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人物志——孙传庭

明末官员,大多数道德水平不怎么高。。。

东林书院虽然标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实则是在抱团保护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利益,哪里会真把国事天下事放在心上?

道德水平不高,能力也不怎么样,当然读书作文诗词歌赋的本事都是有的,明朝官员能做到一定级别,考上进士是个基本要求。。。那时考进士有多难?如果说今天河北河南江苏的高考已经是地狱级别,明朝考上进士大概是180层地狱了。。。三年考一次,每次全国一共才两百人左右,清北在北京一地的招生数量都是这个的几倍。。。你说能在明朝考中进士,那是什么水平?没什么好质疑的,绝对是一等一的聪明人,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是个顶个的人中龙凤。。。

就是这帮人中龙凤,偏偏把政事管理到一塌糊涂,把国家一步一步搞到糜烂不堪,为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本文不讨论这个问题,只想讨论一下在这帮烂仔中间,也还是有一些不那么烂的,就是这些人硬是帮着濒死的大明又苟延残喘了几年,不过终究是没法挽狂澜于既倒。。。

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孙承宗,算是明末衮衮诸公中翘楚,无论从道德,还是能力,都远远高出当时官员的平均水平。杨鹤,杨嗣昌能力倒是也有,可惜主要精力用于保住权位,整天忙着在互相倾轧。。。

如果崇祯能从容一些,能更有担当一些,能给这几位更多的授权,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时间,最后的局面绝不会那么差,维持住刚接班时的局面还是很有可能的。。。

可惜,以上这些崇祯全部做不到,最后国亡身死,仍旧坚持认为朕非亡国之君,百官皆是亡国之臣。。。翻译过来,就是一切都是你们的错。。。

本文以孙传庭的生平展开,来看看这位明末最后一位纯臣的挣扎和无奈。。。

根据《代州孙氏家乘》记载,孙传庭的九世祖孙成在明朝洪武年间被任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省汝宁府光山县孤树里村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 孙传庭的六世祖孙凤开始鼓励子孙习文,五世祖孙歧、高祖父孙宗派、祖父孙嗣约、父亲孙元震均中过举人,其中孙歧做过莒州知州、孙嗣约做过观城知县。

注:孙传庭的祖上元末随红巾军起事,后来跟了傅友德,平定北方之后就留在了山西,任职卫所百户,算是军户编制。明初的军制分为京营和卫所军,卫所军不能简单理解为地方部队,实际上地处北方边疆的卫所军,战力还是非常可观的。卫所军中的都是军户,军户是世袭的,军户有服军役的义务,也因此获取报酬。。。

军户和匠户的后人是允许参加科考的,这一点要比“娼、优、隶、卒”这些下九流的阶层待遇要高一些。。。实际上能实现军户和匠户阶层改变的也只有科举一条路。明朝最出名的政治家张居正就是军户出身,通过参加科举成为了士大夫。。。

孙传庭的家族读书能力是相当可以的,从五世祖开始几代人中过多个举人。考中举人在明朝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每个省三年考一次,每次才录取几十人。。。

孙传庭生于万历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1593年5月21日)。他仪表魁伟,身长八尺,能左右射,武艺绝伦。 六岁入读村塾,十三岁在童子试中夺魁,成为生员,此后在学校的各种考试中都是第一。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乡试中举,翌年通过会试和廷试,考中三甲第41名(总名次111名),获赐同进士出身,袁崇焕、梁廷栋、马士英、姜曰广、吴阿衡、薛国观、丁启睿、刘宇亮、杨文岳、余应桂、邵捷春等知名大臣与他同榜,并成代州孙氏第一位有进士功名者。

注:孙传庭的科举之路更加顺遂,二十出头就考中举人,紧接着就考中进士。。。

同一科考中进士的,称为同年,他们会共同拜当年的主考为座师,彼此也就成为了师兄弟,在官场之中,同年之间多数会互相支持,互为助力。。。

孙传庭那一科除了他,名气较大的还有袁崇焕,孙承宗,马士英,丁启睿,薛国观等。。。

关于名次,那一科一甲三人,状元是庄际昌,榜眼是孔贞运,探花是陈子壮。二甲67人,三甲275人,孙传庭名列三甲第41名,总名次第111名。马士英,丁启睿名次好一些,位列二甲,其他人都是三甲,袁崇焕比孙传庭刚好高一名,名列三甲第40名。。。

