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丑到辛亥:大清最后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学家罗新认为,要掩埋重大历史事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缄默,一种是喧哗。他说:“比起记忆的历史,更重要的恰恰是遗忘的历史,它们是被精心且系统地排斥出集体记忆之外的。”

中国近代史上,从辛丑到辛亥,即1901-1911这10年历史,就是一段在喧嚣中被轻视,甚至被遗弃的历史。

确实,相比于天朝梦碎的鸦片战争、奋发自强的洋务运动、一战而全民皆醒的甲午海战,以及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从辛丑到辛亥这10年间,除了一场失败的“新政”外,基本没有多少印象。

然而,当我们把这10年放到更长的历史段来看,比如晚清70年的历史,当我们把评判历史的尺度,从结果的成败转向开创性的历史贡献,那么,这10年,或许有另一番景象:

从辛丑到辛亥,是晚清70年历史中,最有诚意,也最有希望成功的10年。

从辛丑到辛亥,是中国现代化转型中,承前启后的10年。

从辛丑到辛亥的10年,是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历史缩影。

为什么说晚清最后10年的改革,是最有诚意的改革呢?由于话题太敏感,仅简单说几个最不敏感的例子:

1901年的1月29日,慈禧在回銮途中,以光绪的名义颁布了一个《变法诏书》,此举标志着晚清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了。

1,经济改革方面:1903年,朝廷专门设立了商部,并颁布了《公司律》等一系列完整的商法体系,这意味着,在法律意义上,中国沿袭千年的官商经济寿终正寝。

2,社会改革方面:1902年,慈禧下诏废除女性缠足等封建礼教,允许女性接受教育;1905年废除科举,大量年轻人前往海外留学,其中不乏鲁迅、陈独秀等后来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风云人物。

清末新政时期创办的北洋新军

于是,那份著名的《钦定宪法大纲》诞生了。

很多人十分诟病这份大纲,其实它能在那个时代出笼已经很不易了。大纲附有一份清单,从议会如何选举,选民如何产生,法律如何转型,到皇室地位如何确定,国会如何召开会议等等,事无巨细,全部公之于众。

中国政法大学著名宪法学者王人博教授在《1840年以来的中国》一书中,从“语境”差异的角度,对《钦定宪法大纲》进行了深刻剖析。

大清皇帝相较于日本天皇的处境要糟糕得多。日本“大和民族”具有单一性,其君主政体一姓相传,千年未变。而大清帝国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必须坚持“以满治汉”的方针,但离线却要求消除民族界限,这意味着从根本上取消满族统治者的合法性……

于是,清末离线必然陷入“越改革越激化矛盾,矛盾越激化则改革越激进”的恶性循环。

皇族内阁成立合影

1911年5月,在各方的催促、围攻,甚至逼迫下,载沣慌慌张张搞出了一个责任内阁,这就是清末离线史上臭名昭著的“皇族内阁”,它被认为是引爆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索。

不过,雷颐老师却在《帝国的覆没》中认为,时隔百年,当我们平心静气地看这张皇族内阁的名单,不难发现,其中虽然大部分是皇族、满人,但却都是做实事的改革派,没有一个保守派和顽固派。

衡量任何一场改革的首要标准,应该是愿不愿意改革,而不应是其出身和血统。

到底谁葬送了清末改革?雷颐老师用充满遗憾的笔调写道,“彻底葬送改革的,恰恰是激进改革派本身,缺乏政治经验的载沣与立宪派的‘革命化’是清末离线失败的最大诱因。”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27518808917541411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