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晚清二号人物,自始至终都将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

在晚清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有一位人物虽不如李鸿章、袁世凯那般名声显赫,却始终牢牢掌控着大清帝国的命脉。他出身满清望族,与慈禧太后沾亲带故,通过一系列联姻攀上权力的顶峰。在李鸿章去世后,他成为了晚清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他的最大权力是什么?他如何一步步将长期被汉族把控的军权收归中央?他在戊戌变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他又给出了什么建议?

荣禄的家世背景与崛起之路

世人皆知荣禄是晚清重臣,却鲜有人知他的家世竟如此显赫。荣禄,生于道光二十八年,也就是1848年,祖上可不是一般的满清望族。他的曾祖父荣音图曾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祖父荣惠则是正黄旗汉军都统。这等家世,在当时的清朝可谓是根红苗正,门第显赫。

然而,荣禄的父亲荣常却因为一场意外早早离世。那是咸丰四年的一个深秋,荣常正在京郊骑马游玩,不料马儿受惊,将他摔了下来。这一摔可不得了,荣常当场昏迷不醒,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了。荣禄那时才六岁,一下子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

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荣禄虽然失去了父亲,但却因祸得福,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关照。原来,荣禄的祖母和慈禧太后是闺中密友,两人情同姐妹。荣常去世后,慈禧太后便时常派人去看望荣家,给予各种照顾。

就这样,年幼的荣禄在慈禧太后的庇护下慢慢长大。他聪明伶俐,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十六岁那年,荣禄参加乡试,一举中举,成为了秀才。这个消息传到慈禧太后耳中,她欣喜若狂,当即赏赐了荣禄不少金银财宝。

不过,荣禄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深知,在这个世道,光靠才学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攀附权贵,为自己的仕途铺路。

机会很快就来了。同治十三年,也就是1874年,二十六岁的荣禄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与醇亲王奕譞的女儿联姻,一跃成为了皇亲国戚。这门亲事可不简单,据说是慈禧太后亲自做主的。

婚后不久,荣禄就被任命为内务府员外郎,正式踏入仕途。从此,他的仕途一路平坦,官运亨通。先是升任内务府郎中,后又升任为内务府左侍郎。短短几年时间,荣禄就从一个普通的秀才变成了朝廷重臣。

然而,荣禄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要想在朝廷立足,光靠一个妻子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开始为自己的子女谋划婚事。

荣禄的长子荣源与恭亲王奕訢的孙女结婚,次子荣慎则娶了醇贤亲王奕誴的孙女。这两门亲事,让荣禄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慈禧太后的侄子载澧。

就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联姻,荣禄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到了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荣禄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被任命为内务府大臣兼工部尚书。

从此,荣禄成为了慈禧太后最信任的臣子之一。无论是朝中大事,还是后宫琐事,慈禧太后都会征询荣禄的意见。荣禄也不负众望,每次都能给出中肯的建议,深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就这样,荣禄从一个普通的满族子弟,一步步攀上了权力的顶峰。他的崛起之路,可谓是晚清官场的一个缩影。通过联姻、巴结权贵、积累人脉,荣禄最终成为了晚清不可或缺的重臣。

荣禄收回军权的策略

荣禄在晚清政坛的崛起并非偶然,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军权的掌控。在荣禄之前,清朝的军权长期被汉族把持,这种局面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发生转变。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不仅暴露了清朝军事力量的薄弱,也给了荣禄一个绝佳的机会。战争结束后,荣禄以”朝廷自强”为名,开始着手收回军权。他的第一步棋,就是掌握练兵大权。

1895年,荣禄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利用这个职位,他开始积极参与军事改革。他向慈禧太后提出,要想自强,必须先练好兵。慈禧太后对此深以为然,于是将练兵大权交给了荣禄。

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荣禄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定武军。定武军原本是由汉族将领统领的一支精锐部队,荣禄决定要将其易帅。

1896年,荣禄以定武军军纪松弛为由,将原定武军统领撤职,改由满族将领接管。这一举动引起了朝中不少汉族官员的不满,但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荣禄顺利完成了这次人事调整。

接下来,荣禄将目光投向了袁世凯。当时的袁世凯正在天津小站练兵,他的新军被认为是清朝最现代化的军队。荣禄深知袁世凯的才能,但又不想让军权完全落入汉人之手。于是,他采取了一种既扶持又制衡的策略。

荣禄向慈禧太后建议,让袁世凯继续练兵,但同时也要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他派遣了几名亲信到小站,名为协助袁世凯,实为监视。这种做法既保证了新军的训练质量,又让袁世凯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1898年,也就是戊戌年,荣禄的军权之路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这一年,他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统领北洋各军。这个职位让荣禄有了更大的军事权力,他可以直接指挥北洋军队了。