另外当时东林党已经非常有影响力,那一科榜上的东林党人为数众多。。。。

孙传庭初授永城知县,不久调任商丘知县。 当时后金占领辽东,身在内地的他深忧时局,曾写下“山海徒闻尚可支,堪怜一线系安危”“丸泥不是封关计,仗剑谁歌出塞词”“圣主若虚前席待,愿将血泪洒丹墀”等诗句,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志向。 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他因在徐鸿儒起义时防备有功,获得南京广东道御史王允成褒奖。 同年入朝述职,授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升至稽勋司郎中,但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告假回乡。

注:三甲进士一般都是授予地方官职,孙传庭的第一个职位是永城知县,后调任商丘知县。在河南期间,他首次从地方官的视角开始审视基层的深层次问题,已经认识到危机的起源在于当时的税收制度实质上是‘损不足而奉有余’,地主官绅占据了大量的田亩和生产资料,却通过各种手段免税,国家的税负都由原来越贫困的底层农民承担。。。孙传庭在知县任上做过一些尝试,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核查隐瞒田亩,追索税收。。。多少起到了一些效果。。。

这种举措势必会引起当地士绅的反弹,没搞出什么乱子,一是因为孙传庭只是小范围尝试,而是在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侯勋家族,丁启睿家族,因为侯丁都和孙的关系很密切,说服家族给予孙传庭一定的支持。。。

孙传庭弃官回家后,在家侍奉母亲,教授学生,同时“大治第宅、辟园圃,穿溪叠石,种松、栽荷”,与宾客“酌酒选奕、赋诗谈笑”,过着“朱楼画舫,花晨月夕”的安逸生活。

注:因为不愿意逢迎魏忠贤,孙传庭辞官回乡。有意思的是他在家乡“大治第宅、辟园圃,穿溪叠石,种松、栽荷”,在山西代县这样的北方小城,建设出一些园林建筑,可见其家族或者他自己财力相当不错。。。

崇祯年间,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入侵,国事日益糜烂,山西更是成为农民军、后金军与明军三方的战场。面对如此时局,孙传庭也开始留心兵事,志在“澄清天下”。他的门生冯容以“天下事殆不可为”劝孙传庭放弃对国事的关心,但孙传庭不以为然表示“为之自吾始,济不济,命也”。

注:孙传庭赋闲期间,国事逐渐糜烂。。。农民起义烽火四起,关外的后金也不断入关劫掠,整个国家虽然看起来还是一个庞然大物,实际上已经是虚弱不堪。。。

孙传庭忧心忡忡,不再流连朱楼画舫,而是花相当多的时间在兵事上。他的学生劝他:天下事已经糜烂不堪,无可救药,老师你何必为此伤神。。。孙传庭则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于努力有没有用,虽然看起来希望很小,总得试一试。。。

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后金第二次入塞,代州也遭到蹂躏,孙传庭在闰八月上《敌情必有虚怯之处疏》,提出了步兵扼守险要抵御后金骑兵的方法(疏已不传)。

注:明朝制度,退休或者赋闲的官员也是有上奏的权利的。

后金首次入塞是在崇祯三年,第二次入塞是崇祯七年,这次兵锋到达孙传庭的家乡山西代州,毫无疑问孙传庭一定深度参与了这次的家乡保卫战,不过当时代州并不是主要方向,后金也不可能派大军死磕,代州战役的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孙传庭本人是才兼文武的,他骑射的功夫非常不错,这一点在同科进士之中基本属于是头一份,同时代的官员中大概只有卢象升和他类似。。。至于同年袁崇焕,虽然非常霸气,其实还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所以孙传庭提出的建议应该是经过部分实践检验的,从后来孙的行事风格来看,他一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官员。。。

