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最后三年:雄狮步入暮年,再也无力回天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是乾隆举行禅位大典的日子,新年刚过,上千名王公大臣早已站在太和殿前,等待大清帝国新老皇帝的权力交接。

巳时整,头戴玄狐暖帽,身穿黄色龙袍衮服的乾隆端坐在太和殿的宝座上,群臣在太子顒琰的率领下如同潮水一般对乾隆起跪,禅位大典正式开始,直到乾隆将象征皇权的青玉大印递交给嘉庆皇帝才宣告传位大典的结束。

暮年的乾隆帝

看起来,属于乾隆的旧时代已经结束了,日后帝国的掌门人将是年轻的嘉庆皇帝,但乾隆并没有因为退位而真正离开权力中心,对于他来说,权力是一辈子的,不管是谁,都不能从他手中抠出来,哪怕一丝一毫也不行,他至死都得是这个时代的主人。

为了证明自己还是这个帝国的主人,乾隆宣布,自己禅位后依旧住在养心殿这个皇帝居住的地方,而非早已准备好的宁寿宫,至于嘉庆,只能住在毓庆宫,毓庆宫是皇子居住的地方,其次就是年号的使用,虽然定下嘉庆年号,但宫内一律以乾隆纪元,嘉庆年号只能对外。

如果只是居住地和年号不肯改动就算了,毕竟这个只是针对宫内,但乾隆表示自己还康健,对于朝政依旧关心,考虑到嘉庆对于朝政的不熟悉,他要躬亲指教,嘉庆只能遵守就行,这就表明乾隆依旧将奏章批阅权、人事任命权的重大权力全部掌握在手中。

中年时期的乾隆

这也是乾隆退位前的考虑,自己当初只是随便一说而已,但没想到自己这么长寿,在位时间一不小心就超越了爷爷康熙,既然话一出口,自然得遵循,但古往今来,还没有一个太上皇的日子是过得舒心的。

比如唐高祖李渊,硬是被儿子逼下皇位,当了九年太上皇后悄无声息的去世了,唐玄宗也是被迫成为太上皇,五年的时间里日日都在儿子的猜忌中生活,最终郁郁而终,至于其他几位太上皇,在乾隆眼里都不如意。

因此在决定禅位的同时,乾隆也为了保证自己继续掌权做出了无数的准备,因而这次禅位名为归政,实非退位,只不过是变亲政为训政而已。

乾隆归政仍训政之宝

所有的朝政大事,依然是乾隆自己做主,嘉庆只能负责一些祭祀和礼仪之类的日常工作,而这些工作也是年老体衰的乾隆无法完成的,除此之外,嘉庆还必须早晚听乾隆的训导,可以想象,这种状态下的嘉庆只能是名义上的君主而已。

为了保证自己皇权依旧通畅,乾隆规定,退位后依旧自称朕,他的旨意依旧称之为敕旨,文武百官和高级官员的调任都得请示他,至于朝野上下,也心知肚明乾隆依旧是掌握实权的皇帝。

所有官员上书奏事的时候都会把太上皇这个三个字抬高三个格子来写,而写到嘉庆的时候则只需要抬高两个格子而已,以表明太上皇乾隆的地位高于嘉庆皇帝,不仅如此,乾隆自己的生日叫“万万寿节”,比嘉庆的“万寿节”多一个“万”字,所有的外省官员,到京城述职,必须先见乾隆这位太上皇,听从他的安排。

种种措施,乾隆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自己退而不休,处处昭示自己依旧是大清的国君,他既要禅让之名,又要牢牢掌握着皇权,自己从来就没想过彻底退出权力中心,乾隆不相信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除了他自己。

至于嘉庆,心知自己权力来源于乾隆,也明白自己的地位,十分恭敬地当着这位没有实权的皇帝,每天早睡早起,准时去乾隆哪里听训导,认真参与每一个自己应该出席的活动,却从来不做任何的决定,更不会发布任何的命令,所有大事都听从乾隆的旨意。

乾隆太上皇帝之宝

他一丁点的权力大概就是每年的祭祀、大阅以及传胪等礼仪活动,就连这些活动,嘉庆还得向太上皇乾隆奏闻后才能举行,而且乾隆在世一天,自己的一切礼仪就低于乾隆一天,一切事情听从乾隆。

当然嘉庆不是没有小动作,只是这些小动作在乾隆眼里,不过是小把戏罢了,比如给乾隆选妃,嘉庆三年(1798年),嘉庆贴心地为乾隆举行了一次选妃仪式,要知道乾隆已经很多年没有选妃了,嘉庆在其八十多岁的时候选妃看似尽孝,实则暗示乾隆安心退休,将权力还给他。

但乾隆虽然年纪大了,但权力岂能说放就放的?只不过没有拆穿罢了,依旧陪着嘉庆完成了这次选妃,事后继续把持朝政, 至此嘉庆再也没有小心思了,安安心心当实习皇帝。

嘉庆皇帝

嘉庆的懂事,也让乾隆彻底放心了,也让自己的太上皇生活更加丰富多次,毕竟大权在握又没有复杂的朝政事务需要处理,加上不少礼仪活动都被嘉庆所分担,远比以前轻松多了,也让乾隆的空余时间比以前多了不少,那么这几年里,乾隆都在忙些什么呢?