荣禄上任后,立即开始整顿北洋军队。他调整了一些军队的驻地,更换了一些不听话的将领,同时也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在他的治理下,北洋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

但荣禄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要想真正掌控军权,还需要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军队。于是,他开始筹划创建武卫军。

武卫军是一支由荣禄亲自挑选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将领都是荣禄的亲信,士兵也都经过严格筛选。武卫军的创建,标志着荣禄的军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荣禄成功地将原本掌握在汉族手中的军权逐步收回。他的做法看似平和,实则步步为营,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荣禄收回军权的过程,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策略。他既不像某些满族官员那样激进地打压汉族将领,也不像某些汉族官员那样完全放权。相反,他采取了一种温和渐进的方式,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又确保了满族对军队的控制。

这种做法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从长远来看,确实为清朝的军事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荣禄通过收回军权,不仅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为清朝的军事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荣禄在戊戌变法中的角色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一场旨在改革清朝积弊的政治运动在北京拉开帷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法运动中,荣禄作为慈禧太后的心腹大臣,扮演了一个极为复杂且关键的角色。

变法伊始,荣禄的态度并非完全反对。事实上,他也认识到清朝确实需要一些改革。当光绪皇帝下令推行新政时,荣禄并没有立即表示反对。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静待事态发展。

然而,随着变法的深入,荣禄开始感到不安。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提出的一些激进改革措施,如废除科举、裁撤六部等,让荣禄感到了威胁。他认为这些改革过于激进,可能会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

在这种情况下,荣禄开始暗中向慈禧太后汇报变法的情况。他并没有直接反对变法,而是以一种客观的口吻描述了变法的进展和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做法既没有得罪光绪皇帝,又为慈禧太后的干预提供了理由。

变法进行到第三个月时,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荣禄的态度。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康有为向光绪皇帝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个建议如同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整个朝野。

荣禄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连夜赶往颐和园,向慈禧太后汇报了这一情况。在荣禄看来,君主立宪制将极大地削弱满族贵族的权力,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从这一刻起,荣禄彻底转向了反对变法的阵营。他开始积极联络其他保守派大臣,如荫昌、徐桐等人,共同商议如何阻止变法继续进行。

同时,荣禄也没有忘记巩固自己的军事力量。他以练兵为名,加强了对北洋军的控制,并秘密调集了一些可靠的部队进京。这些军事准备为后来的政变奠定了基础。

1898年9月21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初六,荣禄终于等来了行动的机会。那天,他接到慈禧太后的密令,要他立即采取行动,废黜光绪帝,逮捕维新派人士。

荣禄行动迅速。他立即调集军队,包围了紫禁城。同时,他派人逮捕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整个行动如行云流水,毫无阻碍。

第二天凌晨,荣禄亲自带领军队进入紫禁城,将光绪皇帝软禁起来。随后,他又下令逮捕了谭嗣同、林旭等六位维新派人士,史称”戊戌六君子”。

政变成功后,荣禄的地位更加稳固。他不仅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嘉奖,还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成为实际上掌控朝政的核心人物之一。

然而,荣禄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深知,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改革的呼声并没有消失。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荣禄建议慈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建议加强对皇帝的监控,限制其与外界的联系。其次,他主张严厉打击维新派残余势力,防止他们东山再起。最后,他提出要加强对舆论的控制,严禁传播”洋人思想”。

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但也使得清朝错过了最后一次全面改革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荣禄在戊戌变法中的角色,不仅决定了变法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清朝的未来走向。

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清朝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衰落。而荣禄,作为这场政治风暴的关键人物之一,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的作为,荣禄在戊戌变法中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晚清历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荣禄与庚子事变

1900年,庚子年,一场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变在北京爆发。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庚子事变,又称义和团运动。在这场混乱而又复杂的事件中,荣禄作为清朝重臣,扮演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

事变伊始,荣禄对义和团的态度是颇为矛盾的。一方面,他认识到义和团的反洋教、反洋人行为可能会引发国际冲突;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势力的可能性。这种矛盾的态度,在后来的事态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0年5月,义和团进入北京城。荣禄作为直隶总督,本应采取措施制止义和团的行动。然而,他却选择了观望。这种态度无疑助长了义和团的气焰。

6月初,事态急剧恶化。义和团开始在北京城内大肆烧杀抢掠,外国使馆区也遭到了攻击。面对这种局面,荣禄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向慈禧太后建议,应该采取措施控制局面。然而,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被义和团的”神力”所迷惑,拒绝了荣禄的建议。

