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东吴后期历史!孙权去世之后,后来东吴又发生了什么?

公元252年,孙权病死。公元280年,东吴灭亡。

孙权死后,东吴只维持了28年就灭亡了。但是在此期间,东吴却经历了三个皇帝,数位权臣。以至于东吴后期的历史显得相当混乱。

那么,孙权死后,东吴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些年的政局会如此混乱?这几年的权力更迭是怎样进行的?

要了解东吴后期的历史。我们要把这一段时间的政治力量分为三位君王、两拨权臣。

至于为什么三位君王会对应两拨权臣,这个要放在后面解释。

东吴后期的乱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孙权晚年的两宫之争。

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相争,最终导致满朝大臣纷纷站队,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孙权为避免朝廷进一步分裂,只好改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临死前,安排诸葛恪、孙弘、孙峻等人辅政。

东吴权力1.0版本,正式上场:幼主孙亮,加上权臣团诸葛恪、孙弘、孙峻,以及一个幕后的全公主。

除了诸葛恪,一版本权臣团的成员都是之前的鲁王党。

但是,虽然这些人都是前鲁王党同事,他们内部却不是铁板一块。至少,他们对诸葛恪的态度就不一样。

在两宫之争中,诸葛恪似乎是一个太子党,但是他的儿子诸葛绰却依附鲁王。

后来,诸葛恪就把这个儿子杀了。

儿子都杀了,立场很坚定,但是诸葛恪态度是好的,行动是没有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至少孙峻是不讨厌诸葛恪的。

到孙权临死的时候,孙峻向孙权推荐诸葛恪,说诸葛亮能力强。孙权这才把诸葛恪放到了辅政大臣的名单里。

但是孙弘很讨厌诸葛恪,而且他觉得诸葛恪性格强势,辅政以后,自己要受诸葛恪摆布,就谋划暗杀诸葛恪。

谁知道自己的前盟友孙峻,这次却站在诸葛恪那一头,把他的计划告诉给诸葛恪。

结果,诸葛恪借口说要找孙弘商量事,把孙弘请去,然后直接杀了。

辅政大臣,说杀就杀了。东吴的癫狂时代,就此开始。

剩下的掌权者中,最强悍的就剩诸葛恪、孙峻、全公主三人了。

其中,全公主和孙峻还有私通的关系,他们之间的联盟更为紧密。

在孙亮在位的早期,孙峻和全公主对孙亮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

全公主早早在全家挑了一个女孩,嫁给他做妻子,又在孙权面前多次夸赞孙亮,算是从龙功臣。

所以等孙亮继位的时候,全家一下子就飞黄腾达了。而全公主不仅是宗室,又是功臣,甚至还是皇后的娘家人,所以对孙亮的影响力很大。

孙峻亲附全公主,两人互相扶持,可以维持自己的地位。

很快,这个版本的阵容就被打破了。起因是孙峻看诸葛恪不顺眼了。

公元253年的时候,调动20万大军攻打魏国,但是打的很不顺利,路途中士兵还染病了。最后这支军队就徒劳无功的回来了。

当时吴国的整体氛围,已经非常倾向于保守了。大家只想内斗,多分点蛋糕,谁对北伐统一都没兴趣。

更何况,诸葛恪性格比较强势、不听劝,这次出击没有收获,反而造成了一些损失,所以当时无论的百姓,还是官员,对于诸葛恪的都有点反感的情绪。

可是诸葛恪没有感知到这些,他还一门心思的琢磨北伐的事。

根据诸葛恪的复盘分析,自己肯定没啥问题,那就是队伍不行,所以诸葛恪回去之后就来了一场大换血。

诸葛恪不仅把之前任命的衙署官吏全都换了一遍,他还换了宫里的侍卫,全都换上自己的亲信。

这些都做完,诸葛恪觉得这下万无一失了,可以再次出征了。

诸葛恪干别的,或许孙峻还能接受。可是诸葛恪要换宫里的侍卫,这就有争权的嫌疑了。孙峻就觉得,你这是想和我争夺皇帝的控制权吗?

因此,孙峻就设了一场鸿门宴,除掉了诸葛恪。

诸葛恪之前,也有一点不祥预感,就借口生病,不能赴宴。

但是孙峻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对诸葛恪说:“您要是真的很不舒服,就别去了,我替您和皇帝解释。”

孙峻这么一说,诸葛恪反而不好意思再解决,就去赴宴了。

宴会上,诸葛恪担心孙峻会害自己,所以不敢喝酒。孙峻还善解人意的对诸葛恪说:“您是身体不舒服,所以不能喝酒吗?要不您把调养身体的药酒拿来喝吧?”

