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蹊跷之处与争议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军南下攻掠明朝边境,明英宗率军北伐,在土木堡败于瓦剌军队,明英宗被俘,武勋贵族全军覆没。 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史书记载有太多蹊跷之处。

一、主流记载的土木堡之变经过

土木堡之变主要记载在《明史》英宗本纪和王振传中,在其他人传记中只是片言碎语,主要经过是:

土木之变

瓦剌入侵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分四路大举入侵。东路攻辽东,西路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间分两路,一路由也先亲率大军攻大同,一路由阿敕知院率军攻击宣府和赤城。

七月十一日,大同右参将吴浩于猫儿庄(今山西阳高县北一带)迎战瓦剌兵败战死。七月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领各率兵一万奔赴阳和,与瓦剌也先大军作战,因太监郭敬从中作梗,全军覆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回大同城内,郭敬躲藏在草丛躲过一劫。

英宗亲征

明英宗

军报传到北京,英宗不听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率百官竭力劝阻,执意亲征,七月十六日,仓促出军,刚出北京城第二天便出现军队混乱,七月二十三日到达宣府,众大臣请求停留,英宗不许,此时已出现饿死冻伤士兵现象。

二十四日,军队到达鸡鸣山(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屡次上章请求回撤,被王振否决。二十八日到达阳和,看到尸横遍野,众军恐慌。八月一日到达大同,二日进驻大同,回撤。

《王振传》说王振最初想从紫荆关(今河北省易县西北)退兵,请朱祁镇临幸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又怕庞大的军队践踏家乡粮食又改道宣府迂回。

八月十日,明军进入宣府,伯颜铁木儿率追兵到达宣府东南60里的鸡鸣山,堵明军路线,也先亲率大军紧随。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断后迎战也先骑兵,死伤大半,兄弟二人双双战死。英宗又命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三万兵前往支援。年迈无能的朱勇把部队直接领入了蒙古人的包围圈,结果三万骑兵被杀掠殆尽,朱勇和薛绶本人也成了刀下鬼。

土木堡之战

英宗被俘

八月十三日,到达土木堡,距怀来城仅20里路,随行的文武大臣劝说皇帝入住怀来,因王振惦记一千多辆辎重车拉的个人财物,夜宿土木堡,于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日被瓦剌大军围困,明军挖井取水,掘地二丈仍不见水。

八月十五日,明军移营就水时被瓦剌大败,英宗被俘,五十多名重臣战死,五十多万士兵死伤过半,护卫将军樊忠怒吼:“饶你不得,吾为天下诛此贼!”用铁锤砸死王振。《明史英宗列传》记载“师溃,死者数十万。”

从以上记载来看,土木堡之败的罪魁祸首就是一意孤行的昏庸明英宗与弄权奸宦王振,然而从其他的记载中看来,事情却非如此简单。

二、土木堡之变记载中的争议与蹊跷之处

(一)明英宗亲征本身是对是错。

明太祖是打天下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也一生戎马,更是死在北征回师路上,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平叛,也就是说明英宗之前的明朝皇帝,除了明惠宗朱允炆和在位不足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之外,都曾亲率大军征战。

土木堡之变前,明英宗曾三次北伐,其中正统九年(1444年)春,第三次北伐以克列苏之战,几乎歼灭了鞑靼本部兵马,俘获其部落首领一百五十人,鞑靼由此日渐衰弱。

明英宗在六月十七,得到王振报送的瓦剌进攻大同计划,便派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三路军马,准备迎敌。在得到七月十一瓦剌进犯的消息后,便对劝阻的大臣说:“虏贼逆天悖恩,已犯边境,杀掠军民,边将累请兵救援,朕不得不亲率大兵以剿之。”七月十六日率军出征。

(二)瓦剌入侵与英宗亲征军事力量对比。

瓦剌部投入十二万至十五万争议不大,其中也先部大约九万进攻大同,与《明实录》中记载抓住的两个内奸(王文、把伯)说的也先大军九万人一致;大汗脱脱不欢率三万进攻古北口;知院阿刺率三万人。

