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账面条件更好,为何不能像南宋一样延续国祚

历史上有太多惊人的相似,现代人读历史,每每叹息。宋朝经历靖康之耻,金兀术打穿长江防线,宋朝却还能挺过来,凭借秦岭淮河防线继续防守,甚至一度有北伐成功的机会。而反观明朝在北京城破,崇祯上吊后,领土就逐渐减少,最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令人扼腕叹息。

其实,南明前期对比南宋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兵力

首先,明朝的卫所制度,使得南明的兵力比南宋多很多。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全国遍布驻扎兵丁的卫所,直到今天还有中卫、天津卫、威海卫等名称流传下来。在明朝中叶东南沿海经历倭寇之乱,以及闯王、张献忠可能进攻湖广界,明朝在南方保留了大量的军事力量。明朝灭亡后,南明名义控制的军队数量可达百万人,即使存在虚报数量领空饷的情况,军队人数也不会少于70万人,除去老弱残兵,能战斗的江北四镇和武昌左良玉部军队数量不下50万人。而宋朝是内重外轻,除了禁军就是西军,地方厢军的实力都不堪一击。

统治机构

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位,但仍旧以南京为国都,以北京为行在。保留一整套的中央政府班子在南京,包括中央六部、通政司、大理寺、都察院等机构。当李自成距离北京约三百里时,大臣提出迁都。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右庶子李明睿各言南迁及东宫监抚南京,就是看重南京城的政府班子仍在,可以立即迎立皇帝指挥全国。北宋虽然建立东南西北四座京城,但是中央政府机构却只有在东京才有,东京陷落后,北宋相当于被斩首,在机构上完全不如明朝。

对方的战略目标

清朝入关后,很多王爷贝勒只是想找抢劫一番,返回北方;多尔衮虽然力主占领北京,但多尔衮摸不清南明底细,不敢贸然行事。在吴三桂的接引下,占领了北京和畿辅地区已属意外,他初期的意图很可能是勾结南明,共平“流寇”,实现南北分治。北方大顺政权仍然有不俗的实力,给南明朝廷留下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北宋灭亡时,金人是已经有灭亡辽国经验的,斩草除根,追逐辽天祚帝是不遗余力,对于宋高宗也是“搜山检海捉赵构!”,赵构一点准备的时间都没有,金人灭宋比清朝入关的战略意图要强很多。

可是南明朝廷一直没有利用好条件,反而陷入内斗,错失良机,最终灭亡。

最大的问题就是南明朝廷始终没有建立统治核心,力量分散,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甚至还想侵夺友军地盘。南明名下有可观的军事实力,然而分散到各个政权手中,不能统合起来。江北四镇听命于弘光帝,但是政敌生生编造出了“南京太子案”,让一个叫王之明的年轻人假扮太子,动摇弘光帝(朱由崧)的合法性,引发了武昌左良玉起兵“清君侧、迎太子”的内战,直接导致江北防线的空虚,清军趁着南明内战,一举占领南京,俘虏弘光帝。一代名臣张煌言效忠鲁王,郑成功听命于隆武帝,何腾蛟敛兵自守,谁也不帮,永历帝势单力孤,成了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的傀儡。

永历六年(1652年),入广西,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郑成功却迟迟不发兵配合,而内部的孙可望嫉忌,形势急转直下。

总而言之,南明有天时地利,却唯独缺乏人和。明末党争愈演愈烈,士大夫忙于内斗,争夺拥立之功,而忘记外患,等到大难临头,却不知所措。明朝从甲申之变(1644)就注定灭亡,从崇祯犹豫不决,将自己以及皇子都困在北京城之时,明朝的政治核心便已丧失。

参考:《南明史》顾诚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26390639221195264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