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军开疆拓土,一度几乎统一亚欧大陆,但西伯利亚偌大领土竟无人问津,至今这块“最后疆场“都未曾被任何华夏子民触摸。究竟何故?莫非古人真如传言般“自甘失地“,对如此广袤疆土视而不见?还是另有隐情?让我们一探这出乎意料的历史之谜。
西伯利亚,这片辽阔的林海雪原,竟从未为中华王朝统治!近年网传“中国人几千年坐拥西伯利亚,却因怠慢失落这片肥沃疆土“。一时间质疑声浪不绝于耳,舆论哗然。其实早在公元15世纪,一支仅有 800名哥萨克雄兵就横扫了整个1200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一步步吞并中国的北疆。面对如此惊人场景,我们不禁诧异:古代中国统治者何以对毗邻疆域如此熟视无睹,直至最终纳入沙俄版图?究竟是一时疏忽,还是早有预谋?
为何中华文明始终无缘接触西伯利亚?中原王朝雄才大略,强兵扫荡,为何却始终望“西伯利亚“而生畏?是地理环境艰险,使征服无门?是民族冲突剧烈,兵力所耗殆尽?亦或是疆土贫瘠,不堪大驾光临?
深究其中缘由,实则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原王朝无力并吞西伯利亚的命运。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温带气候带,因而一直是农本社会。古人在这片沃野上耕读渔猎,生活衍化出灿烂辉煌的文明,但对那些终年冰雪覆盖难以发展农业的高纬度地区却望而生畏。西伯利亚平均海拔5-600米,年均温在零下5摄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永久冻土带,即使现如今也难以开发利用。而在中国古人眼里,越发是一块与生产力水火不相容的荒漠。加之黑龙江、阿穆尔河等天然屏障的阻隔,使得西伯利亚于中原王朝而言犹如梦中仙境,遥不可及。
回顾历史,其实中华文明对“辽阔国土“的渴望并非一蹴而就。上古时期诸侯国虽领土狭小,但往往小邦大盟,互有扩疆图谋。及至秦统一六国后,中原疆域虽已涵盖如今绝大部分地区,但仍在更西的大漠地带布下防线,遏制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扰边。后经汉唐版图一再膨胀,也仍旧是如此。可见即便在当时生产力最开化的年代,出于物质条件制约,阻力重重的西伯利亚仍非占有之列。直到满清才真正一统内外蒙古和青藏高原。但那时俄国已吞并西伯利亚,无力回天。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其实亦非真正埋头自视,而是切切实实无缘西伯利亚。
展望未来,纵观当今世界格局,西伯利亚对华影响的确已不可同日而语。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伯利亚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那里不但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在北极航线开辟后,或可成为中国开拓北极的关键通道。因此,中国应把握有利时机,在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加强与俄罗斯的融合。同时,我们还应审视历史,正视中华民族在向西扩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阻碍,做好战略谋划和意识准备。只有了解过去,方能未雨绸缪,开创崭新未来。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古代中国大兵压境,接连征服草原游牧民族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旦汉唐登陆波浪,蒙古也终将大兵云集,即便再娇小的地盘也必将为之俯首。只消斩草除根,西伯利亚理所应当便成为我们呼风唤雨的海疆版图。
也有网友认为即便真有机会接管西伯利亚,这块寒冷荒芜之地也于中原王朝无足轻重。其土地贫瘠,难以开垦,哪有繁荣中原的富庶淳朴。反倒是那些与中国文脉不符的未开化民众所钟情之地,有去无留实属上策。还有网友认为这是一次痛心的失策。当年领土如此广博,征战致使兵力不足,难以北上。现如今西伯利亚这块肥美领土沦为他人口中浆果,自是铁汉柔情亦不忍目睹。
总的来说,西伯利亚未为历代中原王朝统治,并非主观上的疏漏,而是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年的中原政权既无意也无力攻占那片终年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区。即使蒙古人一度几乎统一了整个亚欧大陆,对西伯利亚也望而却步。这并非近视或傲慢,而是切合了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如今虽然西伯利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价值极具诱惑,但我们更应该秉承客观理性和战略眼光,在充分评估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作出抉择。否则一味怀缅往事,徒生遗憾何益?对中华文明而言,历史既是经验的宝库,更是反思的动力,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传承中汲取智慧,在总结中开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