听他这么说,诸葛恪更加放松了警惕。

大家喝的差不多了,孙峻就借口上厕所,回来时大喊:“有旨意,收捕诸葛恪”

诸葛恪惊讶之下,反应不过来,剑都没拔出来,就被杀了。

杀完人,外面的侍卫才冲了进来。孙峻收起剑,说:“旨意只要杀诸葛恪,现在诸葛恪已经死了,咱们接着奏乐接着舞!”

木已成舟,孙峻又没说要牵连别人,所以也没人继续反抗。就这样,东吴政局再次更新至1.1版本。这次的格局是,皇帝孙亮,加上权臣孙峻、全公主。

诸葛恪死后,孙峻更加没了顾忌,越发跋扈了起来。

皇帝孙亮、全公主、孙峻,一个皇帝两个权臣,这个三人小团体,看起来非常牢固。

公元256年,东吴用文钦的计策,出军试图攻击青州和徐州。孙峻去给军队送行,突然觉得一阵厌恶。

回去之后,孙峻就开始做梦,梦到诸葛恪在梦里打他,没过多久,孙峻就病死了。

孙峻死后,把权力交给堂弟孙綝,这个举动,直接把东吴权力更新到1.2版本。

孙峻不是孙亮上位的功臣,和全公主也没有情人关系。再加上他不是孙权临终留下的辅政大臣,所以之前的一些大臣也不服他。

最先撞上孙綝刀口的,是吕据和滕胤。他俩是连襟,当初都是辅政大臣。

只不过这俩人的权力一直不如诸葛恪和孙峻等人,所以孙峻生前,他们在权力争斗中表现的不是很突出。

但是孙峻死后,他们不服孙綝,就想里应外合,讨伐孙綝。谁知道孙綝先下手为强,这俩人最后都被夷灭三族了。

解决这两个绊脚石后,孙綝的地位算是稳定了。

但是这个时候,孙綝干了两件事,把他和孙亮的关系搞紧张了。

一件事,是他杀了朱异。

朱异是朱桓的儿子,是吴郡四大家族中,朱家的子弟。而且根据东吴后期的联姻状况,他和孙綝还有不少七拐八拐的亲戚关系。

朱异本来算是孙綝一伙的,但是就因为朱异打仗没听他的指挥,孙綝就搞了一个鸿门宴,杀了他。

朱异奉命北伐魏国,吃了败仗,还被魏国烧了粮草。没了粮草,自然没法继续打下去了。

孙綝开始没怪罪朱异,而是又派了三万人,让朱异和魏军继续拼命。

没了粮草,再多的士兵也没用啊,所以朱异就拒绝了孙綝的命令。

孙綝很生气,他没有和朱异继续沟通,也没发火,而是直接起了杀心。

孙綝让朱异去见他,朱异也没多想,直接就去了。当时陆抗正好跟着朱异打仗,就劝阻他不要去。但是朱异没往心里去,说:“都是家人,怕什么?”

朱异一到孙綝那里,就被抓住了。朱异含冤道:“我是国家的忠臣,你们要干什么?”可是还是被勒死了。

杀个大将像喝水一样,东吴此时的风气已经相当混乱了。

孙綝回军后,他发现,孙亮已经亲政了。

随着年龄长大,孙亮渐渐对孙綝的专权感到不满。而孙綝也不愿意放权,所以就想方设法拦着孙亮亲政。

现在孙亮找到机会,就借着这个由头发作,孙亮质问孙綝,为什么仗打败了,不想着怎么纠正错误,反而要诛杀大将?

孙亮的质问让孙綝很不满。作为鸿门宴的实践者,孙綝从此称病,不在上朝,避免和孙亮见面。

孙亮又拿出朱公主孙鲁育的死发作,质问全公主孙鲁班,朱公主当初为什么会被杀?

