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户制:明军纵横亚洲的力量源泉,大明帝国最核心的兵役制度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十三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 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皆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明史.兵志)

之前的文章中谈到过唐朝的府兵制,府兵制曾经造就了封建时代最强盛的隋唐帝国,大唐帝国的衰落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府兵制的崩坏。公元907年,大唐帝国灭亡。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赵匡胤吸取了中晚唐和五代乱世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国策,压制武将势力。赵匡胤的改革很成功,宋朝很快走出了长期战乱的阴霾,经济发展富庶。但赵匡胤改革也矫枉过正了,使得宋军战斗力羸弱,两宋300年,宋人始终摆脱不了周边政权的袭扰。公元1279年,崛起于草原的元朝攻灭南宋政权,中原汉人政权第一次整体性“亡国”,可见没有一支强悍军队,再多的财富,只能是他人的嫁衣。

公元1368年,汉人英雄朱元璋重建汉人政权,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吸取两宋军队孱弱、武力不振,最终导致“亡国”的教训,参照唐朝的府兵制以及元朝的军事制度(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建立了新型的具有“大明特色”的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将明军世袭化,根据规定,一旦成为军户,世代都要为大明服兵役(老子死了儿子上、儿子死了孙子上)。当然了,军户不但有为国服兵役的义务,也有豁免钱粮赋税的权利。此外,朱元璋为军户们分配土地(不需要缴纳赋税,当然了也就不用负担工资),让军户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朱元璋常常骄傲的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军户主要由“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部分构成。

“国初之为兵也,取之亦多途矣。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有籍选。从征者,诸将素将之兵也,平定其他,有留戍矣。归附者,元之故兵与诸僭伪者之兵也,举部来归,有仍其伍号矣。谪发则以罪人。籍选拔之编户。途不一也。”

大明立国之初,政治清明,朱元璋又非常重视反腐败,军户们的土地和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军户家属的生活得到保障,军户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军事训练中,明军的战斗力得以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洪武时代(朱元璋统治时期,1368-1399年),明军九次大规模北伐草原,并攻取辽东、云南,威慑朝鲜半岛,经营西域、乌斯藏(今西藏),这背后都离不开军户制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兵力支持。由于世代从军,军户家族从小沐浴在尚武的环境中,军户们的战斗素养比一般白身(平民),还是要高的,稍微加以训练,就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训练成本。

永乐时代(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1402年-1424年),大明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明军五次深入漠北,四次踏上中南半岛,大明的军功威震着整个亚洲。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祈镇因为孟浪从事,导致20万最精锐的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瓦剌太师也先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统率10余万草原骑兵围攻北京,大明帝国面临立国以来最严峻的危机。当时明军主力尽丧,皇帝被俘,形势比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严峻10倍。但是大明终究不是北宋,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临危受命,并从军户中迅速动员北京城内的明军抵抗瓦剌,同时诏命各地明军到北京勤王。

因为军户制的原因,于谦得以迅速从军户中征伐了22万军队,加上地方勤王部队,明军人数对瓦剌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最终将瓦剌击退,使大明危而复安,是为北京保卫战。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作用自不必说,军户制的超强动员能力,也是明军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帝国由盛入衰,再加上人口的增长,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军户们的土地被大量兼并,军户们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军户们四散逃亡,自然战斗力也就一落千丈。以至于区区几个倭寇肆虐东南沿海10多年,最终只能依靠临时招募的兵勇(戚家军)来解决战斗。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名义上拥有200万个军户,即200万明军,但真正在编的不到三分之一,且都是羸弱贫困之兵,所以当清军入关时,明军要么就是一触即溃,要么就是直接投降。军户制的兴盛造就了大明帝国的辉煌,军户制的衰落也促成了大明帝国的衰亡。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13851292919824935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