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穆宗朱载坖:在位不过六年,既好色又爱躺平,却开启了大明治世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修炼一辈子丹药的嘉靖帝驾崩于乾清宫,遗诏裕王朱载坖(jì)继位。

或许是在父亲的统治下过于压抑,父亲一死,朱载坖宣布自己的年号为“隆庆”,寓意繁荣、吉祥、喜庆,但天知道他是不是高兴父亲去世而“隆重庆祝”呢?毕竟他和嘉靖可是一点父子感情都没有,这个皇位还差点不保。

隆庆隆庆,大概真的隆重庆祝

大概是因为嘉靖长期服用丹药,生下的子嗣很少有活到成年的,八个儿子,能活到成年的只有三子朱载坖和四子朱载圳。

朱载坖的母亲是杜康妃,平生不受嘉靖帝的喜爱,经常自怨自艾,年幼的朱载坖也深受母亲的影响,成为一个内向不爱说话的闷葫芦,自然也不受父亲的待见。

当然也没必要待见,毕竟他上面还有一个太子哥哥朱载壡,但没想到朱载壡没有皇帝命,在十三岁的时候去世了,就这样大明的储君之位空悬着。

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理应立排行老三的朱载坖,但内向的朱载坖不怎么受嘉靖待见,加上嘉靖迷信“二龙不相见”之说,深怕立了储君影响自己修道和性命,不仅不立太子,反而将两个儿子都赶出宫去,让他们在外面居住。

嘉靖帝

如果真的二龙不相见也就罢了,但朱载圳可没闲着,毕竟母亲卢靖妃受嘉靖的宠爱,还利用自己的关系拉拢了不少大臣,尤其是严嵩,爱屋及乌之下,嘉靖明显高看了老四朱载圳一眼,甚至还带他去打猎。

至于朱载坖呢?真的啥也没有,母亲不受宠,自然无能为力,虽然被徐阶和张居正等人支持,但依旧受权臣严嵩的压制。

甚至堂堂一个皇子,居然被严嵩和严世蕃克扣了几年的岁赐,搞到最后没办法,朱载坖只能低声下气借钱去贿赂严嵩,这才拿了回来。

嘉靖的偏心立即引起不少朝臣的猜测,很多人朝臣认为嘉靖应该属意朱载圳,想要立朱载圳为太子。

01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眼看朱载坖的地位岌岌可危,这么下去皇位迟早交给朱载圳,不肯坐以待毙的徐阶打算来一招以退为进,同时也是为了打击严嵩一系势力,故意让左中允郭希颜先散播谣言,说严嵩要陷害朱载坖,拥立景王朱载圳当太子。

徐阶

等时机成熟后又立即上书,请求嘉靖帝立朱载坖为太子,让朱载圳去就藩。

现在嘉靖有两个选择,立朱载坖为太子,显然嘉靖不想,立朱载圳为太子,那么就是证明严嵩陷害朱载坖的谣言是真的,而严嵩也会抓住这个点真的去陷害,让嘉靖面临失去儿子的危机。

至于嘉靖,他本来就对立储之事反感,二话不说,直接杀了郭希颜,但也不想让儿子朱载坖遭陷害而死,为了平息这起风波,嘉靖下令让朱载圳就藩于湖北安陆。

安陆可是嘉靖的老封地,表面上来看,嘉靖留下了朱载坖,但将自己以前的封地留给朱载圳,依旧有立他为太子的倾向。

这个举动让徐阶逼嘉靖表态的希望落空,从这一刻他们也知道,想要立朱载坖为太子,就必须扳倒严嵩一党,由此引发嘉靖末年声势浩大的倒严运动。

严嵩画像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成为内阁首辅,看起来胜券在握,但嘉靖依旧想要立朱载圳为太子,甚至打算让徐阶拟定诏书,册封朱载圳为太子,徐阶只能以生病为由推脱。

好巧不巧,在安陆的朱载圳也知道嘉靖要立自己为太子的事情,在左右的建议下,他跑到武当山为嘉靖帝祈福,如此“孝心”自然让嘉靖开心不已,立马让徐阶起草立朱载圳为太子的诏书。

可惜朱载圳也没有当太子的命,诏书还未公布,朱载圳就病逝了。

这下子朱载坖就成为唯一的人选了,不管嘉靖乐不乐意,他都是唯一的储君,再也没有人和他竞争了。

但即便成为唯一的皇子又如何?他依旧得不到父亲的宠爱,相反,成为父亲嫉恨的目标,之前嘉靖就剥夺了朱载坖和母亲杜康妃见面的机会,随后又祸及了儿子朱翊钧。

是的,朱翊钧作为嘉靖的孙子,也得不到嘉靖的喜爱,甚至刚生下来的时候连个名字都没有,毕竟嘉靖不喜欢听到有皇孙诞生的消息。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朱载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但朱载坖不敢告诉自己父亲:

穆宗在潜邸,朝夕危惧。今上诞生,不敢奏闻,至两月间不敢剪发。一日,有宫女最喜者乘间以闻,上怒而谴之。宫中股栗,莫知所为——慎行的《谷山笔麈》卷之二

后来有宫女告诉嘉靖,但嘉靖不仅不为得到皇孙而高兴,反而认为他是危及自身的祸患,异常反感。

就这样,刚刚诞生的小皇孙不仅没有享受到皇族的任何亲情待遇,甚至都没有自己名字,更别说见爷爷了,直到嘉靖去世才有了自己的名字——朱翊钧。

可以说朱载坖哪怕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储君了,依旧过着苟安窘迫、朝夕危惧的日子,好在老师高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在他眼里,高拱不仅仅是老师,更扮演了父亲的角色。

02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斗了一辈子的嘉靖终于斗不动了,病危之际,他终于下了让朱载坖入宫的诏令,然而还没朱载坖入宫他就驾崩了,至死都没有看到自己儿子。

十二月二十六日,朱载坖即位于皇极殿,改元隆庆,随后又给自己三儿子赐名朱翊钧,在隆庆元年的时候将其册封为太子。

虽然朱载坖成为大明皇帝,但父亲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

隆庆元年(1567年),也是朱载坖即位的次年,大明就面临空前的危机,大明从辽东到甘肃,鞑靼骑兵动不动就南下寇边,边疆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而南方从江西到广东,不是民乱就是倭寇,朝廷征讨无力。

倭寇之乱长期影响明朝沿海地区

除此之外,洪水、旱灾、地震先后频繁出现,国库中的钱粮储备居然只够使用三个月,稍有不慎,明朝这艘大船就要倾覆,好在隆庆帝刚刚继位的几项措施,给了朝臣们一丝振作的希望。

隆庆帝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将父亲信任方士们处死,然后释放因劝谏父亲而被下狱的正直大臣们,比如海瑞等人。

随后下令减免全国半年的赋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所谓新朝新气象,隆庆帝的所做的一切让很多大臣感到振奋,而他们也看到隆庆帝身上具备了宽容仁和、任用贤能这一优秀帝王必备的特点。

当然这一切的主导者其实就是徐阶和高拱等人,毕竟隆庆皇子都当的胆战心惊,因而厌恶朝廷内外的尔虞我诈,继位后就决定当一个甩手掌柜,将重要的事情就交给自己信任的大臣们去解决。

隆庆时期,内阁首辅大臣先后换了四位,分别是徐阶、李春芳、高拱和张居正,这几位都是大家如雷贯耳能臣,他们一起,给萎靡不振的明朝打了一剂强心剂。

03

从明朝中期开始,明朝沿海各地饱受倭寇的侵袭,但实际上倭寇数量没那么夸张,大部分都是打着倭寇旗号的沿海居民浑水摸鱼而已。

当时除了围剿倭寇,还有一些大臣提出开海,断绝倭寇之根。

但大明祖制是不允许开海的,谁也不敢违背太祖爷的祖制,就这样倭寇一直到嘉靖时期彻底爆发,福建巡抚在围剿倭寇的时候向嘉靖提出开海之策,但未能施行。

到了隆庆时期,隆庆帝下诏:“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

开海这件事又被提了出来,此后朝廷内部就因是否开海展开一次大讨论,大部分朝臣还是支持开海的,但一些大臣却认为因遵循祖制,不应开海。

眼看讨论越来越激烈,隆庆帝来了一个和稀泥:开海,但不完全开海,即只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既满足了开海的需要,又没有违背太祖也禁海之策,毕竟没有完全开海不是。

月港贸易之路

就这样,漳州府月港成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个对民间开放的私人贸易港口,当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开海之后,光月港一个地方,每年就能为国库带来数量可观的税收,明朝的丝织品、茶叶和瓷器大批量流向国外,而国外的白银则哗哗地进入明朝国库。

至于曾经的倭寇,也因为开海从根上被清除,毕竟现在可以有了正经营生,谁还愿意当倭寇呢?

04

倭寇暂时解决了,但北边鞑靼还需要重视。

其实从明初开始,蒙古人就经常骚扰大明边境,大明朝皇帝又不是如朱棣那样各个能打,多次出兵都未能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伤害。

加上这些骑兵打得过就大肆抢夺,打不过就骑马溜之大吉,一度让明朝十分头疼,为了维持边疆稳定,明朝就选择招揽,只要他们愿意臣服,就可以在边关开贸易。

但随着蒙古人的要求越来越多,明朝一气之下断了朝贡和贸易,这让蒙古人急眼了。

从明孝宗时期,蒙古各部都疯狂请求明朝重新通贡,双方打打和和不断,始终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直到隆庆即位后。

不得不说隆庆运气真好,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隆庆四年(1570年),蒙古的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居然喜欢上了孙子把汉那吉的夫人三娘子,本着强者为尊,三娘子很快投入俺答汗的怀抱。

俺答汗

爷孙俩居然因为一个女人大打出手,但胳膊终究是拧不过大腿,把汉那吉终究没打过爷爷,一气之下,投奔明朝了。

等消息传到宫内的时候,高拱和张居正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收复蒙古的好机会!