顺便说一下,袁崇焕在后金第一次入关后,被崇祯凌迟处死。。。至于有什么背后的原因,有多种说法,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崇祯八年(1635年)五月,后金第三次入塞,孙传庭派家丁王承嗣、孙剑等击退后金兵,保卫家乡。 同年秋,孙传庭终于复出,回到朝廷,任吏部验封司郎中。由于他喜谈边事,便以“边才”越级升为顺天府(今北京市)府丞,成为督抚的候选人。

注:吏部郎中,是美差,北京市长,也是要害职务,不过这都是对于一般官员而言,对于孙传庭这样有鸿鹄之志的,这些蝇营狗苟都是看不上的。。。

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陕西巡抚甘学阔被罢官。当时吏部尚书谢升与孙传庭不和,为了将孙传庭调走,便举荐孙传庭来接任陕西巡抚,担当剿灭农民军的重任,当即得到崇祯帝批准,但孙传庭也有意出任此职。四月六日,崇祯帝在便殿召见孙传庭,孙传庭请求提供充足军饷,但崇祯帝表示“措兵难,措饷更难”,答应给他六万两饷银,但以后由他自筹。五月十六日,孙传庭入秦履职,期间募得三千劲旅,积极整顿陕西军政,重振明军的战斗力,履任不到一个月就派副将罗尚文斩杀了据守商洛一带的农民军首领整齐王张显(张胖子)。

注:陕西是民乱的祸源之地,陕西巡抚这个官属于是坐在火山口上,几年以来已经换了六七任,并不是什么美差。。。孙传庭被推荐担任这个职务也是政敌的阳谋,不过孙传庭也乐得接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要实现抱负,就需要去这样的火山口。。。

当时,明军的主要对手是“闯王”高迎祥,由卢象升负责镇压,将高迎祥围困在郧阳山区。高迎祥欲经子午谷进攻西安,孙传庭便和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率军堵截于子午谷之黑水峪,以逸待劳。七月十五日,高迎祥率部从盩厔(今陕西周至)黑水峪进至仙游寺,翌日与孙传庭交战,此后孙传庭“四日三捷”,最终俘获高迎祥。孙传庭即联名洪承畴传捷京师,崇祯帝大喜过望,降旨褒奖。九月十九日,孙传庭遵旨将高迎祥押解京师,凌迟处死,农民军最强的一支就此瓦解。 高迎祥被俘后,孙传庭招抚了农民军领袖拓养坤(蝎子块)、张文耀(张妙手)等,击破张天琳(过天星)、马进忠(混十万)、高见(大天王)等,到崇祯十年(1637年)初基本确保了关中地区的安全。孙传庭由此崭露头角,声名鹊起,几乎超过了他的上司洪承畴。

注:孙传庭联手洪承畴,击败并俘获了农民军最大一支的头领高迎祥,孙传庭也因此声名大起。。。

此后,孙传庭一面清屯练兵,一面围剿农民军,洪承畴负责围剿西面的“闯将”李自成等,而孙传庭则负责围剿东面的郭汝磐(混天星)、张天琳(过天星)等。从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到八月,孙传庭先后于合水、澄城、庆阳等地连败六队、过天星、混天星、大天王等,而后三部义军在屡败后,都陆续归降。同时,洪承畴也在与李自成的战争中连续获胜,李自成本想东出与过天星等部会合,然而他们都投降孙传庭,于是他顿时势孤失援,洪承畴趁机在潼关南原将其主力歼灭殆尽,李自成仅率十八骑突围。加上此时张献忠、罗汝才也投降了明廷,农民军一时归于沉寂。此时清军(皇太极已改国号为大清)第五次入塞,洪承畴、孙传庭奉命赴京勤王,不仅给了李自成以喘息之机,也改变了孙传庭的命运。

注: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一支农民军,也成为了孙传庭的主要目标。。。

崇祯十一年,经过精密筹划,洪承畴,孙传庭将李自成从川北逼至潼关,在南原设下埋伏,将李自成部彻底击溃,李自成仅仅带着18骑逃入了商洛山中。。。

可惜的是,清军此时开始第五次入关劫掠,孙传庭部被调去勤王,李自成遂逃过一劫。。。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多尔衮、岳托率清兵分路从墙子岭(今北京市密云东北)、青山关(今河北迁西东北)入塞侵扰,京师戒严。崇祯帝先命丁父忧的卢象升夺情起复,总督各路兵马抗清;十月十五日,又命洪承畴、孙传庭赴京勤王。