6月20日,清政府正式对外国宣战。这一决定让荣禄陷入了两难境地。作为军机大臣,他不得不执行朝廷的命令;但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又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战争的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荣禄采取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策略。他一方面按照朝廷的命令,指挥军队参与围攻使馆区;另一方面,他又暗中与使馆区保持联系,试图为日后的和谈留下余地。

7月中旬,八国联军开始向北京进军。荣禄意识到,清军已经无力抵抗。他向慈禧太后建议,应该立即撤离北京。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

8月14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荣禄的护卫下,连夜逃离北京,开始了西安蒙尘之旅。在这段艰难的旅程中,荣禄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政治智慧。

首先,他安排了周密的护卫计划,确保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安全。其次,他在沿途各地设立临时行宫,保证了皇室的基本生活需求。最后,他还巧妙地处理了沿途地方官员的迎接问题,既维护了皇室的尊严,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奢侈浪费。

到达西安后,荣禄立即着手处理善后事宜。他一方面安排人员与北京的李鸿章等人保持联系,了解谈判进展;另一方面,他又积极筹措军饷,加强西安的防务。

在西安期间,荣禄还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危机。当时,有人建议慈禧太后迁都重庆,以避开八国联军的追击。荣禄认为这个建议极为不妥。他向慈禧太后指出,如果继续西逃,不仅会失去与北京的联系,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动乱。最终,慈禧太后采纳了荣禄的建议,决定留在西安。

1901年1月,《辛丑条约》签订。荣禄认为,是时候考虑回京了。他向慈禧太后提出,应该尽快返回北京,以恢复清朝的统治秩序。这个建议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赞同。

1902年1月7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荣禄的陪同下,踏上了返京之路。这次回程,荣禄同样表现出了高超的组织能力。他不仅安排了周密的行程,还巧妙地处理了沿途的各种问题,确保了返京之旅的顺利进行。

1月7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终于回到了北京。这标志着庚子事变的正式结束,也标志着清朝统治的暂时恢复。在这场历时一年半的动乱中,荣禄凭借其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不仅保护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安全,还为清朝的统治续命。

然而,庚子事变也暴露出了清朝统治的诸多弊端。作为亲历者和参与者,荣禄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开始积极推动一些改革措施,试图挽救清朝的统治。这些努力,为他在晚清政坛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清朝的最后十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荣禄的晚年与去世

庚子事变后,荣禄的政治生涯进入了最后阶段。虽已年过花甲,但他仍然活跃在朝廷政治的中心舞台,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奔走呼号。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库空虚,政局动荡,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在这种局面下,荣禄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他主张裁撤冗员,精简机构,以节省开支;同时,他还建议改革科举制度,增设新式学堂,以培养新型人才。

这些建议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1901年底,清廷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正式开始了教育改革。荣禄亲自参与了这项改革的制定和实施,为清朝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1902年,荣禄又提出了整顿军政的建议。他认为,要想抵御外侮,必须先强兵。在他的建议下,清廷开始着手整顿军队,引进西式武器和训练方法。这项改革虽然进展缓慢,但为后来的新军建设奠定了基础。

1903年,荣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派遣大臣出国考察。他认为,只有亲眼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才能真正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这个建议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批准。同年,以载泽、戴鸿慈为首的五大臣出使欧美,开启了清朝官员系统性考察西方的先河。

然而,荣禄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给荣禄的改革造成了阻碍。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荣禄提出了”东三省中立”的策略,试图避免中国卷入战争。这个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清朝外交的被动性。

1905年初,荣禄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工作。同年7月,他向慈禧太后提交了最后一份奏折,建议废除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新式教育。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成为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5年4月11日,荣禄在北京病逝,享年68岁。慈禧太后闻讯,悲恸不已。她破例为荣禄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亲自为其撰写了碑文,称赞他”忠贞不二,鞠躬尽瘁”。

荣禄的去世,不仅是一个人的逝世,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是清朝最后一批能够在新旧之间寻求平衡的大臣之一。他的改革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朝的命运,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清王朝的崩溃。

荣禄去世后,清廷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平衡力量。保守派和改革派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

回顾荣禄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形象。他既是戊戌变法的反对者,又是清末新政的推动者;他既维护满族统治,又试图通过改革挽救清王朝。这种矛盾性,正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写照。

荣禄的一生,见证了清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从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同治年间的洋务运动,再到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和庚子事变,他始终站在历史的漩涡中心。他的政治生涯,既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的局限性,也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艰难抉择。

荣禄去世后,清朝仅仅维持了六年就走向了覆灭。然而,他在晚年推动的一系列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播下了种子。这些改革虽然没能挽救清王朝,但却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18060915319210535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