当即提议册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先收下来再说,然后观望俺答汗的动向,对于这个建议,隆庆自然是连连点头。

这头俺答汗也冷静了下来,认为没必要因为一个女人和孙子置气,因而出兵打算让明朝放回自己的孙子,在他眼里,孙子是被明朝逼迫投降的。

等俺答汗兵临城下的时候发现,曾经各种漏洞的明朝城墙居然得到了加固升级,自己无从下手,原来隆庆帝登基后不久就在大臣们提议下不断拨款加强边防,这个硬骨头,俺答汗现在啃不动。

就在俺答汗思考是不是退兵的时候,明朝伸出橄榄枝,只要俺答汗向向明朝称臣,按时缴纳岁贡,大明就会放回汉那吉,甚至还会开放边境贸易。

对于这个提议,俺答汗求之不得,早在嘉靖时期,他就出兵要求明朝开放边疆贸易,但当时严嵩当权,拒绝了这个提议。

现在明朝主动提出,正中下怀,就这样隆庆帝册封为俺答汗为顺义王,而俺答汗也投桃报李,也替明朝除掉了一直建议自己犯边的汉奸赵全等人。

俺答封贡

隆庆议和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以非军事的方式解决边境问题的案例。

对于俺答汗来说,自己出兵多年不就是为了贸易吗?

对于明朝来说,顺利解决边患,不仅稳固了大明江山,更节省了百万军费,皆大欢喜。

05

当然隆庆帝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帝王,他也有不足,这就是古往今来男人最喜欢的美色,而且好色如命。

当年还是皇子的时候,隆庆帝每天都过得胆战心惊,身边妃子都没几个人。

现在成为皇帝,自然没了拘束,彻底沉迷后宫。

登基之初,隆庆帝就多次从江南选秀女,一次就是三百人,引发民间“拉郎配”的风潮,更让隆庆帝的后宫不断壮大。

大臣们的劝谏,隆庆帝丝毫不听

大臣们入宫,经常看见隆庆帝左拥右抱,一点顾忌都没有。

但年少不懂得节制,年纪大了之后,隆庆帝开始精力不济,为此他开始沉迷于媚药,但长期使用媚药,彻底让年轻的隆庆帝玩坏了身子,尤其是上朝的时候,经常头晕目眩、双手打颤。

不少大臣都劝他注意身体,但隆庆帝丝毫没当回事,反而如小蜜蜂一般,天天在后宫转悠,甚至至在临终之前,仍不忘下诏册立妃子。

除此之外,隆庆帝对于财物又相当大的渴望,或许是严嵩当年克扣留下了阴影,当了皇帝的隆庆成了一个财迷,屡屡要求各地献上财物,甚至提拔了一批宦官为他四处采买贡物。

好在隆庆帝只是让他们搞钱,至于大权则全部都丢给内阁,宦官们也没法沾染权力,避免隆庆一朝重蹈前朝宦官乱政的覆辙。

这么一看,隆庆帝和其他昏君并无两样,如此荒唐纵欲,为何嘴巴刁钻的史官们还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明穆宗实录》

从这一点看出,隆庆帝好色归好色,但不妨碍他作为君主应该有的能力,即懂得如何治理自己的江山,而且治理的还不错。

隆庆新政

比如明朝的辽东的米价,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的时候,辽东米价一度是7两银子一石米,但在隆庆元年(1567年)的时候降低到2两银子一石米,而到了万历三年(1575)的时候,米价已经是0.3两-0.4两一石,这其中隆庆帝一朝功不可没。

隆庆帝是一个幸运的人,虽然明朝中后期弊端丛生,但依旧有许多如高拱、张居正一样的人才,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放权于这些能臣,不仅不干涉,反而竭尽全力地配合,只当最后的拍板者。

他也清楚,文治方面有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样的能臣,武功方面有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大明朝在他们的帮助下可以很好的运转下去。

但如果真的撒手不管就会造成一个弊病,就是党争,大臣们为了成为权力最大的那个人而互相争权夺利,为了平衡这股风头,隆庆帝还需要当一个两边不得罪的和事佬。

他靠着自己的耐心和宽仁,不断调节徐阶和高拱之间的问题,至少在表面上大家没搞的那么难堪。

这么一看,隆庆帝虽然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本质上也是一个聪明的皇帝,他能让他那个时代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看似什么都没管,但却哪里都有他的影子。

隆庆新政为日后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础

他的平凡务实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但也注定了他的时代不会很热血,也不会很亢奋。

但却让大明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民众富足经济文化得到了很高的发展,他统治的时代,也是大明王朝最后的高光时刻,也为日后万历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因长期使用媚药,隆庆帝身体彻底垮掉了,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传高拱、张居正、高仪进乾清宫,让他们辅佐年幼的太子朱翊钧。

尤其是高拱,对于这位扮演父亲角色的大臣,隆庆帝打心眼里尊敬,甚至拉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

说实话,要不是隆庆和其一朝的臣子,就嘉靖这种玩法,大明迟早要崩。

隆庆一朝虽然只有六年,但却硬生生为大明续命了七十年。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51713893741445647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