注:清军多次入关劫掠,尝到了甜头,开始越来越频繁,以前还要隔两三年,后来变成每年一次。。。

这次的规模比较大,崇祯也没啥好办法,还得依靠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这几个能打的。。。

二十二日,洪、孙率五万秦军离开陕西,经山西入京,行军过程中上疏主张对于清军不可轻战、严加防守、伺机反击。十一月初九日,当孙传庭行过徐沟(今山西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时,因清军南下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南)、保定,兵部便急令孙传庭赴援,孙传庭随即勒兵改走井陉,至十九日晚抵达,立刻攻击围城清军,迫其退去。次日,清兵又围城南,孙传庭即选精骑出击,追杀十余里而还,至二十一日,清军退去,孙传庭又在晚间命士卒举火袭扰,令清军大惊。二十四日,因卢象升己率兵在二十二日赶到真定,孙传庭即继续北上,两日后到达保定,忽然又接到兵部咨文,让他就在真定暂驻御敌。

注:明朝的军制,自从明初撤销五军都督府之后,对于军队调动指挥,将领任命,兵部是有绝对话语权的。。。这也是以文驭武的一种规则设计。。。

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此时颇得崇祯皇帝的信任,能力也有,只是沉迷于官场倾轧,各种阴暗招数。。。最后导致卢象升战死,所带的精锐也全部损失。。。

孙传庭以为卢象升既已至,自己大可不必再往,遂移文兵部请旨。十二月初三日,兵部发来明旨,命孙传庭以兵部添设左侍郎衔会同卢象升、高起潜协剿,他便在初五日从保定南下,次日即抵定州(今河北定县),因见手下兵多怯懦以致清军猖狂无忌,孙传庭深感痛心,遂上一密奏,直言不可浪战。

几天后,卢象升战死巨鹿。十二月二十七日,崇祯帝命孙传庭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接替卢象升,总督各镇援兵,并赐以尚方宝剑。但因为前此卢象升、高起潜相继兵败,孙传庭此时虽名为总督,实已无兵可督。

注:孙传庭对于明军和清军的战力差距心知肚明,野战浪战是没有胜机的,只有先深沟高垒防护好,瞅机会再用优势兵力偷袭一下,也许还有可能。。。

奈何崇祯皇帝把指挥权交给他,期望值拉得太高,自然对他这种判断和战术相当不满,认为孙是避战畏战,当然杨嗣昌和其他政敌不断给崇祯皇帝吹风,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十八日,崇祯帝又任命孙传庭为保定总督,负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当时清军占领济南,明军却按兵不动,坐视山东被清军蹂躏。充当督察的内阁首辅刘宇亮和孙传庭互相指责,刘宇亮称他促孙传庭出兵而孙不听命令,孙传庭则强调是刘宇亮不敢出兵,并阻止他进兵。另一方面,孙传庭上疏指责关宁总监高起潜麾下的祖宽要对济南失守负责,得罪了高起潜。尽管有刘宇亮、高起潜的掣肘,孙传庭坚持不轻出、严守备、伺机攻的既定御敌方略,在东安(今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东里镇东安村)、武清、蓟州、冷口关等处邀击清军,取得小胜,直到三月十一日清军出塞。

孙传庭受任保定总督后,多次请求面见崇祯帝,商讨军国大事,但不仅高起潜与他不和,兵部尚书杨嗣昌也怕孙传庭“夺席”(取代他的兵部尚书职位),遂屡屡阻挠,孙传庭便在通州待命。

