即汴梁,是北宋首都;河南府洛阳城是西京。除此之外,还有南京应天府,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以及北京大名府,位于今天的河北邯郸大名县。

吕言前脚刚回到汴梁,那传说中的帽妖,竟紧随其后,就出现在了天子脚下的京师。

话说汴梁的小报更敢写,不仅说帽妖已经来到了京师,帽妖的威力也从在洛阳城时的「微能伤人」进化为了在汴梁的「入民家食人」。

汴梁城的百姓们每天清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小报看看关于帽妖的新闻,一时间小报销量大增,出版商赚得盆满钵满。

今天有人说帽妖飞到他邻居家里把一家人都吃光了;明天又有人说,昨晚帽妖到访他家,他一家人使劲呐喊,不停地敲打铜盆把帽妖吓跑了。

一听说噪音能吓跑这只吃人的怪物,汴梁百姓们纷纷以宗族为单位,入夜后即上街喧哗,通宵达旦地敲锣打鼓。

流言同样波及了京城禁军,他们的反应比汴梁居民还要激烈,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拿着武器聚坐一起,大声吼叫,吵得宋真宗寝食难安。

这样的军中持械聚集事件,隐藏着极大的社会安全隐患。

《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宋末八十万禁军教头,虽然《水浒传》是虚构的,而且宋真宗时期,禁军的冗员不及后期严重,但是别忘了宋真宗迷信天书祥瑞啊。

俗话说「国之将兴,必有祥瑞;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如果百姓和士兵都认为这所谓的帽妖是天降异象,警示凡间天子无道的话,搞不好真会闹出个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事情来,到时候定是够宋真宗吃一壶的。

想到这儿,龙榻上的宋真宗是彻底睡不着了。

他一面火速处置了洛阳当地的多名官员,当地转运使、提点刑狱司被追责,王嗣宗因不察之罪被贬为陕州知州。

有一说一,王嗣宗不被迷信流言牵着鼻子走的处事态度,从评价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值得褒扬的。

但作为一方父母官,没有安抚和控制好局面,导致恐慌情绪在百姓中蔓延,他多少也确实存在失职的地方。

除了问责洛阳官员,另一方面,宋真宗又设祭坛做法事,期望「以玄制玄」,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消弭这场妖异的灾祸。

但法事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百姓一看,官家都设坛做法了,这帽妖肯定是真实存在的,流言更是越传越凶。

被逼急了的宋真宗干脆下发悬赏令,鼓励居民举报那些曾散布帽妖传言的人,并将其治罪。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便有百姓向朝廷检举了和尚天赏、道士耿概、张岗等一行人。

举报者称,这三人日常行踪诡异,又懂得巫术,是一把散布妖言的好手。宋真宗当即派起居舍人吕夷简和亲信宦官周怀政审理此案。

吕夷简是日后的宰相,办事十分干练。经调查,这几人的确有问题,他们在民间广收门徒,聚众传播邪说。

在吕、周二人的逼问下,这三人还供出了一名叫张子元的散人,说他也参与其中。

根据《宋朝诸臣奏议》的记载,这起举报案最终以闹市街头斩首6人,同时连坐流配数人而告终。

但在调查该案的过程中, 吕夷简等人也发现,这群人虽然十恶不赦,但对帽妖案的前因后果却语焉不详,仿佛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层的秘密。

而真宗的那一纸悬赏令此时已然开启了汴梁城内的「全民猎妖行动」,百姓从原来的害怕被帽妖所杀,转变为了害怕因传播帽妖流言,被官府所杀。

谏官刘煜察觉到了民意的微妙转变,由于担心引发另一场难以预料的内乱,刘煜向真宗谏言,停止对帽妖案的进一步彻查。

真宗采纳了刘煜的意见,下令「诏今日以前犯者,更不问罪」,就是以前散布过帽妖流言的人,只要往后不再犯,就概不问责了。汴梁的百姓们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但事情到这儿并没有结束。

霍霍完西京洛阳和东京汴梁后,帽妖恐慌又扩散到了南京应天府。当时应天府的一把手是「连中三元」,即曾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摘得第一的王曾。

