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30万人称为天神,张角集团敲响大汉丧钟,却为何最后会失败?

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眼看大汉的天要变,一个行医治病的乡村大夫却如超人般出现。他就是张角,只见他头戴一角黄巾,拥兵30万,席卷八方的同时,还一脚踹翻了奸臣们的“饭碗”。

本是万千百姓求生的希望,却在九个月后被血腥镇压,成了时代的垫脚石。

那么,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场起义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豪强集团控制下百姓的牛马人生·】——»

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大破坏。整个东汉时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未停息过。随着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的激化,到了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

黄巾起义前的七、八十年间,前后爆发的农民起义就有一百多次。正是在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在阶级矛盾极度尖锐的情况下,公元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在当时交通不便,通讯困难的条件下丫几十万农民在一个号令下,同时举起革命的战旗,这是农民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

为什么具有分散性特点的个体生产者农民,能够爆发出这样大规模的统一行动这是由于黄巾起义农民,进行了长时期的组织准备工作,提出了符合广大群众要求的政治纲领。

东汉时,盛行宗教迷信,人民群众中信奉的人很多。黄巾起义的领袖,河北巨鹿人张角,正是利用了太平道中的某些词句及太平道的影响,借治病传教,在农民中展开革命活动,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

张角根据广大农民群众对东汉主朝反动统治深恶痛绝,迫切要求摆脱悲渗的徒附地位和流民生活,建立自己的政权的强烈愿望,提出了一个“苍天已死,黄夭当立”的明确政治纲领。

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符合广大群众利益的革命纲领,起到了广泛动员群众的作用,它吸弓了大批不堪东汉封建统治者压迫的破产流亡农民,纷纷加入起义组织。有的把仅有的一点家产变卖掉,从遥远的地方来投奔张角。

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张角,当机立断,连夜火速通知各“方”提前起义。虽然事出仓促,但由于事先经过长期周密准备,起义军仍然能够作到一声令下,“三十六方同日而起”。

头裹黄巾作为标志的起义军,跃马横刀,杀声震天,向东汉豪强地主政权冲杀过去。使原来就由于阶级矛盾激化而到处布满千柴的东汉社会,一经黄巾起义烈火点燃,便成燎原之势。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起义军就席卷了长江以北直至河北的广大地区,直捣东汉反动统治的中心洛阳。

如果把黄巾起义与秦末农民起义和西汉末年的赤眉绿林起义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到,黄巾起义既继承了以往两次农民大起义的革命传统,又有很大的发展。前两次农民大起义,事先和全国各地农民没有组织联系。

而且秦末农民起义借用了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旗号,赤眉军也以“复汉”的形式拥立刘盆子相号召。

黄巾起义农民却在事前经过了长期的组织准备工作,也没有再到统治阶级中去找旗号,而是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相号召。这意味着把打击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的最高统治。这也正是黄巾起义给以后发生的农民革命战争留下了深刻影响的重要原因。

黄巾起义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样,证明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举行起义就是为了要推翻这种黑暗势力的统治。

黄巾起义军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就是对这种无耻谰言的无情批判。

由于历史条件和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黄巾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是,黄巾起义英雄们建立的不朽业绩,却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黄巾起义对东汉以来被捧到吓人高度的孔孟儒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谱写了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孔斗争的新篇章。

他还把封建君权的统治说成是上夭有目的的安排。这样就把神权和君权沟通起来,制造了“君权神授”的谬论。黄巾起义农民提出的“苍天已死,黄夭当立”,就是对孔孟之道这种“君权神授”、“天命论”的直接批判,说明“天”是可以变的,“承守天命”的汉王朝是可以打倒的。

这是对孔孟儒学的有力否定,是对封建皇权的勇敢的挑战。黄巾起义农民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正是这样做的。

«——【·黄巾军存在的意义·】——»

他们占据州郡,焚烧官府,处死豪强地主和贪官污吏,砸烂东汉政权的各级统治机构,致使“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最后使得身居洛阳的汉献帝,仅仪剩下一顶徒有其名的皇冠。

在黄巾起义军的猛烈冲击毛反动儒生东奔西逃狼狈不堪。那个拚命贩卖孔孟之道,妄图镇压黄巾起义军的孔老二十世孙孔融,遭到起义军迎头痛击,最后只得央着尾巴躲进都昌今山东昌邑县西,好容易才保住了一条狗命。

其次,黄巾起义通过对封建生产关系中最黑暗、最反动部分的打击,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疯狂的兼并土地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是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化的总根源。黄巾起义军矛头指向豪强地主庄园,没收其土地和财物,解放了大批徒附和奴脾,使大片土脚载新回到农民手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和暂时遏制了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

黄巾起义在思想上对孔孟之道的有力批判,带来了三国时期思想的大解放,使地主阶级中的先进人物,从孔孟之道的精神枷锁下摆脱出来。

当然,他们所说的“众力”,“人为贵”是有限度的。阶级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真正看到人民群众豹力量和真正作到依靠人民群众。但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客观上对法家思想的产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黄巾农民大起义,还把当时的社会矛盾以最直接的形式,赤裸裸的暴露在社会的面前,豪强地主对土地无休止的兼并,由此而产生的封建割据,军阀混战,造成“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结果,使整个社会几乎陷入绝境。

这促使法家代表人物认识到,要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就必须制止分裂,实现统借助于中央集权的力量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豪强地主的兼并,作某些改革以缓和阶级矛盾。

因此,三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无论是曹操、诸葛亮、孙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为要实现这个主张,都从以往法家代表人物那里去寻求理论根据。

三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路线,也只是在黄巾起义摧毁了东汉反动政权,严重打击了以袁绍为代表的各股封建割据势力的形势下,才得以实现的,才有可能形成三国鼎立,相对统一的局面,并为进一步实现全国统一莫定基础。

回顾东汉时期,曾经先后出现过像桓谭、王充、王符这样一些具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东汉政权奉行的儒家路线,从不同角度提出过批判。他们坚持尊法反儒的立场,反对存天人感应”的反动神学理论,主张抑制豪强兼并。

但是,他们的主张,到处碰壁,得不到实现。这和三国一时期,涌现大批法家人物,祛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形成一个明显的对照。

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那时,没有出现象东汉末年那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客观上为他们路线的形成和实现开辟道路。

所以,三国时期法家路线的形成和实现,离开了黄巾起义是不可能的,黄巾起义给历史长河带来的意义,也绝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浅显。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32050355666321920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