注:刘宇亮是孙传庭的同年,两人之前的关系甚好,后来因为各自站队不同,政争激烈。高起潜则是统领关宁军的监军太监,在整个勤王作战过程中起到了很坏的作用。

奈何所有的这些,即使如孙传庭这样重要的大臣,也没办法直接面奏给崇祯。。。

三月二十三日,孙传庭生小病竟致耳聋,到五月初九日上疏请辞保定总督,并举荐杨文岳替代。崇祯帝认为他在推诿责任,要求他继续负责练兵,并命兵部派人核实,回报属实后,才将他革职,并派御史杨一儁再去核实。孙传庭移驻易州,等待再次查勘,此时又有保定府学教谕尹三聘举报孙传庭,称孙传庭乱抓百姓。杨一儁再次核实孙传庭病情属实,并将尹三聘的告状称为“泄愤”而不受理。崇祯帝在杨嗣昌、高起潜等的影响下,已失去对孙传庭的信任,得到杨一儁的回报后坚称孙传庭称病“显属欺罔”,并认为杨一儁在包庇他,遂将孙传庭和杨一儁两人一并革职,派锦衣卫将孙传庭逮捕入狱,时为崇祯十二年(1639年)七月二十三日。

注:崇祯这个人性格多疑,杨嗣昌等就经常利用他这个性格特点给他吹风,让他对孙传庭充满疑虑,即使孙生病这件事他也开始怀疑,派人反复调查。。。

孙传庭被捕入狱三年期间,李自成、张献忠重新起兵,熊文灿、杨嗣昌镇压不力,致其坐大,明朝国势江河日下,岌岌可危。面对每况愈下的局面,崇祯帝再次想起了孙传庭,有意起用,加上兵部尚书陈新甲、内阁首辅周延儒推荐以及孙传庭在狱中“请杀贼自效”,崇祯帝遂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释放孙传庭,在文华殿召见他,询问天下大事,孙传庭表示得到五千精锐就可以剿灭义军 ,于是崇祯帝起复他为兵部右侍郎,率京营官兵救援被李自成围困的河南省城开封。不久,李自成放弃攻打开封,于二月十七日攻陷襄城,杀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崇祯帝遂委任孙传庭代其陕西三边总督之职。

注:孙传庭在狱中三年,天下已经是物是人非。。。李自成突入河南之后,如同投入干柴的烈火,很快聚集起百万之众,把中原大地烧成了一片熔炉。。。

而在关外,崇祯十四年,松锦大战明军惨败,好不容易从全国汇聚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后降清。。。孙传庭起复后的职务是兵部右侍郎,也就是兵部的三把手,相当于是国防部副部长兼前线司令员。。。

孙传庭赴任时,还负有一个秘密使命,即处死被怀疑“通贼”的秦军援剿总兵贺人龙。四月,孙传庭召郑嘉栋、牛成虎、贺人龙诸将至西安,在宴会结束时突然命刀斧手拿下贺人龙,数落贺人龙在开县黄陵城之战时观望不进、在项城之战、襄城之战时遇敌先溃,导致张献忠坐大以及两任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汪乔年)被李自成所杀,遂斩贺人龙。

注:贺人龙是总兵,属于是二品大员。文官处死一名二品大员,上次还是发生在十年前,袁崇焕干掉了毛文龙。。。

孙传庭这次出手,应该是有明确旨意的,不像是袁崇焕杀毛文龙那次,属于是独断专行,胆大包天。。。

贺人龙所犯的错很严重,确实该杀。。。毛文龙并没有什么必杀的罪过,虽然袁崇焕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

由于京营官兵腐败无能,而原有的秦军官兵在项城之战、襄城之战、松锦大战等战役中损耗大半,因此孙传庭抚掌叹息:“我思用秦人!” 再加上他发现李自成拥兵数十万,其实力已非往日可比,便向崇祯帝提出练兵两万、给饷百万,崇祯帝很不高兴,虽然批准,但要求他在拿到军饷一个月后就须率兵出潼关围剿李自成。

注: 孙传庭坐了三年牢,已经不太清楚陕西已经是今非昔比,他在面见崇祯时,说到的需要五千精锐,几十万军饷即可平贼,是根据他三年前的经验得出的结论。等他到了陕西,顿时傻了眼。。。只能再找崇祯要兵要钱。。。以崇祯的性子,可想而知。。。