相比王嗣宗和宋真宗,王曾对付帽妖的手段可谓高下立判。他没有对流言听之任之,也没有胡乱抓人杀人。

他首先是命令全城百姓必须夜不闭户,反正谁都没见过帽妖,不如咱们开门迎迎它。同时,王曾还组织了衙门巡逻队,晚上在城中维持治安,让百姓们放心。

其次,如果遇到有人说看到帽妖伤人、吃人的,一律先抓起来盘问详细的事情经过,时间地点人物事发过程,一点儿都不能含糊,说完了还得在切结书上按个手印才能离开。

如果说不出来,一律以「造用妖书妖言罪」论处。这在北宋可是个大罪名,妖言蛊惑三人以上的,将被处以绞刑,最轻的妖言罪也得打六十大板。

等于是谁传谣谁负责,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应天府的帽妖流言很快不攻自破,史载「民情遂安,妖讹乃止」。

王曾后来官运扶摇直上,被升官至副宰相。

但王曾安抚得了应天府的民心,却拯救不了天子脚下汴梁城的局势,毕竟宋真宗又是开坛祭祀,又是对造谣者杀无赦的,王曾也不敢对官家做法说三道四,只能任由真宗折腾。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边帽妖恐慌还没解除,那边汴梁城天上还非常不合时宜地出现了扫把星,这可是实打实的文武百官和全城百姓都看得到的大凶之兆了,宋真宗如坐针毡。

天降异象

帽妖案事发于天禧二年五月,嚣盛于六月。巧合的是,正在帽妖传闻于三京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彗星突现。

天上的反常与人间的怪异实现了不甚美妙的梦幻联动。

根据《宋史.天文志》的记载,天禧二年六月辛亥日,北斗七星的斗魁第二星,即天璇星的东北侧窜出了一颗长约三尺的彗星,径直向北滑动。

彗星在古代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因为有长长的彗尾,也被称为「扫把星」,再加上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中就有记载「且天之有彗也, 以除秽也。」

天空出现彗星,就代表着上天要出手扫荡危害社会秩序的恶势力了。每每此时,统治者皆警醒重视,或整顿政局,或大赦天下,以期冲散彗星预示的灾祸局面。

这一次彗星再加上帽妖恐慌肆虐,宋真宗片刻不敢迟疑,即刻下令大赦天下,将流刑以下的罪犯全部赦免,死罪则减去一等论处,以彰显恩惠与仁德,但列入十恶的罪犯仍然照律法论罪。

有意思的是,这条特赦令中特别提到了「造妖惑众者,论如律」,就是妖言惑众罪也不在特赦范围内,想必真宗是担心一纸特赦令会弄巧成拙,扩大帽妖案的影响范围吧。

然而,这天下也大赦了,彗星却依然夜空中荧荧闪烁,长达三十七天之久,迟迟不肯散去。

宋真宗心急如焚,只好向大臣们求助。寇准、向敏中、王旦等一批老臣趁机进言,让真宗早立太子,以安稳朝局。

彼时宋真宗已年过50了,这在古代算是妥妥的高龄了,而且晚年时期宋真宗常常身体不适,动不动就犯糊涂,很多政务都是由皇后刘娥代为处理的。

这让一众效忠于赵家的老臣们芒刺在背,生怕天下陷入牝鸡司晨的状态,对赵宋江山社稷不利。

宋真宗赵恒一生子嗣凋零,他有6个儿子,但5个都早亡了,帽妖案发生之时,宋真宗只剩下一个儿子赵受益了。

按理说这东宫之位是没什么悬念的,后世普遍猜测,宋真宗迟迟不立太子的原因可能跟皇后刘娥有关。

刘娥是赵受益名义上的母后,但却不是生母,赵受益的生母是庶妃李氏,即世所周知的李宸妃。狸猫换太子的民间故事就是源于这段历史。

根据《宋史.后妃传》记载,宋真宗的第二位皇后郭氏去世后,他有意立刘德妃刘娥为皇后,然而刘娥出身卑微,还没有子嗣,大臣们都持反对意见。

于是,宋真宗就将刘德妃身边的侍女李氏所生的儿子赵受益过继给了刘德妃,刘德妃顺利登上后位。

但与「狸猫换太子」的民间故事情节不同的是,真宗在世时,李氏的品阶最高做到了正二品婉仪,且与真宗还育有一公主,并没有被打入冷宫。

真宗去世后,李氏临终前,又被当时已是皇太后的刘娥晋封为了宸妃,可见真宗和刘皇后并没有薄待赵受益生母。

刘娥是宋真宗一生最宠爱的女人,在成为宋真宗的嫔妃前就有过婚史,这在古代帝王后宫中是十分罕见的。

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刘娥却没能为真宗生下一儿半女,真宗晚年时,迟迟不立东宫会不会是因为刘娥担心大权旁落呢?

