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其实就是128年的辉煌,后面都是乱乱乱苦苦苦!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共计128年。实际只有128年的辉煌,其他时间,不是打仗、就是平叛,皇帝忙的很,国家乱的很,人民苦的很啊。

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公元907年灭亡。而安史之乱是在公元755年爆发,公元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还存在了144年,这存在的时间,比秦朝、西晋、隋朝、元朝存在的时间还长,但是大家都没有啥感觉,就是个乱字。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

关于这个问题,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的,

第一,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而衰的分界线

从国力上来讲,安史之乱前唐朝太强,太辉煌,似乎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显没了。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安史之乱的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现象,唐宣宗李忱搞得不错,被称小太宗,出现大中之治,但是整体上呢,还是不如安史之乱前,这也导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存在感不强。安史之乱后,唐朝似乎和西晋王朝一样,存在感不强。不可否认的是,大唐被安史之乱一刀斩为两段,此前是初唐、盛唐,是开拓进取的上升期,而之后的是中唐、晚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衰落期了。

第二、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土面积缩小,缺乏之前开疆拓土的精神

有的时候藩镇割据现象严重,也发生很多有影响的事件。像中学课本提及的李素学夜袭蔡州,活捉吴元济,瓜州张议潮归唐,还有黄巢起义等等。由于唐朝在兴盛时期远超西方历代国家王朝的兴盛,所以在走向衰落后给人的感觉。印象不深了。其实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延续了100多年,只不过再也无法回到强大强盛的国力,人一旦伤了元气,再用补药也难以恢复到最佳状态。国运也是一样,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后,没有王国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中央没有了权威,让人们感觉大唐已经灭亡。

公元783年泾原兵变发生后,唐德宗李适出逃长安。由于对武将不信任,唐德宗以神策军为中央禁军,经任命宦官为监神策军左右兵马,使这支部队总人数超过15万。宦官们有了底气和实力,开始干政,甚至废立皇帝。皇帝在宦官面前没有了权威,这样也就非常的危险了。万般无奈下,皇帝们又找朝臣商议,想从宦官手中夺回皇权。结果以甘露之变惨遭告终。宦官专权成为大唐的大毒瘤。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央政府,皇帝权力已经好小了,而朝臣还是各自培育自己的势力,政权夺利,相互倾诈,朝臣党争又给奄奄一息的大唐沉重的一击,这样皇帝便形同虚设。

其实唐朝中后期人才辈出,可能是安史之乱开了先河,导致中后期的唐朝皇帝开始不信任武将。尽管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军政人才,但由于皇帝的掣肘,也难以有所作为,而早期投降的河北诸镇,又不效忠朝廷,这样,大唐一直没有解决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祸患及藩镇割据问题。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央政府一直处于夹缝中求得生存的状态。由于不信任武将使安史之乱不能取得真正的、完全的、彻底的胜利。

藩镇割据、朝臣党争、宦官专权是中唐晚期三大毒瘤

这同时导致中央政府没有存在感,让人觉得唐朝似乎已经结束了。应该说,唐朝的兴盛从安史之乱开始走下坡路。受安史之乱极大破坏力后,唐朝对于各藩镇势力控制能力逐步削弱,中央皇权被分化,统治力量失控。唐朝经过安史之乱打击后,存在感没以前强了,似乎给人一种结束的假象。大唐后期在藩镇割据、朝臣党争、宦官专权困扰下的社会状态,与前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给人的感觉呢,就是前后好似两个朝代。

唐朝历史在安史之乱后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发展了约150年,直到唐昭宗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唐朝才真正灭亡。之所以会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唐朝就结束了,可能有以下原因: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持续了约8年,给唐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导致唐朝的中央权威下降,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包括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等。这些事件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使其更加风雨飘摇。

唐朝后期的历史相对较为混乱,缺乏明确的历史主线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没有出现像唐朝前期那样的伟大君主和杰出政治家。因此,人们对唐朝后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对其印象也较为模糊。

综上所述,虽然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并没有立即结束,但它的统治已经开始衰落,并逐渐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的具体表现。

安史之乱使北方生产大受摧残,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在唐朝中央,出现了以李辅国为代表的宦官专权势力,在地方,出现了节度使管辖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些都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衰落。从此,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安史之乱后,唐朝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逐渐走向衰落,以下是一些具体表现: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威下降,地方藩镇势力逐渐膨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之间互相攻伐,不听中央号令,严重威胁了唐朝的统治。

宦官专权:

安史之乱后,宦官逐渐掌握了军权,并干预朝政。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朋党之争:

唐朝后期出现了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党之间互相倾轧,争斗不休,严重影响了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

农民起义:

唐朝后期,农民起义频繁发生,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持续了约10年,给唐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外族入侵:

唐朝后期,外族入侵加剧,其中最著名的是吐蕃的入侵。吐蕃的入侵给唐朝的边境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后唐朝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逐渐走向衰落。这些表现表明,唐朝的统治已经开始衰落,并逐渐走向灭亡。

唐朝5次叛乱,经历杀兄弑妻,是什么让大唐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叛乱,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次:

荆襄之地的连续两次叛乱:唐肃宗在位期间,安史之乱被平定,但在平叛的八个月之后,吐蕃来犯,兵临长安,李豫逃到陕州避难。

二帝四王之乱:

是一场比安史之乱范围更广的藩镇叛乱,而其源头依然是安史之乱。

唐朝二帝四王之乱

唐朝“二帝四王之乱”,也称“奉天之难”,是唐德宗时期因藩镇之乱,而逃往奉天的事件。这是一场由削藩而引发的叛乱,亦是唐朝皇权受到挑战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奉天之难的具体情况

唐朝“奉天之难”是怎么回事?为何又称为二帝四王之乱?

奉天之难,又称“二帝四王之乱”,也就是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的合称。其是唐德宗时期因藩镇之乱,而逃往奉天的事件。这是一场由削藩而引发的叛乱,亦是唐朝皇权受到挑战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奉天之难包括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四镇之乱指的是唐德宗登基以后,励精图治,打算削藩,正巧,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他的儿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说白了要接班。朝廷本就有意削弱藩镇势力,自然不愿答应李惟岳的请求,于是便任命了其他人为节度使,这引起了李惟岳的不满,于是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造反。

泾原兵变则发生在建中四年(783年),当时泾州、原州士兵叛变,攻占首都长安。唐德宗在长安被叛军包围近一个月,被迫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自此事件后,朝廷威严扫地,唐德宗开始重用宦官,导致宦官专权的局面。

奉天之难是唐德宗时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30464097735541286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