此时李自成第三次围困开封,崇祯帝于六月二十四日任命苏京为监军,催促孙传庭出关救援开封。孙传庭表示这些新兵未经训练,不可轻易出战,崇祯不听,孙传庭只好出师。十月,孙传庭率主力出潼关、逾太行、渡汜水,同时密遣别将出武关,自南阳鸦路趋宝丰,作为夹击李自成的偏师。

注:孙传庭在陕西练兵,首先要解决钱粮问题,崇祯批给他的钱连零头都不够,他只能申请到皇帝的同意,在陕西查抄卫所隐匿田亩,并用于屯田养兵。。。

即使这样,也把陕西搞到鸡飞狗跳,告状信如雪片一样飞向北京城。。。

动了别人的奶酪,如同杀了人家的父母,当然会和你孙传庭没完。。。

崇祯也无可奈何,没办法表态,孙传庭也没办法,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也只能走下去。。。

以崇祯的性格,我替你担了这么多的责难,你难道不应该呕心沥血来回报我么?现在开封危难,正是用到你的时候,你还推三阻四,你孙传庭是几个意思?

此时开封已为水淹,李自成南趋汝宁,听说孙传庭率兵来攻,便转而向西迎击,先在南阳击溃孙传庭之偏师,然后北上与孙传庭主力作战。在河南郏县,官军和闯军遭遇,孙传庭令部将左勷率左军,郑嘉栋率右军,高杰率中军,设下埋伏,牛成虎率前军诱敌深入。双方接战不久,牛成虎佯装失败,将闯军引入包围圈,四面伏兵突起,闯军猝不及防,向东逃窜,官军追杀三十里。但当时连日降雨,粮草不济,官军不得不停止追击,并因争抢战利品失去秩序。李自成在罗汝才救援之下也趁机杀个回马枪,大破官军,反败为胜,左军左勷、右军萧慎鼎率先溃逃,孙传庭率残兵奔回陕西。此次柿园之役,明军损失了数千人,但李自成也没占到便宜,损失了精锐达到八千人。回是陕西后,孙传庭依军法将萧慎鼎斩首,而对左勷则念在其父左光先的份上饶过一命,令其纳马2000匹赎罪。

注:明军虽是新练,其实战力还可以,相比农民军而言。。。可惜官军的补给线太长了,粮草问题一直没办法解决。。。郏县战役也称为柿园之战,就是因为此战之中,官军无粮,饿急了的士兵都跑到老百姓的柿子林中,抢没成熟的青柿子充饥。。。

孙传庭自柿园之役败归陕西后,到处招兵买马、发展生产、置办武器,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秦军官兵实力有显著增长。孙传庭还发明了一种战车,上面装载火炮,车厢里存放士兵的衣服和粮食,名叫火车。这种火车共打造了二万辆,组成一个“火车营”,由总兵白广恩统领。 另一方面,李自成的势力也在壮大,他于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攻占汝宁,杀保定总督杨文岳,十二月取襄阳、荆州,翌年正月取承天府、汉阳,不久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初步建立政权。

注:这次失败之后,孙传庭回到陕西,还是用他的老办法,搜刮土地,屯田练兵。。。这次有大半年时间,颇有成效,还开发出一种战车,主要目的还是解决后勤补给的问题。。。

孙传庭在陕西练兵期间,驭下严厉,动辄以军法从事,加上他屡屡催促地主捐献,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陕西士绅都希望孙传庭能尽快出征,并谣传孙传庭按兵不动是养寇自重,会再次被捕入狱,崇祯帝也“下手敕催战”。

注:李自成在襄阳立国之后,崇祯再也坐不住了,又开始催促孙传庭出陕作战。。。

政敌们之前吹风还是说孙传庭避战畏战,现在干脆说孙是养寇自重,这特么谁受得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传庭只能上疏请战, 阁臣吴甡提出反对意见 ,兵部侍郎张凤翔也进谏:“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此外左中允刘理顺写信提醒孙传庭不要贸然出师。 但最终崇祯帝还是批准了孙传庭的请战 ,于崇祯十六年五月命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五月十五日,崇祯帝命孙传庭督师,加兵部尚书衔,加督江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赐尚方宝剑,其后又下旨令其出潼关消灭李自成。但孙传庭在出发前给兵部尚书冯元飙写信,阐明自己“雅不欲速战,见上意及朝论趣之急,不得已誓师”。

