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怎么化解北虏南倭之祸的?隆庆帝:堵不如疏,还得开放贸易

明朝建立之初,就存在严重的不健全问题。因为老朱当年并没有彻底解决前朝的遗祸。这里的前朝指的自然是元朝。

元朝虽然被赶回了北方草原,但依旧拥有十分强大的战斗力,史称北元。北元从广义上来说,和明朝并存了200多年,一直到明末清初才被真正消灭。

除了北方蒙古骑兵的威胁以外,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也让明朝忙得焦头烂额。这一状态被称为北虏南倭,尤其是嘉靖年间达到高峰,成为了威胁大明王朝的两大难题。

俺答汗的崛起,成了嘉靖帝的心病

过惯了南方富足的生活,忽然之间让这帮蒙古大爷们回到物资匮乏的北方去过日子,他们当然不适应。

但是没办法,打也打不过,不回去只能等着被彻底消灭。当时北元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彻底恢复蒙古旧俗,不再搞什么汉化工程了。

毕竟回到了北方,你再搞什么汉化工程,那叫南橘北枳。只有恢复蒙古人传统旧俗,北元才能保存下来。

但是这个时候,北元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存挑战。在古代,物资补给不够丰富,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只能到南方来抢东西,这是他们的生存法则。

那么北元恢复蒙古旧俗以后,要想活下来且活得好,就得加倍到南方去打草谷。这么一来,他们就必须要跟明朝产生摩擦。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北方的威胁一直都没有消散过。比如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给抓了,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和蒙古小王子打的难解难分。尤其是到了嘉靖年间,俺答称汗以后,没事儿就南下找明朝的麻烦。

这个俺答是什么来头呢?北元有个中兴之主叫达延汗,俺答就是达延汗的孙子,只不过俺答本人没有继承权,只是土默特部的万户。

只不过恰好他老爸代理过蒙古大汗一段日子,又恰好他老哥英年早逝,这么一来,俺答不仅成了蒙古右翼三万户的实际领袖,而且还具备冲击蒙古大汗的野心,就连当时的蒙古大汗达赉逊都得让着他点。

为了壮大自身实力,俺答汗曾多次出兵南下,甚至在1550年制造了庚戌之变,包围了京城。由此可见,俺答汗的确成为了明朝巨大的威胁,嘉靖皇帝一听到他的名字就脑壳疼,恨不得请太上老君把俺答汗扔进炼丹炉里烧了。

俺答封贡,暂解北虏之患

俺答汗为啥非要南下侵略呢?一方面是为了抢夺物资装备,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身的正统性。

刚才我们说了,俺答汗虽然是达延汗的孙子,但他并没有继承权。达延汗把汗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孙博迪,因此俺答汗的父亲只是看博迪年纪小,过了2年大汗的瘾。等博迪长大了以后,俺答汗就自动失去了汗位。

退一步讲,就算俺答汗的老爹是正儿八经的大汗,那么汗位也轮不到他来坐,因为他只是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大哥。

因此俺答汗称汗,纯粹是因为自身战斗力强,打下了不少草原版图。从正统性的角度来说,俺答汗压根就不具备,他甚至都没有被列入蒙古大汗的世系当中,只能算得上是昙花一现的雄主。

这样的人,最缺的其实就是一个合法身份。既然蒙古给不了他合法身份,那他当然希望能从别的地方得到,因此他想到了明朝。

只要得到明朝赐予的封号,那么俺答汗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然就算是站稳脚跟了。这才是俺答汗疯狂猛攻明朝的真正原因,因为明朝压根不肯搭理他。

天朝上国赐予的封号,不可能随便送,俺答汗不展现出自身的实力,那就甭想得到明朝的封号。

除此以外,俺答汗还希望能够得到和明朝做生意的机会。只要能互相做买卖,那蒙古人获取物资的方式岂不是要轻松很多?又何必整天打打杀杀呢?