后世对刘娥的评价多是褒大于贬,称其「有吕武之才,却无吕武之恶」。

然而,晚年刘娥曾穿天子衮冕去祭拜太庙,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身穿龙袍却没有称帝的女子,说她一点野心都没有,那也是不现实的。

时间重新拉回到天禧年间,帽妖与彗星的接连出现,无疑在宋真宗内心掀起了一些波澜。

随着梧州知州陈执中递上《演要》三篇的奏折,以早定天下根本为论点,痛陈立太子与时下帽妖、星变的关系后,宋真宗才松了口。

于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节,下令册立虚岁9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他就是日后开创了「仁宗盛治」,被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的宋仁宗。

然而,立储一年后,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北宋的天空又现异象。钦天监急报,太白昼现!

以寇准为首的一众老臣们又解读说,太白星出现在大白天,乃女主昌之象,恳请真宗允许「太子监国」,真宗同意了。

寇准此举的目的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要削弱皇后刘娥一党的势力。

《宋史.寇准传》中还记载,寇准曾入宫与真宗密谈,劝真宗择方正之臣负责辅佐太子监国事宜,其中特别提到,丁谓和钱惟演乃佞臣也,不可辅佐少主。

丁谓和钱惟演都是刘娥一派的党羽,寇准这话明面上是贬低丁、钱二人,实则是含沙射影地表示,后宫不能擅自干预朝政。

真宗本来是采纳了寇准的建议的,但奈何沾沾自喜的寇准在之后的一次醉酒中,不慎把他给真宗打小报告并被真宗应允的事儿给泄露了。

刘娥得知此事后,不动声色地给真宗吹了枕边风,寇准被罢相,降职为太子太傅。您不是提议找方正之臣辅佐太子吗?那您就亲自来吧,前提是宰相之权您就不用要了。

寇准被罢相后,丁谓主掌朝政,刘娥至此高枕无忧。而宋真宗身边的心腹宦官周怀政,向来与寇准交好,自然也成了丁谓一党的打击对象。

被逼急了的周怀政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试图直接拥立太子赵祯登基,奉真宗为太上皇,废掉刘娥的后位,并迎回寇准,让其重新任宰相。

然而,关键时刻,周怀政阵营的两个人突然叛变,将消息透露给了丁谓。可想而知,这场政变还没开始,就被扑灭了。

周怀政被杀,寇准再次被贬职,流放安州。对于寇准的再次被贬,宋真宗从头到尾都不知情,事发后,他只想处置了周怀政,不想牵扯到老臣寇准。

后来,真宗曾询问近侍,怎么这么久都没见到寇准了,近侍也不敢做答。直到临终前,真宗还对人说,寇准和李迪是可以辅佐幼主的大臣。

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刘娥辅幼主赵祯登基,开启了长达11年的垂帘听政生涯。

《宋史》记载,一次刘娥曾问亲手提拔的名臣鲁宗道:如何看待武则天。

鲁宗道也不傻,刘娥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如果我要是当皇帝了,天下人会咋看我?鲁宗道回答了四个字:唐之罪人。

正是这四个字打消了刘娥心里那个悄悄闪过的念头,她明白,天下现在虽然是她刘娥做主,但归根结底还是赵祯的,还是赵家的,终究不可能姓刘。

她刘娥在大宋公司的这个职场上,终究只是个职业经理人,永远是无法染指皇位的。

公元1033年二月,刘太后自觉天命已不久,想在临终前满足一次自己毕生的愿望,便提出要着衮冕谒祖祭祀太庙。

仪式上,刘太后接受了群臣给自己献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此后,彻底还政于仁宗。1个多月后,刘太后仙逝。

再回过头将帽妖案置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重新审视,起初帽妖的出现可能真的是一场偶发的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但后来大规模蔓延的恐慌情绪必然不是偶发的。

它可能是老臣们的故弄玄虚,以便向宋真宗示警,后来的彗星事件更是天助我也;也可能是隐藏在历史隐秘角落里的某个权臣或异教教主,准备趁乱制造恐慌,以便从中渔利……

不管制造这场舆论漩涡的人是谁,他必然是拿准了真宗迷信鬼神之说、好大喜功的特质的。

当「天人感应」被赋予了社会和政治层面的意义后,它不仅可以成为统治者维护手中权力正统性的利器,也可以成为朝臣约束帝王行为的有效手段。

可见自古以来,舆论的力量都是一把双刃剑啊。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70843037304865317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