朱公主孙鲁育是全公主的同母妹妹,当初两宫之争的时候,朱公主拒绝全公主的拉拢,得罪了这个姐姐。

后来全公主和孙峻当权,全公主找机会诬陷朱公主参与了谋害孙峻的案子,导致朱公主被杀。

全公主看到孙亮翻旧账,非常害怕,就甩锅给朱据的两个儿子。于是孙亮就下旨责备这俩人,还杀了他们。

这两个人其实也是孙綝的同党,其中一个还是孙峻的妹夫。所以孙綝当然上疏,给这两个人求情。

孙亮就是奔着孙綝去的,怎么可能给孙綝这个面子,所以坚持把这两个人杀了。

经此一事,孙亮和孙綝这对君臣算是撕破脸了。

而全公主是孙亮的亲姐姐,又安排把全氏的女孩嫁给孙亮做正妻,自然就是孙亮一伙。

就这样,这个阵容更新到1.3版本,从皇帝对峙孙綝和全公主两个权臣,到皇帝和全公主对峙孙綝这个大权臣。

很快,孙亮和全公主,以及孙亮的岳父全尚就开始谋划,怎么通过政变制服孙綝。

政变,打的是信息差,但是孙亮一伙人显然缺乏这个意识。

关于孙亮等人的泄密,普遍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孙亮有一个妃子,是孙綝的外甥女,孙亮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妃子,妃子把这个消息传给了舅舅孙綝。

另一个是,全尚的妻子是孙綝的堂姐。全尚把这件事讲给了妻子,妻子悄悄把消息传给了孙綝。

总之,这个消息是通过妻子或小妾传出去的。这就是工作时间摸鱼唠嗑的下场。

孙綝知道消息后,先发制人,政变包围了皇宫,然后迅速把孙亮这个皇帝给废黜了。

孙亮被废,遣送出城,和他合谋的人也多数被诛杀,全公主被流放。

孙亮下场后,孙綝扶持了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休。

现在,东吴政局进入2.0版本。皇帝孙休和权臣孙綝。

孙休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他谨慎到什么程度呢?

当初,全公主诬陷朱公主参与了一起谋害孙峻的案子,孙峻就把朱公主处死了。

孙峻的妻子,是朱公主的女儿,咱先不纠结这个辈分问题,反正他不仅娶了姐姐的女儿,夫妻感情还一直挺好。

后来朱公主被杀,孙休为了避免被牵连,就把妻子送到建业去了,意思是任凭孙峻处置。

不过孙峻倒是没为难这个表妹,就让朱夫人又回去了。

大概是这种躺平任锤的态度,让孙綝感到很放心,所以废黜孙亮后,孙綝就把孙休拥立为皇帝。

孙休刚继位的时候,对孙綝十分厚待,毕竟这是一个敢废皇帝的主。

但是,任何一个有能力的人都不乐意当傀儡,孙休也不例外。

一次,孙綝在向孙休进献牛酒,孙休没接收,孙綝就不高兴了。

孙綝心情郁闷,找张布喝酒。几杯酒下肚,孙綝就开始抱怨:“当初废了孙亮,有人劝我自己当皇帝,我没听从,扶持了现在的皇帝。可是他居然轻视我,不接受我的礼物,我有必要另做打算了。”

孙綝犯了之前孙亮的错误,政变这种大事,怎么能随便泄露给别人呢?

结果可想而知,张布把消息转告给孙休,孙休从此有了警备心。

由于孙綝现在势力还太强,所以孙休也没有选择铤而走险,而是加大力度厚待孙綝,打消他的不满。

当时有人告发孙綝意图谋反,孙休不仅不处置孙綝,反而把这个人交给孙綝处置。孙綝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孙休都毫不犹豫的答应。

时间一长,百官都知道孙綝有谋反的意图了。唯有孙綝本人,因为孙休对他十分宽待,没了谋反的动力。

孙休和张布等人商议,在腊祭那一天设宴,借机除掉孙綝。

自从孙权死后,鸿门宴这一招都被用烂了。但是招不在新,有用则灵。在没撕破脸的情况下,臣子还真不好拒绝孙休的邀请。

孙綝也有不祥预感,但是他不好拒绝,就告诉家人,等到自己走了一会儿,就放火烧房子,然后自己就找借口回来。

孙家人,放火是在行的。可是火烧起来的时候,孙綝想走,却被拦下了。

孙綝急了,想强行离开,却被人一拥而上,强行按住了。

孙綝这才明白,今天是宴无好宴。孙綝还哀求皇帝:“您把我流放到交州吧!”