注:大明犹如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手里只有一点本钱了,这把一下子全押上牌桌了。。。不知道是因为崇祯不清楚情况,还是被逼无奈之下的决策。。。

而孙传庭此时应该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同他在家乡时和门生所说过的:“为之自吾始,济不济,命也”。

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一日,孙传庭在西安誓师,初四日统率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部十万众出潼关,同时檄调各路人马夹攻李自成。李自成得知陕西官军出关的消息,亲统大军北上河南迎敌。

注:白光恩,高杰,牛成虎这几个都是从农民军投降过来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不错,对于孙传庭也很忠诚,如果留在潼关附近,确保粮道,择机而战,还是有机会的。。。

跑到千里之外,就靠火车营自带补给,这种仗怎么打?除非能速战速决,但凡敌人拖着,就是进退两难的局面。。。

由于河南境内赤地千里,缺少粮草,李自成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郏县以南的地区,把令人头疼的后勤补给问题留给跋涉千里的官军。官军于八月十六日抵达洛阳,八月二十一日进逼汝州,农民军都尉李养纯投降后报告称义军的老营在唐县,精锐部队在襄城,地方上任职的文武官员屯聚在宝丰。孙传庭根据这个情报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在九月中旬先后攻破宝丰和唐县,其麾下军士在宝丰大开杀戒,将安置在唐县的义军家属屠杀殆尽。

注:果然,李自成采取了拉长战线,诱敌深入的策略,官军的补给问题越来越突出。。。

此时的做法已经和孙传庭一向的风格相悖,说明孙传庭此时已经对队伍不能完全约束。。。

屠戮了闯军老营的妇孺,也让农民军和官军之间只能死战到底。。。

九月十四日,官军和义军主力在郏县进行激战,官军大胜,闯营果毅将军谢君友被俘杀,李自成本人也差点被擒,逃入襄城,官军尾随而至。当时恰逢连日大雨,官军苦不堪言,道路泥泞,粮车难以移动,官军后勤又出现严重问题。李自成趁机派大将刘宗敏率一万名骑兵从小路抄到官军后方,切断官军的粮道。驻守郏县的孙传庭无奈之下,只好决定回师迎粮,他命令河南总兵陈永福留守军营,自己统率秦军分路回师打通粮道。陈永福无法控制局面,官军队伍大乱。九月二十二日,闯军趁机在汝州发起进攻,官军全线崩溃,丧师四万,损失兵器辎重无数,连督师大纛也被义军缴获。

注:两次郏县之战,孙传庭都是先胜后败,都是因为连日大雨,运气也太差了点。。。

李自成部对于孙传庭还是心存畏惧的,如果能坚持一下,崩溃的也许就是农民军。。。

汝州之战后,孙传庭与数千溃兵从孟津渡黄河,经垣曲入潼关,其后各路溃军陆续入关,只剩四万。高杰请求退保西安,但孙传庭表示:“如果闯贼进入潼关,秦人还会为我效命吗?”因此决定坚守潼关。 十月初八日,崇祯帝命削夺孙传庭督师及兵部尚书的官衔,并令他“戴罪收拾余兵,扼守关隘,相机援剿,图功自赎”。 但此前两天的崇祯十六年十月初六日,农民军先锋扮成逃兵,用之前缴获的督师大纛骗开关门,内外夹击,攻破潼关,孙传庭战死。五天之后,西安失守。

注:到这时,孙传庭已萌死志,只是在尽最后一份责任而已。。。

别说他没来得及收到崇祯的暴怒,严旨申斥以及撤职,就算收到了,这些对于孙传庭来说都无所谓了。。。

孙传庭一死,整个大明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孙传庭死后,尸骨无存,逃到山西的陕西巡按金毓峒向朝廷报告孙传庭下落不明 ,所以崇祯帝没有给予封赠。

注:崇祯对于孙传庭战死一事,是心存怀疑的,没有给与封赠,也和洪承畴的事有关,当时松锦大战之后,上报洪承畴战死,崇祯立马封赠,结果后来被打脸。。。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9245491906970127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