首先就是追忆自己的往事,这也是乾隆每天的主要活动,他时常回忆自己以往的辉煌生活,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想到兴头,他还要挥笔赋诗,借以抒发情怀,同时还将自己是宝亲王时期的重华宫改造成一个小型的纪念馆,方便子孙瞻仰的同时也让自己得以回忆。

重华宫内,他将里面恢复成当初和富察皇后在这里生活的原貌,把她嫁妆里的一对大柜子搬过来。里面堆满了一些登基前后的小物件和各种赏赐,比如东边的屋子放的都是康熙赐给他的礼物,西边的屋子则是雍正和太后赏赐的物品,重华宫在乾隆眼里,就是人生最年轻和最美好的时刻。

除了回忆往事,乾隆还想着未来的事情,嘉庆三年(1798年)春,乾隆的玄孙载锡成婚,对于这件事,乾隆非常看重,他非常希望载锡能在次年生子,这样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来孙,换句话说,乾隆想看到溥字辈的后代。

当然,乾隆喜欢收藏和鉴赏的活动自然不能落下,鉴赏早些年精心收集的各种稀世珍品,成为晚年乾隆最喜欢做的事情,同时他还把自己的收藏品分门别类,编为目录,编印成书,比如当今收藏界很重要的一些经典书目,如《钦定天禄琳琅书目》等等。

别看乾隆晚年不是欣赏字画就是追思古今的,实则也有遗憾和烦恼,这就是白莲教的起义,退位前,乾隆可是高调的宣称自己是“千古完人”的,但刚过一星期就爆发了白莲教的起义,为了不让这次起义给自己名声抹黑,乾隆将残存的精力都用在了镇压白莲教上,仅仅三年,动用的清军多大十万,至于银两也是耗费了七千万两。

但即便是乾隆不停地调兵遣将,但起义依旧没能镇压下去,究其根本,是自军机大臣和珅以下都把这次战争当做捞钱的机会,也让清军毫无战斗力可言,更让年老的乾隆逐渐沦为和珅的棋子。

和乾隆一样,和珅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在乾隆退位前后也做了很多的安排,比如利用乾隆的信任,将朝廷内外重要的职务都安排给自己的亲信,宫内也充斥着和珅的人,会将乾隆和嘉庆的一举一动都汇报给他,让他做出做优的选择。

而对于嘉庆身边的安排,和珅也是不敢马虎,尤其是被嘉庆视为心腹的吴省钦、吴省兰兄弟,其实就是和珅的党羽,也因此嘉庆的一举一动,和珅很快就知道,加上晚年的乾隆听力和说话也不太利索,只有和珅能够明白他说什么,因此他就让和珅站在自己的身旁,负责向大臣传递命令。

乾隆戎装照,当初的意气风发,现在垂垂老矣

至于和珅传达的命令到底正不正确,也就和珅自己知道了,可以这么说,和珅传达的话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意思,这也是平定白莲教花费钱粮无数却无法平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在这场战争中,乾隆的生命一天天走向了终点。

从嘉庆三年(1798年)开始,乾隆的精力似乎就要耗尽了,对白莲教的镇压让他不堪负重,记忆力也衰减到令人难堪的程度,早上发生的事情到了晚上已经记不得了,但即便如此,他也不不愿意放权给嘉庆。

当年十一月,乾隆主动提出筹办自己九十大寿,但到了腊月底,乾隆就感染了风寒,虽然太医用药得当,但乾隆的身体还是彻底衰弱下来。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一,乾隆还能勉强支撑病体在宫中接受群臣的朝贺,但大年初二,乾隆病情加剧陷入昏迷,次日上午就在养心殿病逝,终年八十九岁,终究还是没能等到九十岁的万万寿庆典。

乾隆的趋势也意味着他的时代彻底结束,而在乾隆羽翼下沉寂三年的嘉庆,终于可以彻底掌握整个清朝的权力,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嘉庆才真正地站在了权力的巅峰,只是乾隆六十多年的掌权,僵化的帝国任凭嘉庆如何努力,也无力扭转清朝衰弱的步伐。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16423741952016931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