所以说,俺答汗的诉求很简单,一是要个封号,让自己在蒙古草原可以有一个足以和蒙古大汗分庭抗礼的封号。二是要求开通互市,让本部人马获得物资来源。

嘉靖帝死活不肯,觉得这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俺答汗暴怒之下,大军直接围住了京城,还在周围抢了足足8天之久。嘉靖帝无奈,只好答应开放互市,同时送了大量金银才解了京城之围。

不过事儿一翻篇,嘉靖帝就不认账了。这太丢天朝上国的面子了,尤其是丢了嘉靖的脸面。为此,等到俺答汗一走,他就关闭了互市。

俺答汗都懵了,说好的天朝上国不骗人的呢?于是他再次暴怒,一连多次猛攻明朝边境,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即便如此,嘉靖帝到死,都没有再开放互市,这或许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吧。

嘉靖帝走后,隆庆帝继位,他非常希望和俺答汗互市,可人家担心被骗,压根就不肯,依旧打了明朝边境4年之久。

一直到了隆庆四年,俺答汗的孙子主动投降明朝,成为了事情的转机。明朝给了俺答汗的孙子高官厚禄,好生养着。俺答汗为了夺回孙子,只好和明朝达成协议。这么一来,明朝和俺答汗便开始了封贡互市,俺答汗本人也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自此,明朝北部边境的麻烦,便减少了一大半。

倭寇猖獗

一提到倭寇,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日本。实际上明朝真正的倭寇并不都是日本人,很多其实都是明朝本土的人,而且他们还是倭寇中的核心高层,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倭寇当中的日本人,多数都是在日本混不下去的浪人。他们虽然有一身本事,但是没土地,没地位,跟着明朝人当海盗,反而能混得风生水起。

所以说,劫掠明朝东南沿海的,不少都是明朝自己人。由于他们对当地非常熟悉,因此登陆十分方便。这也是为啥倭寇之乱很难平息的原因。

这帮人登陆以后,不仅烧杀抢掠,而且还能带走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因此倭寇的队伍一直在壮大,从朱元璋时代,一直到嘉靖时期,都没能彻底清除。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跑到海外去当海盗呢?难道在家过安生日子不舒服吗?

这事儿还得问问老朱的政策,老朱当年一声令下,寸板不许下海,导致明朝民间的对外贸易,直接被终结掉了。甭说贸易了,甚至出海捕鱼都不行。这事儿还被老朱写进了《大明律》,可见老朱对这事儿有多看重。

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这纯粹是官方的行为,和民间贸易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说一直到嘉靖年间,明朝都严格执行着老祖宗的规矩。

可沿海地区的居民,不少都是靠海洋生活的,他们有的世代都是渔民,有的则和海外做生意。这么一搞等于是切断了他们的生路。

为了寻一条生路,这些人只能铤而走险,成为倭寇中的一员。而且他们当中还有不少内应,这些人表面上是明朝沿海地区的百姓,实际上则是帮着倭寇登陆的人。所以说,海禁越严格,倭寇的数量就越多。

开放海禁

事情的转机同样发生在隆庆年间,嘉靖的时候,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英雄,身经百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隆庆年间,忽然就销声匿迹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因很简单,因为倭寇没了,他们没有用武之地了,自然只能换地方工作了。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说倭寇一夕之间就全部消失了?

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隆庆帝开放了海禁,允许民间进行海外贸易。正是这一举措,让明朝200年都解决不了的海患,一下就被解决了。

沿海居民不仅可以合法下海捕鱼了,而且还能合法地对外贸易,这直接解决了这些人的痛点。当倭寇,无非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现在朝廷直接给了这些待遇,那还当个毛的倭寇啊?

因此大量生活在明朝的本地人,放弃了和倭寇勾结的计划。慢慢的,倭寇自然就消失了。

北虏南倭的问题,就这么被解决了

这也难以想象的事情,因为开放贸易,所以结局了两大边疆问题。估计老朱要是知道了这事儿,能当场抽自己俩耳刮子,定的什么祖制,200多年来,可害惨了边境百姓了。

隆庆开关的力度其实还不算大,对俺答汗开放了11处边境口岸,对海外,只开放了一处贸易口岸,也就是福建漳州月港。但正是这一小步,彻底改变了大明的未来。

回想当年,为了嘉靖帝个人的面子,为了遵守不合时宜的祖制,死活不肯开放边境贸易,结果导致北虏南倭,涂炭生灵,真心是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这就跟治理水患一样,水位不断上涨,加高两边的堤坝,并不是最优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开一些河渠,将水引到其他地方去,分摊堤坝的压力,毕竟堵不如疏。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82797142009643530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