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皇帝称呼,给大家的感觉一直都很乱,其实要是能搞懂其中的规律,就简单明了,今天我五分钟给您讲清楚,从此以后您再也不会觉得乱了。
为啥不直接用姓名称呼?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直接称呼名字是最好的,但是这样做有三个问题。
一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实在太多,正规王朝的皇帝有400多人,如果算上那些野皇帝、追封的等等,足有上千人,如果单独拎出一个人名来,容易想不清哪朝哪代的。
二是从中华传统上来说,直呼人家的姓名,多少有点不礼貌。有个成语叫“指名道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放在古代,如果有人见面直接喊我“林长风”,我会以为你是来找我干架的,你要是喊我“长风兄”,我就觉得舒服多了,请你喝茶。
三是古代皇帝出于避讳的需要,往往其名字中的字都很冷僻,甚至有些字是硬生生造出来的,绝大部分人都不认识。比如明朝朱棣的“棣”字,朱允炆中的“炆”字,单独拿出来,不查字典不知道咋念。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所以直接用姓名来称呼皇帝,不是一个可行的好办法。
现在称呼皇帝的方式,主要有三个方式,分别是用庙号、谥号、年号来代指。那这三个词都是啥意思呢?简单说一下。
庙号就是皇帝死后,被送进太庙中供奉时所用的名号。但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那些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皇帝,后代才会追上庙号。隋朝以后,就普及了,所有皇帝,哪怕干了几天就死了,也有庙号。比如太祖、太宗、高宗等,就是属于庙号。
谥号就是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的文字。这个不仅皇帝有,社会地位稍高的人都有谥号。和庙号不同的是,谥号从古到今,所有皇帝死后都会有一个谥号。比如文帝、武帝等等,就是因为他们的谥号是文皇帝、武皇帝。
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不用公元纪年,所以每个皇帝上台后,都会在当年或第二年,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年号。比如说,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年号是拜登,当年就叫拜登元年,第二年就是拜登二年。如果后来特朗普上台,就可以改元,叫特朗元年、特朗二年,以此类推。如康熙、永乐等等,就是年号。
各个朝代的皇帝称呼为何不同
秦朝啥也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进行了很多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废除了庙号、谥号等制度,所以我们只能称呼他秦始皇,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嘛。到他的儿子胡亥继位,就只好叫秦二世。如果秦朝没有灭亡,那么就会秦三世、秦四世……这么一直叫下去,可惜秦朝二世而亡,后面自然就没有了。
汉魏晋隋的皇帝,是用谥号代称。因为汉朝时,恢复了谥号制度,但汉初并没有恢复庙号制度,加上对庙号审查制度的严格,导致汉朝很多皇帝死后没有庙号。比如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他就没有庙号。有人有,有人没有,当然还是用谥号来称呼比较方便。所以汉朝的皇帝就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这么一直叫下去。一直延续到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
这里还有个事需要特别交代一下,人们习惯称刘邦为‘汉高祖’,这是司马迁为了省事用了简称,其实刘邦的庙号是太祖皇帝,谥号是高皇帝,所以可称之为“汉太祖”或者“汉高帝”,汉高祖的称呼是以讹传讹。
唐宋元时期,皇帝都用庙号代替。为啥不再用谥号了呢?一是因为唐以后,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了。二是因为自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掌权后,二人觉得一两个字无法形容唐朝皇帝的伟大,于是不断给李渊和李世民的谥号加字。
比如,李世民的谥号原本是“文皇帝”,如果按谥号称呼叫“唐文帝”也不错,但李治在其中加了两字,变成了增为“文武圣皇帝”,后来武则天又加了4个字,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样就无法用谥号称呼李世民了,只能用庙号,也就是“太宗”。
所以,唐宋元的皇帝统统用庙号代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庙号是高祖,所以就称其为“唐高祖”,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就称其为“唐太宗”。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庙号是太祖,就称其为“宋太祖”,继任的赵光义庙号是太宗,就叫做“宋太宗”。
明清时期,皇帝都用年号代替。因为唐朝开了谥号加字的先河,后世皇帝谥号的字越来越多,显然是不能再用了,可为啥不一直沿用庙号称呼呢?因为年号是平时经常用的,人们印象深刻,使用起来更加简洁方便。
年号是汉武帝创立的,但最开始皇帝经常换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大事就改元,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共使用了14个年号。当然他老婆武则天就更厉害,在位15年用了17个年号,创下了历史之最。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觉得皇帝随意变更年号,花里胡哨,既不方便民间计算年月又不方便后世观看史书,就直接规定皇帝一世一元的原则,也就是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从此之后,年号就成了皇帝的代名词。
比如朱元璋,人们更习惯用“洪武大帝”来称呼,而不是明太祖,同样的道理,朱棣就是“永乐大帝”。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直到末世皇帝宣统(溥仪),都是年号。
除去以上所说的基本原则之外,其实还有一些特例,这也是导致大家觉得皇帝称呼太乱的原因之一。
对一个皇帝的称呼,如果违反了以上的原则,那多半这个皇帝身上多少有点故事。
比如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掌权,先后立了刘盈的两个儿子当皇帝,第一个被吕后废黜后杀害,第二个在汉文帝登基后诛杀,两人都是没庙号、没谥号的,当时还没有年号制度,所以历史上称两人时,只好结合称呼其他汉朝皇帝的习惯,叫“前少帝”和“后少帝”。还有西汉第九位皇帝刘贺,因为汉昭帝死后无子嗣,被大将军霍光等人便拥立为帝。但刘贺即帝位后,荒淫无度,荒废朝政,在位仅27天就被废黜,也是无庙无谥,所以史书上就称其为“汉废帝”。
比如明朝有个皇帝叫朱祁镇,登基时年号为正统,按说应该称其“正统帝”。但朱祁镇一生经历比较特殊,他曾经被瓦剌俘虏过,他弟弟朱祁钰就当了皇帝,改年号为“景泰”。过了八年,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再次当上了皇帝,当然不能再用正统这个年号,于是就改元“天顺”。这样一来,朱祁镇就有了两个年号,你是叫他“正统帝”还是“天顺帝”呢?没办法,各种资料上,在提到朱祁镇这个人时,只好用庙号,即“明英宗”。
再比如清朝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努尔哈赤打天下,年号还是后金的,也没有称帝。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但他使用前一个年号时还不是皇帝,也没有建立清朝,所以用年号称呼也不合适。两人的庙号分别是太祖和太宗,所以就称他们为清太祖、清太宗。
还有在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战乱时期,皇帝多如牛毛,遍地太祖太宗,真要按庙号谥号称呼起来,更加混乱,所以直接称其姓名。比如曹操、刘备、朱温、李存勖等等。
其实,无论怎么称呼,主旨是为了方便区分历朝历代的皇帝,符合大家习惯即可。最可恶的是一小撮人,为了体现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非得反着来,比如提到乾隆时非要写作清高宗,提到崇祯时非要写成明思宗,令人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