所以,瓦剌投入在宣大方向的力量应该是十二万左右。与围攻土木堡时,瓦剌精锐甲骑三万左右,“控弦之士”十万左右基本一致。

英宗所率明军人数主流记载是五十万,伤亡过半,这个写进了英宗本纪,但从其他记载中看,约八万至十二万左右。

一是记载京城满额是十八万,其中京军十万,班军八万,根据兵营场地,土木堡之变前调查京城军队的吃空饷情况,京城的兵员极限是二十四万,于谦列传中他在守卫京城时说过“疲卒不足十万”。正常情况,明英宗所率兵力极限不足十五万,而令成国公朱勇提前带走增援大同(三万)和宣府(一万五)的京营精锐四万五千人。

所以说,明英宗离开北京时,所率军队很难超过十万,与李朝实录记载“皇帝领兵八万亲征出居庸关”一致。明英宗与消耗后的朱令成国公朱勇短暂汇合后,极限兵力约十一万人,朱勇与吴氏兄弟所率骑兵部队覆灭后,到达土木堡真正的明军不足八万,精锐就剩下明英宗2万亲兵了。

这里不得不说,明军的战力主力一波波被也先九万大军一口口吃下了,这也是朱勇三万骑兵迅速被歼灭的原因。

(三)粮草问题。

七月十六日出征,二十三日到达宣府前,就已经出现士兵饿死、冻伤现象,而北京到宣府有七个大型粮仓储备作战军粮(新开口堡仓,张家口堡仓,西阳河堡仓,万全右卫仓,万全左卫仓,渡口堡仓,李信屯堡仓)储备着明朝作战军粮。结合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提议撤回清查御史又烧掉不少关外粮仓情况看,粮仓大概率没粮。

粮仓无粮,后方运不上,估计才是王振让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跪在草上的原因吧。英宗大军还未到大同,士兵饿地吃地里的庄稼,“禾稼遍野,所过一空。”回撤到土木堡,活着的士兵饥渴交加。

这里点明一下,瓦剌南下前,明英宗本已着手控制文官权利,清查粮库,在江南收银税盐税车船税,平定南方多起起义。

土木堡之变后,京城粮草堆积如山,于谦撤回清查御史烧掉关外粮仓,军权财权迅速落到文官集团手中,江南地区的银税盐税车船税被取消。

(四)信息迟误问题。

一是从时间线上看,明英宗应当从得知七月十一日大同右参将吴浩于猫儿庄兵败战死后亲征,到达阳和后,看到四万主力全军覆没的惨状才知瓦剌大军的实力。历史记载,八月一日,英宗进驻大同后,王振经背锅侠镇守太监郭敬密告才得到四万主力全军覆没惨败情况,加上缺粮,才惊慌撤退。

二是明英宗向紫荆关走了四十公里才开始重新选择土木堡,缺少粮草有士兵饥饿而死的大军面对相等数量甚至更多骑兵的情况下,很难如史书记载因王振怕踩坏家乡的庄稼而改向。较大的可能是,明英宗这时才得到阿剌知院攻破独石、马营,瓦剌军队早在几天前就在前方路上等着,才放弃多是平原的原回撤路线,重新选择山道较多的土木堡路线。

从以上情况来看,明英宗开始对瓦剌入侵大军兵力并不清楚,而对方对明英宗的动向一目了然。

(五)对背锅侠的问题。

四万大同主力在阳和全军覆没的背锅侠是镇守太监郭敬,但恰恰是郭敬密告瓦剌入侵军队实力,才使明英宗大军回撤,多了一线生机,土木堡离居庸关几十公里,才使得众多兵士逃归。

朱勇四万骑兵全军覆没的背锅侠是内监监军刘僧,战死。

最大的背锅侠王振身死,被籍没家产,侄子王山被凌迟处死。王振的死法,说是被朱祁镇的护卫护卫将军樊忠锤杀,樊忠为何在朱祁镇被乱军包围的情况下不顾着保护皇帝,反而忙着找王振算账。而英宗复辟后,说王振是战死,怒说:“振死难朕所亲见”。“王振是追念不已,后又复其官,刻香木为振形,招魂以葬。建祠祀,赐额曰“旌忠”。”

而杨俊将独石、马营等十余城舍弃也不报告,瓦剌大军轻易从东线进关,提前几天堵死英宗退路,众多明军将士又饥又渴又累的明军将士只能坐以待毙,而杨俊事后不了了之。

三、土木堡之变的结果。

英宗改革与回收权利失败,明朝勋贵集团颠覆,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文官集团独大,内阁权力大到可以直接对抗皇帝,兵权掌握在文官手中,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42420401907139106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