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真相,你知道吗?被冤枉两千多年的秦始皇

自古以来,世人皆以成败论英雄,只关注伟人的丰功伟绩,却忽略了他们其他伟大的地方。

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奠定了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基础,煌煌伟业确实如悬天日月,光照万古。

但这些就是祖龙的全部光芒吗?

不得不说,秦的二世而亡掩盖了秦始皇太多的伟大,让他很多了不起的地方为人们所忽略。

他的很多施政纲领还有治国理念,如‘理性标准化’,‘法律至上’,将政治学和神学分开,这些思想在欧洲直到2000年后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才出现。

不夸张的讲,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大帝,如果嬴政的很多理念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那么历史将会是另一副模样,甚至人类都有可能提前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这一期我们就来聊聊秦始皇为人们所忽略的伟大之一:不以古非今

什么叫“以古非今”?为什么要谈“以古非今”呢?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什么叫以古非今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存在两种对立的思维模式。

一种是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社会是发展的,科技是进步的,今天总比昨天好,明天会更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祖制难违,一切永远是老祖宗的东西最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心越来越坏,社会越来越糟糕,只有遵循祖先的道德和制度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社会上出现的一切负面的东西,都是因为没有听老祖宗的话,没有按老祖宗的规矩去办事才产生的,这就是‘以古非今’。

在先秦时代,这两种思想激烈的碰撞,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儒墨两家和法家之争。

从春秋时代开始,整个社会就逐渐的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如齐桓公想吃婴儿,文姜和国君哥哥不伦恋,国君绿大臣,大臣杀国君,诸如此类的丑事层出不穷。

人性越来越恶,社会也越来越动荡,到了春秋末期,更是直接发生了三家分晋的事情。

眼瞅着人们办事越来越没节操,儒家和墨家就试图改变这种糟糕的现状。

他们树立了“尧舜禹汤”等贤君作为道德楷模,呼吁大家重建底线思维,遵循伦理纲常,坚守道德。

不得不说,这两家的本心是好的,高尚的,但它们采用的方式是追求复古。

尤其是儒家,反复强调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现在的一切都是差的,痛哭流涕的呐喊还原夏商周的‘三代之治’。

法家的思想则是一个反,他们认为社会发展是必然,应该‘法与时移’且‘法与时宜’。根据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社会、人口、经济、环境的不同,不断的改进管理措施,让法律与现实时刻保持适宜。

这种思维模式,跟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中,法国的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的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

法家认为,尧舜禹汤的时代社会多少人?现在又是多少人呢?很多东西不能生搬硬套,管理手段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

人们贪图利益那是天性,既然是天性,就该理性的去正视它,采取相应的法律进行管理和约束,通过激励和惩罚,达到天下大治的效果。

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古代社会如何如何的好,那不是愚蠢就是在搞诈骗活动。

因为孔子和墨子都宣称自己得了尧舜的真传,但他们之间又相互矛盾,到底谁说的是真话?尧舜又不能复活过来给他们做鉴别。

儒家宣称的殷周之礼到了政哥时代已经过去了700年,墨家宣称的虞夏之德到了政哥时代更是已经过去了2000年,这事更无从考证了。

法家极其强调客观真实,没有得到验证的东西就拿来骗人,那是百害无一利的,应该就事论事的根据当下情况解决问题!

儒家的‘以古非今’,和法家的‘法与时宜’相互博弈斗争,伴随着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对后世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那到底哪个更正确?哪个又能被继承下来呢?

‘以古非今’VS‘法与时宜’

‘以古非今’和‘法与时宜’的拳击赛,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了也没有结束,直到‘焚书坑儒’后才打完了第一回合。

而‘焚书坑儒’,也成了后世诟病秦始皇的重大槽点之一。

那么这个槽点到底是不是秦始皇的错呢?我们要先弄清楚他烧的是什么书?坑的是什么‘儒’?

首先秦始皇烧的书,旨在扫除一切“非愚即诬”的书籍。

什么叫愚?什么叫诬呢?

韩非子在《显学》中说的很清楚: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即诬也!

意思是:没有验证就相信别人的话,那是蠢人,自己不能确信还拿来当依据,那就是在骗人!