交州,是东吴的流放圣地,地位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宁古塔、英国的澳大利亚、俄国的西伯利亚。

但是孙休却反问道:“你当初怎么不把吕据他们流放到交州呢?”

孙綝又哀求道:“我愿意被罚做官奴”

孙休又反问他:“你怎么不让吕据他们做官奴呢?”

孙綝终于明白,自己玩完了。

孙綝死后,张布等人因为帮着孙休诛杀奸臣,立了大功,受到了孙休的宠幸。

凭借着孙休的宠幸和阐述孙綝的功劳,张布等人成了新一代权臣。

东吴政局2.1版,正式上线,参与者是皇帝孙休,和张布等新功臣。

张布等人居功自傲,也做了许多专权跋扈的事情。不过他们毕竟是孙休的功臣,而且他们也确实不是孙綝兄弟那种狼子野心的人。

所以,孙休只是偶尔敲打他们,双方还是保持了分寸,君臣双方还是能和睦相处的。

东吴在孙休手下,总算是过了一段政治稳定,休养生息的好日子。

公元264年,孙休驾崩,此时他才当了6年皇帝,年仅30岁。随着他的死,东吴的命运,也滑向了另一条轨道。

孙休生前,立了一个儿子当太子。但是他死的时候,这个儿子才十岁。

幼主继位,难免政治动荡。所以当时的大臣都希望能立一个年长一些的皇帝。

孙休死后,当初陪他灭孙綝的那些大臣,比如张布、濮阳兴,他们权力最大。

他们把孙休临死前的托付抛在脑后,饶过了原来的太子,另扶持了一个人当皇帝。

这个人,就是孙皓。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也是两宫之争中太子孙和的长子。

孙权死后,孙峻诸葛恪掌权。孙和的妻子张氏,是诸葛恪的外甥女。所以一开始,孙和的日子还算安逸

后来有一次,诸葛恪派人去告诉张妃:“我会让你尊贵超过别人。”暗示自己想扶持孙和重新上位。

事情传到了孙峻的耳朵里,不久,诸葛恪就被孙峻设宴杀害。孙峻又派人,召孙和来京城。

孙和夫妇知道凶多吉少,张妃就对孙和说:“吉凶当相随,终不独生活也。”孙和死后,张妃就殉情自杀了。

孙和死后,孙皓兄弟几人的日子就难过了起来。孙休继位,封孙皓为侯,兄弟几人的处境才有所好转。

现在,张布濮阳兴等人合计,东吴需要一个年长一点的君主。孙皓是大帝孙权的长孙,他父亲孙和又当过太子,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人选了。

就这样,张布和濮阳兴拥立孙皓做了新君,就像当初孙綝拥立孙休一样。

现在,东吴政局进入3.0版本。

孙皓刚刚继位的时候,表现的非常贤明,他抚恤百姓,开仓振贫,又裁减宫廷开支,减省宫女。一时间,受到官员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此时的孙皓,被大家称为“令主”。大家都以为,东吴从此要走上坡路了。

但是没过多久,孙皓就开始变了。

首先是性格古怪,孙皓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原因,特别讨厌别人看自己。就连上朝的时候,他都让大臣低着头,不许抬头看自己。

最后,还是陆凯劝他:“如果君臣之间彼此不认识,那您有危险的时候,我们怎么保护您啊?”

孙皓这才允许陆凯抬头看他。

孙皓性格古怪的表现还不止这一类。由于他后来喜怒无常,所以经常因为小事罚人杀人,闹得宫内宫外人心惶惶。

孙皓的种种行为,让张布、濮阳兴等人非常不安。

这几个人确实辜负了孙休临终的嘱托,平时也有不少依仗皇帝恩宠擅权谋私的举动。

但是这几个人毕竟是正常人,虽然想要荣华富贵,但不想把东吴坑死。

所以,张布等人非常后悔自己扶持孙皓上位的决定。

张布他们可能比较缺乏保密意识,他们的想法被人告发给了孙皓,孙皓勃然大怒,处死了张布、濮阳兴等人。

孙皓杀死张布后,还把张布的女儿纳入皇宫,封为美人。

孙皓问张美人:“你父亲在哪?”

张美人回答:“被贼人杀了。”孙皓闻言大怒,立刻让人杖杀了张美人。

张美人死后,孙皓很快又后悔了起来,他问身边的人:“张美人还有姐妹吗?”

