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孙权,为何会变得如此昏聩?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大魏吴王孙权在武昌称帝,成为三国中最晚称帝的一位,这一年,孙权四十岁,虽然年近四旬才登基,但对于孙权来说一切都是这么美好。

心心念叨的荆州回来了,交州之乱也平定了,闹腾的山越也没什么大动静了,江东的豪族也认同孙家的统治了,更重要的事,自己又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孙登,在孙权眼里,孙登可比曹魏和蜀汉的二代们要优秀得多,江山交给他自己也能放心。

吴大帝孙权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出生于赤壁大战第二年,由于孙登的生母身份低微,孙权就让正室徐夫人收养了孙登,对于这位长子,孙权是寄予厚望的。

为了教导孙登,孙权安排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张昭之子张休、顾雍之孙顾谭、陈武之子陈表为他的老师,这四人就是日后的“太子四友”,被立为太子后又先后安排程秉、张温为太子太傅。

孙权自己在武昌登基,东巡建业期间就安排孙登留镇武昌,命陆逊在武昌辅佐,掌管东吴的军国大事,又挑选周瑜的女儿为太子妃,可以说孙权几乎把朝中重臣都安排给了孙登。

而孙登本人也争气,善谏父亲、礼敬嫡母、爱护兄弟,且礼贤下士、治理有方,在士人之中有口皆碑,更难得的事孙登贵为太子,却丝毫没有因此而骄纵放荡,反而处处小心翼翼,显示出自己极高的政治谋略。

孙登是孙权一生最为重视的继承人

嘉禾元年(232年),孙权次子孙虑去世,孙权异常的悲伤,以至于都吃不下饭,孙登得知后昼夜兼程回到建业,劝慰父亲要保重身体。

孙权虽然很高兴,但见到孙登后不久就让他回去继续镇守武昌,但孙登却坚持要留在孙权身边尽孝,孙权大为感动,于是让他留在身边。

乍一看,就是儿子孝顺父亲而已,没什么大不了,但放在皇帝和太子这个位置上,这个举动可不简单。

皇帝和太子长期分离是有隐患的,一旦皇帝身体抱恙,身边有奸佞之人进谗,后果不堪设想,当年扶苏和刘据就是因此遭遇横祸,此时孙登不过二十多岁,能有如此见识属实难得。

除了孙登本人的聪慧之外,也和身边师傅们的悉心教导有关。

此后,孙登又通过一件事显示出自己的政治智慧,这就是孙权宠爱的王夫人。

孙权宠爱王夫人,爱屋及乌,自然也宠爱王夫人的儿子孙和,面对父亲宠爱的弟弟,孙登是怎么做的呢?

他主动和孙和亲近,甚至以兄长之礼对待孙和,一度表示将太子位置留给孙和。

至于孙登是否真心让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孙权看到孙登阔达的胸怀,更加放心让他继位。

魏蜀吴三足鼎立

可惜造化弄人,赤乌四年(241年)五月,年仅三十三岁的孙登病逝,孙权深受打击,从孙登立为王太子到病逝,孙权已经为他倾注半生心血,至今已有二十年,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孙权如何不悲痛,而孙登也是自己举全国之力培养的接班人,如今没了,自己该怎么办?

自孙登去世后,太子之位一直虚悬,在群臣的劝谏下,第二年正月,孙权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

孙和不仅是孙权第三子,而且其生母王夫人一直受到孙权的宠爱,不管是资历还是宠幸,孙和当太子无可争议,但却引起孙权大女儿孙鲁班的不满。

孙鲁班和自己的妹妹孙鲁育都是步夫人所生,而步夫人又是孙权当初最宠爱的妃子,在后宫的地位基本等同于皇后(此前孙权一直未立皇后)。

现在王夫人受宠,加上又生了一个儿子,严重影响到了步夫人的地位,自然也影响了孙鲁班等人的权势。

本来一个公主是无法影响到朝廷决策的,但孙权对于孙鲁班这个女儿极尽宠爱,先把她嫁给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死后又嫁给卫将军全琮,平常又自由出入宫廷,在孙鲁班的刻意挑拨下,孙权开始对王夫人产生了厌恶。

而立孙和为太子不久后,孙权又立另一位儿子孙霸为鲁王,这个安排极其危险,毕竟太子和鲁王同样受宠,且二人在地位上没有明显的区分。

对于这些安排,很多大臣都表示反对,毕竟太子和鲁王地位如此接近,势必会引发祸端,但孙权却执意不听。

而在孙鲁班的长期诋毁下,不仅孙权与孙和的关系逐渐冷淡,就连王夫人也因为长期的谗言而忧郁致死,这件事无疑滋长了孙霸谋求太子之位的野心。

孙权不仅没有吸取袁绍、刘表、曹操家二子相争的教训,反而不加以制止,只能说孙权晚年真的昏聩。

如此一来朝臣纷纷站队,形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以至于到了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地步。

