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为什么被这么多人质疑造假?

中学上历史课时,教材里面写到: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

而在历经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后,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一脉相传了下来,其他三个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消失的这三个文明古国,大家印象最深刻、讨论最多的应该还是古埃及。

而古埃及的存在感之所以这么高,主要原因是它留下来了太多震撼、珍贵的历史遗迹,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以及关于一代代埃及法老的传说。

关于古埃及文明,现代人的看法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惊叹古埃及文明的辉煌历史,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质疑古埃及文明的真伪。

为什么网上有那么多人质疑古埃及文明的真实性?

我大概梳理了一下网友们质疑的点,在这里列举三个质疑程度最高的点。

第一,有网友认为古埃及的尼罗河经常泛滥,而长期遭受洪水泛滥的土地会逐渐盐碱化,无法再种粮食。

没有足够的粮食,就养不活多少人,没有人口做支撑,根本就发展不出先进的文明。

第二,有网友质疑古埃及出土的石板雕刻文字过于清晰。

如果你不说是几千年前的文物,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上星期才雕刻好的。

对比一下我们秦汉时期出土的石刻,很多都已经被风化得不成样子了,一看就是饱受了几千年时间的摧残。

而古埃及的所谓石刻看起来太新太清楚了,很难让人相信它是几千年前的东西。

第三,不少人坚信金字塔的建造难度极大,对金字塔的质疑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很多人认为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是不可能建好金字塔这样宏伟的建筑的。

目前埃及境内总共保存有140余座金字塔,其中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的当属举世闻名的“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2560年,距今超过了4500年的时间,它也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胡夫金字塔有多震撼?它的塔身高度为146.5米,相当于今天的一座四十层楼的摩天大厦。其占地面积高达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胡夫金字塔内部构造

在1889年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建好前,胡夫金字塔一直都是人类世界最高的建筑。

而正是因为金字塔太过震撼,才让人不得不怀疑它到底是不是当年的古埃及人修建的。

因为金字塔不仅异常高大,还都是用一块块巨石修筑而成,即便是现代有各种建筑工具的加持,要建起金字塔都绝非易事,更别提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了。

在早年间,埃及金字塔在互联网以及地摊文学上传得神乎其神!有说它是史前文明修建的,有说它是外星文明修建的,还有说它是拿破仑当年带人来修的。

更有甚者直接抛出这样的奇葩观点,那就是古埃及文明根本不存在,都是伪造的!

总之,网上对于金字塔和古埃及文明的各种传言与臆测都很荒谬,大多数都是人云亦云罢了。

接下来本人将对以上三点质疑做出反驳

首先,关于古埃及粮食这一点,我觉得很多人是在瞎操心!

今天的埃及,人口高达一亿,虽说国土面积有100万平方公里,但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真正宜居的面积只有五万平方公里。宜居面积这么小,依然养活了一亿人。

而古埃及人口最顶峰时也不过四五百万人,养活这么点儿人对古埃及来说是毫无压力的。

其次,关于石板雕刻文字风化太过清晰的问题。

很多人都喜欢用我国秦汉时期石刻风化来举例,然而这些人真的有去了解过我国古代的石刻吗?

这是汉代的《石门颂》,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它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度拉满,毫无风化的痕迹。

《石门颂》

还有同样是汉代的《西狭颂》,字迹十分清晰,字体优美,目前已经作为文物纳入景区中保护。

《西狭颂》

由此可见,即便是历经数千年的石刻也不一定就会风化。

以石刻字迹的清晰度来质疑古埃及文明,显然也是站不住脚跟的。

最后,是大家最关心的金字塔问题。

先声明,所谓的史前超级文明和外星文明,都过于玄幻,不在此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那么金字塔有没有可能是拿破仑那一批西方国家的人建造的呢?

完全没可能!

很多人说金字塔是拿破仑修建的,我只能说这种观点简直是错到姥姥家了!

拿破仑远征埃及

1798年至1801年,拿破仑率领三万军队远征埃及,有传言称狮身人面像的鼻子就是在这次远征中被拿破仑军队打掉的。

从时间上来看,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时间只有三年,这么短的时间内他绝无可能修好一百多座金字塔的!

从人数上来看,拿破仑随行的军人、工匠、医生、工程师等所有人加一块儿才三万多,并且还要抽调一部分去打叙利亚。

凭这么点儿人就想建好金字塔,就是“基建狂魔”附体也做不到啊!

再从历史背景上来看,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国家大多都在进行海外殖民和发展工业,他们可没那闲工夫跑到埃及去累死累活地修金字塔,这样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其基本逻辑也行不通啊!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45073317919277619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