身边的人告诉他:“张美人有一个姐姐,不过已经嫁人了。”

于是孙皓又让人把张美人的姐姐接到宫里,也封为美人。

从这里看,孙皓的精神状态已经挺癫狂了,正常人谁敢把仇人的女儿放在身边呀?

对于当初给自己封侯的叔叔孙休,孙皓也毫不客气。

孙休死后,留下了一个朱太后,和四个儿子。

可能是之前张布等人对他不满,让孙皓感觉自己的皇位依然有威胁。那么谁能威胁自己的皇位呢?只有前任皇帝孙休的几个儿子了。

孙皓先是把孙休的几个儿子赶的远远的,后来还是不放心,又把孙休两个最年长的儿子杀了。

这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后来被孙皓长期使用。

孙皓杀人,是一视同仁的。任何人都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任何人都不可靠。所以在杀人这方面,孙皓玩出花样了。

关于孙皓剥人脸皮,还有把尸体扔到沟里留出宫去这些,已经太出名,咱就不多说了。

孙皓最爱玩的,是酒桌文化。

但孙皓的酒宴,是真的可以喝死人的。

孙皓规定,每个人至少要喝七升酒。这个分量足以把大多数人灌醉。

大家喝酒的时候,酒桌旁边总有几个小黄门侍奉着。

但这可不是孙皓给大臣的礼遇。等大家喝醉了,酒席旁这几个小黄门就掏出小本本,开始记录了。

这些人奉孙皓的意思,记录大臣们的醉话。都说酒后吐真言,谁要是在酒后说了孙皓不爱听的,孙皓可要杀人了。

这一关是相当难过的。因为你可以管住自己的嘴不乱说话,但是你管不住别人的嘴啊!别人在酒后意识不强,可能会提起你说过的话。这要是被记下来,孙皓也会杀人的。

在孙皓这种操作下,大臣们都战战兢兢,私下里也不敢说孙皓什么,生怕一不小心泄露出去,自己就成了糊涂鬼。

不过,大臣们人人自危,不敢互相议论他,这或许也达成了孙皓的目的。谁想要政变或造反,总不能自己单干,必须找几个帮手吧?

但是在“死亡酒宴”的作用下,谁也不敢和别人多说话了,毕竟大醉之下,谁也不能保证别人能不乱说话。

不过,这个酒宴也不是没有例外,孙皓曾经一度很喜欢韦曜,但是韦曜这个人酒量很低,只有两升。

按照孙皓给大臣定下的喝酒指标,韦曜醉三次也喝不完。

孙皓就让人在宴会上,悄悄把韦曜是酒换成茶水,免得韦曜说不了。

可是后来韦曜没答应把孙皓的父亲孙和写进皇帝的“纪”中,惹怒了孙皓。从此以茶代酒的待遇没了,孙皓就逼着韦曜喝酒。

后来因为韦曜拒绝在酒宴上嘲笑其他大臣,孙皓对韦曜更加不满,就将韦曜投入狱中,后来又杀了他。

孙皓的另一个宠臣,也有类似的遭遇。

陈声曾经很受孙皓宠信,但是因为阻拦了孙皓爱妾的不合适的行为,惹怒了孙皓。

孙皓没有直接责备陈声,而是后来找茬,将陈声腰斩了。

或许是和童年的处境有关,孙皓在皇帝的座位上坐稳了以后,做事非常荒唐残暴。对待大臣,要么是极尽宠爱,要么就用非常残酷的手段将之杀害。完全是两个极端,丝毫不留中间余地。

在对待外部的问题上,孙皓也经常有错误的判断,要么盲目乐观,给吴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要么疑神疑鬼,猜忌驻守的大将。

在孙皓统治期间,东吴内部越来越混乱,越来越衰落,而晋朝那边渐渐统一了意见,预备攻打吴国,正式统一。

最终,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吴国值得投降。因为有蜀汉投降的先例在前,孙皓就按照刘禅当时的仪式,架着白马,捆着手,拉着棺材请降。

这就是孙权死后的东吴,经过孙亮、孙休、孙皓三位皇帝。其中,孙亮一朝,有孙峻兄弟和全公主的权臣集团;孙休一朝,有张布濮阳兴等人的权臣集团。

而到了孙皓一朝,由于孙皓太疯癫了,所以没有权臣,大臣们只能战战兢兢、得过且过的生活。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58076306061509139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