本来老臣们不想掺和这些事,但因为孙鲁班的煽风点火,丞相步骘、上大将军吕岱、右大司马全琮等人纷纷下场支持孙霸,太子孙和见势不妙,也纷纷加紧了自己的脚步,最终将陆逊卷入其中。

陆逊

孙和怎么做的呢?武力夺权自然是不敢,但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派人在孙权床下偷听,恰好孙权和杨竺密谈,孙权向杨竺透露出废立太子的意图。

这个消息被孙和得知后立马告诉了好友陆胤,陆胤是陆逊的侄子,孙和想要通过陆胤,让他劝陆逊上书拥护自己,而陆逊得知陆胤的话后,接连几次上书表示坚决拥护太子。

陆逊的举动引起孙权的警觉,毕竟陆逊远在武昌,如何得知自己想要废立太子的心思,肯定有人泄露自己的消息,于是下令调查,最终将目标锁定这个期间从建业去武昌的陆胤。

随后孙权又询问陆逊如何得知自己废立太子的消息,实在的陆逊直接说是陆胤说的,这下子证据确凿,孙权直接把陆胤抓来拷问,陆胤也算硬气,为了保全太子孙和,直接选择嫁祸给杨竺,说是杨竺主动告诉他的。

就这样杨竺也被抓去大牢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孙权看到杨竺招供一怒之下命令处死了杨竺,而杨竺在狱中严刑拷打后又胡乱攀扯,诬陷陆逊,在气头上的孙权又迁怒于陆逊,多次写信斥责,陆逊最终忧愤而死。

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陆逊死后,孙权懊悔不已,加上他也意识到二宫之争对于朝廷的危害决定另立太子,选来选去,就选择了年幼的孙亮。

一看孙权起了废立心思,孙鲁班再一次见风使舵,将自己孙女嫁给孙亮,然后多次在孙权面前称赞孙亮,撺掇孙权废立太子,坚定了孙权废立之心。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幽禁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群臣得知后纷纷表示反对,孙权的措施很简单,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包括朱据、屈晃、陈正、陈象、张纯、全寄、吴安、孙奇一个都没逃掉,当年十一月,孙亮被立为太子。

这一年,孙权已经六十九岁,距离去世不到两年。

自孙登死后,孙权在太子位置上诸多犹豫,放任两个年长皇子相争又废掉他们,最终立了一个年仅八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直接开启了东吴日后主少国疑、权臣当道、自相残杀的走势。

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孙亮登基为帝,孙权临死前安排诸葛恪、滕胤、孙弘、吕据、孙峻等大臣共同辅佐,但孙权选择的这几位辅臣真的一言难尽,因为他们互相有仇,让他们心平气和的辅佐幼主无异于天方夜谭。

辅政大臣以诸葛恪为首,滕胤是他的儿女亲家,而吕据又是滕胤的连襟,可以说诸葛恪、滕胤、吕据三人是同气连枝的,至于孙弘和孙峻,一个是曾经的鲁王党,一个是东吴的宗室大臣。

首先发难的就是孙弘,孙弘本来就和诸葛恪有仇,孙权死后故意隐瞒不报,想要以矫诏令除掉诸葛恪,结果被孙峻告密,诸葛恪先发制人除掉了孙弘。

而诸葛恪在东关之战中大胜司马师三路大军,威望达到了鼎盛,开启了诸葛恪专权时代,引起孙峻的不满,孙峻设计诛杀了诸葛恪,又开启了孙峻专权的时代。

孙峻是宗室,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先后杀了废太子孙和、孙权的女儿孙鲁育以及孙登的儿子孙英。

孙峻死后,其弟弟孙綝继续专权,吕据、滕胤意图废掉孙綝却被反杀,吕据、滕胤被杀并被夷灭三族,而孙休继位后又杀了专权的孙綝,此时距离孙权去世不到七年。

短短七年,孙权定的太子孙亮被废,五位辅政大臣互相残杀,至于东吴的朝政更是一团乱麻,本来孙权去世前局势对于东吴非常不错,曹魏帝国司马氏开始操控朝政,内部不稳,蜀汉自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暗弱,只能苟延残喘,但就是这么个局面,硬生生地被孙权一个人给搅合了。

有人说孙权放任两宫之争就是想要剪除朝堂上的江东豪强势力,这一点不敢苟同,虽然两宫之争里江东豪强的确被催折了不少,但并没有改变江东豪族继续控制东吴朝政的基本格局。

比如陆家,虽然陆逊被逼死,但其部曲依旧被孙权交给陆逊的儿子陆抗,且继续驻守武昌,整个陆家并未收到影响,只能说两宫之争是孙权晚年昏庸,因猜忌心太重加上听信谗言导致。

曹操当年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但估计曹操看到晚年昏聩至此的孙权估计会后悔说出这句话。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09387140873011764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