要说一个人愚蠢,那是无心的,属于自然灾害,但“诬”,睁眼说瞎话,那就是存心的诈骗了。

儒家靠满脑子的冥想,编造出尧舜先王的故事来发泄,抱怨当下,说社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还是老祖宗的原始社会好,奴隶社会好,从来也不说眼下现实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他们每天著书立传,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懒惰狡诈,以耳为目,避重就轻,满嘴的“先王之语”,“圣人之法”,说的虽然头头是道,但一遇见现实问题就逃避。

所以,秦始皇的焚书,就是要烧掉那些毫无历史根据的愚诬之言。

现代的历史研究也证明,孔子对殷商时代大规模的人祭人殉活动并不知情。如果他知道他所崇拜的‘先王’们,动不动就杀几百上千个奴隶求雨,占卜,贿赂神灵,毫无所谓的仁爱之心,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感想?

法家讲究客观事实,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视和稀泥,瞎编乱造为颠覆系统安全的洪水猛兽,那么烧掉那些愚诬之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焚书之举虽然确实有些用力过猛,起到了一定的负作用。在销毁‘非愚即诬’的传销语录的同时,也把‘私学’也给取消了,让天下读书人失去了批判政治的权力。但总体而言,绝不是后世抹黑的那么罪大恶极。

再来说说坑儒,秦始皇坑的儒,并不是真正的儒生,而是搞诈骗活动的方士,还有一些做的太过分的传销头子。

其实秦始皇对儒家的看法,并不像后世描绘的那样残暴无情。

他是法家不假,但作为一个帝王,秦始皇用人独具魅力,强调‘人尽其才’。对于儒家中坚守底线的精神,还有仁爱之心也是积极肯定的。

不然,他不会在泰山封禅的时候还带着70个儒生,更不可能给自己长子扶苏安排的老师是名大儒。

秦始皇的治国理念,实际上是想集百家之长,去其糟粕,汲取合理有用的成分,打造出一个完美永恒的帝国。

焚书坑儒之举,让‘以古非今’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法家赢了第一回合。

但随着秦始皇的突然离世,秦帝国在胡亥的败坏下迅速灭亡,到了汉朝,儒家思想又卷土重来。

特别是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搞天人感应,“不师今而学古”,直接影响了此后的2000多年。

儒家思想作为主导,关系到的并不只是谁得势的问题,而是直接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

从两汉到明清,饱学鸿儒们皆以没有客观验证的圣人之法,尧舜之言作为行为标准。

一提到美好的‘三代之治’,宛如极乐世界,恨不得立刻戴着尧舜的草帽,披着禹汤的蓑衣,拿着文王的破碗,杵着周公的拐棍儿……然后痛苦流涕,感慨万千,说人心不古,世道不明,再也回不到那个美好的时代了。

而全天下的知识分子们,每天刻苦钻研的也是尧舜怎么唠嗑的?禹汤怎么穿衣服的?周文王怎么教育小媳妇的?而这些东西还都是以讹传讹,想象出来的,连最起码的考古价值也不具备。

最终这些‘圣人行为学’的科研成果也没能挡住洋人的坚船利炮,更没能换来法西斯的仁慈。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积极思想,但总体上‘以古非今’的思维并没有改变,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思想氛围的影响下,严重禁锢了社会科学的发展,甚至还可能开历史的倒车,等同于逆练武功。

比如明朝的建文帝在大儒方孝孺的劝诫下,刻苦研究三代之治,准备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搞的民怨沸腾,老百姓对他大有意见。

而井田制在远古时期到底是否真的存在过?有没有可操作性?在当今学术界仍然是个争议很大的话题。

大家看到了么?时间轴都已经到了明清时期了,‘以古非今’还在毒害着包括帝王在内的人,朱允炆也在没有得到任何验证的愚诬之言的忽悠下丢了江山。

从这个反面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出秦始皇的治国理念有多么的伟大,是否应该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

虽然说,历史已经是既定事实,无法假如,但历史学科的最大魅力,恰恰就是假如!

光记是没有意义的,记吃不记打,永远不会吸取教训。

我们试想一下,不谈秦帝国是否灭亡,如果嬴政‘不以古害今’‘与时俱进’的治国理念能够继承下来,那么历史将会是截然不同的另一个走向。

最起码国运修炼的方向是对的,甚至可能直接影响人类的发展史。

我们只看到了嬴政的伟大功绩,实际上他没来得及转化为成果的伟大,可能更令我们无法想象!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24139723390337562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