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次“神秘”巧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世界或许是一个轮回

前言:

在古代,“谶”指的是一种预言或征兆。

通常,巫师或方士凭借谶术所传达的隐语和征兆,充满神秘色彩。

即使是在当今高科技时代,“谶”言神秘依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巧合却无解的事情时,时常会感慨上一句“真是一语成谶”。

于中国历史之悠悠长河内,诸多重大转折之际,皆能察见谶言之形影。

这些谶言到底是单纯的巧合还是人为设计,为政治造势,又或者是真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呢?

“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嬴政,众人定然熟悉。他是中国首位达成大一统的帝王,其雄图伟业在史册中熠熠生辉。

后世盛传,秦始皇觉其功绩卓绝,远超三皇五帝。遂取二者称号各一字,合称“皇帝”。自此,全新尊号开启,无上权威尽显。

这一称呼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统治时期。不过今天的重点不在于称赞秦始皇的功绩,而在于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统御六合之后,许是渐老的身躯使他渐觉力有不逮。

对死亡的恐惧弥漫在这位古老帝王的心间,他开始疯狂追求长生。

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无法得到解释,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出于对生命的敬畏,社会滋生出不少神职,方士也算是其中一种。

有一卢姓方士,深知秦始皇所想,称东边海域存仙山,名唤蓬莱,山中有长生不老之神仙居住。

秦始皇一听,非常高兴,卢生的进言于他而言,简直就是瞌睡来了递枕头。

随即下达命令,令卢生出海探寻蓬莱仙山,向山中仙人索求长生不死的神丹妙药。

蓬莱仙山到底存不存在,这一点无从知晓,卢生回来时也没有带着长生不老仙丹。

为避责罚,他向秦始皇呈递,言获一仙书,名《录图书》,其应载有仙人之谕示。

仙人之指示断不可轻慢,秦始皇旋即接过《录图书》,书中有谶言一则:“亡秦者,胡也。”

这句话听起来简直像大秦的丧钟,秦始皇虽然在大一统之后忙着求仙问道,但究其原因还在于对红尘权势的留恋,舍不得帝王的冠冕。

眼下自己的根基都要出问题了,这可是件大事,于是命令手下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以绝亡秦之患。

之后又命人修筑了万里长城,彻底将胡人挡在了长城以北。

功绩很伟大,长城也很雄伟,但是秦始皇在这犯了个错误,他理所当然地觉得这个谶言中的“胡”是指胡人。

秦始皇三十七年,巡游途中始皇帝病重,临死前命人写“玺书”,想召回被贬边疆的大公子扶苏,让他继位,变故也在这时候出现了。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借诏书迫公子扶苏自尽,拥立幼子胡亥称帝,终致“秦二世而亡”之惨局。

谶言有云“亡秦者,胡也”,此“胡”所指,实则为“胡亥”。寥寥数语,却暗藏秦亡之端倪,令人深思。

“桃李者,得天下”

这则谶言的背景发生在隋朝,同样是个短命的王朝。

在隋朝末年,洛阳城中突然流传起一首朗朗上口的民谣来:

“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内容颇为简明,其大致意旨可显:隋王朝行将倾颓颠覆,天下终将为李姓之人所获。

当时,这则谶语流传甚广,上达王公贵族,下抵黄口小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成为众人皆知的谈资。

隋炀帝杨广自然也听到了这首民谣,心里涌现出滔天巨浪。

奈何李是大姓,不可能因为一则无凭无据的谶言就大开杀戒,诛杀李姓百姓。

但怀疑的种子一旦生根,就必得发芽,不久之后权臣宇文述上奏李浑谋反。

李浑乃太傅李穆之第十子,承爵获尊为郕国公,其既富且掌禁军,位高权重。然宇文述与李浑素不相和。

隋炀帝听闻此事后立刻借着这个机会命令宇文述率领宿卫抄了李浑的家,尽管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证明李浑谋反,但是李浑全家尽数遭难。

隋炀帝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对朝廷之中的李姓权贵连根拔起,一时之间受到牵连的李姓人数甚至达到了数万人。

然而,即便如此浩大的阵仗,竟仍有漏网之鱼出现。

李渊乃杨广的表兄,其母为独孤皇后同父异母之妹。

他闻此谶语,为躲劫难,佯装沉醉于酒色财气之中,大肆纳贿,极力消弭自身存在感,竟侥幸避开了隋炀帝的猜疑。

后来趁着隋炀帝在江都游玩时,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迅速攻占了长安,建立了大唐。

如此,竟应了那句“桃李子,得天下”的神秘谶语。此语犹如一道神秘的谶兆,似乎预示着某种非凡的命数。

“女主昌”

时光倏忽,转眼已至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彼时,长安城中竟现“太白屡昼见”的奇异天象。

太史李淳风依此占卜出一则“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之卜象。其言辞神秘,似暗藏王朝命运之玄机,令人遐想。

李世民得知这个卦象后大为担心和恼怒,隐隐也有了怀疑的人选,就是彼时尚在深宫为妃的武媚娘武则天。

他秘密召见李淳风,问他如果将“疑似者尽杀之”,可否化解此难,或许是李淳风说了些什么,又或许是李世民心软了。

总归最后他并没有对武则天赶尽杀绝,只是在他死后留下遗诏,命令武则天出家悼念。

后年的故事已经被传唱出了无数版本,但可以确定的就是,李世民死后李治即位。

他对武则天可谓是情根深种,不仅破例将武则天带出了寺庙,还把她再次收入后宫,武则天就这样回到了这个权力与风云汇聚的中心。

李治百年后,武则天登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帝。

不知是不是天命所归,唐朝差点三代而亡,应验了那句“女主昌”的谶言。

谶纬之学的兴衰

谶纬之学,本质乃一种政治手段,其目的核心从未脱离为统治者服务。它是封建统治阶层用以巩固权力、操控人心的工具。

早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倡天人感应之论。后世之人将河图、洛书及阴阳五行等诸多学说融入其中,使其得以持续发展、愈发丰富。

结合自然界的无法解释的偶然现象,形成了谶纬之学的雏形。

在汉哀帝与汉平帝之世,帝王竟倡导并支持谶纬之学。究其缘由,无非是谶学运用起来极为便利。

既可凭其改制,亦可借其中兴,一时之间,谶纬学说之流行臻至巅峰。

不过光阴流转,科技进步,谶言这种虚无缥缈的精神寄托逐渐被人们所淘汰,魏晋之后,谶纬学说就开始走向衰落。

直到宋朝之际,魏了翁所著《九经要义》剔除谶纬之说。此后,谶纬无人崇信,最终彻底谢幕于历史长河,化作过眼云烟。

然而,由上述三大谶语可知,谶语的出现往往多在较为动荡的时期。此类现象并非偶然,实乃当时社会背景使然。

虽然很难探究到底是不是人为造就的声势,但目的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舆论来达成某种政治目的。

这些目的往往不那么名正言顺,但为了强行讲道理,统治者们可谓是想破了脑袋。

最有震慑力的一招终归还是号称得到了上天的指引,理解起来大约和当今的宣传战相似。

但倘若老天真有精力处处下指示,大抵得忙得七窍生烟。

由此看来所谓的天命所归,其实也抵不过事在人为。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34003278020510245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