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袁绍站起来说:““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在《三国演义》里面,这段剧情当中的袁绍,真的是非常潇洒。不过就算正史对这事也有记载,很多人依然表示怀疑。大家认为:当时董卓已经权倾朝野,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军队!袁绍作为一个年轻人,怎么就敢当面和董卓这么硬顶?
你知道袁家是怎么起家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董卓显然是不太知道的!如果他知道,估计也不敢拿剑指着袁绍了。
袁家的故事,其实是开始于一个叫袁安的人。
袁安生活在东汉初年,据史书记载,袁安是一个典型的‘凤凰男’。在他之前,袁家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厉害的大家族,汝南袁氏其实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据史书记载,汝南袁氏的祖上,曾经是春秋时期陈国的大臣。但是后来,连陈国这个国家都被灭了,所以袁家的祖上,自然也就衰落了。从战国时期,一直到西汉,袁家其实都是那种底层小家族。家里能出一个县令级别的官员,那都已经是光宗耀祖了。
再后来,袁家虽然没被牵连进去,但是仕途肯定是没希望了。所以最后,袁良一直到死,到了东汉,也就只是一个县令而已。
这样的袁家,实在称不上是什么世家大族,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普通家族’而已。
大概是因为袁良一生太过坎坷,所以后来,袁良就开始全力培养自己的孙子,也就是这个袁安。而这个袁安,就是后来袁绍的曾祖父。
因为从小就被祖父好好培养,所以袁安刚成年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学问了。而接下来,袁安也靠着自己的学问,正常入仕做官。但同时,因为袁家没有啥背景,袁安入仕之后,也不可能做太大的官,最初就只是一个县里的‘功曹’而已。
可是再之后,从一个县里的功曹开始,袁安将会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完成华丽逆转,告诉大家什么叫真正的‘凤凰男’。
在担任功曹期间,袁安一直恪尽职守,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汉朝那会儿,虽然没有选调生这个说法。但是普通的小吏,如果业绩做得好,以后提拔的时候,也是可以加分的。
所以,在功曹这个位置上做了几年之后,袁安终于等来了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个机会。那一年,汉朝举行国考,然后袁安通过‘举孝廉’考试,正式拿下了一个官员编制。
其实原本以袁安的家世背景,他是很难通过举孝廉考试的。因为当时虽然有察举制,但是名额基本上都已经被那些世家大族把持了。而像袁安这种出身一般的普通人,其实是很难有资格通过考核的。就算去参加,往往也是陪跑性质。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其实就叫逆天改命。
而接下来,如果换做其他人,没有一个强大的家族做背书,在当时基本上也就止步于县令这个级别了。通过察举制考核之后,基本上可以成为县令这个级别的官员,但是再往上,就不是普通人能够得着了。
对于这个问题,袁安当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慢慢等待机会。此后的很多年里,他先后历任阴平县令和任城县令。在职期间,袁安一直兢兢业业,把自己的辖区管理的很好,在上级面前,刷够了印象分。
这个考核,叫做‘刘英谋反案’。
简单来说,当时是汉明帝在位,然后汉明帝的一个弟弟刘英,伪造了谶语给自己造势,说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再之后,这事被人揭发了,摆到了汉明帝面前。
当时对于这个案子,几乎所有世家大族的官员,都避之不及。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卷进这个案子里面,一定是吃力不讨好!弄不好还容易把自己给卷进去!
这事说起来有点复杂,因为涉及到汉明帝时代的皇族关系。简单来说,当时东汉高层的几大家族,基本上都和老刘家有亲戚关系,大家彼此之间,相互嫁娶。而这个高层家族,又和中下层家族相互联姻,最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戚关系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个人,奉命去查刘英的案子,最后的结果基本只有两个。要么是轻飘飘的放过,没有大肆株连。但这个结果,汉明帝本人一定不满意,日后这个负责的官员,仕途就彻底断了。
而如果严查的话,那就势必会波及到很多其他大家族的人。这样一来,这个查案的官员,就会把整个东汉高层世家阶层,都给得罪了。毕竟,大家彼此之间,都有点亲戚关系。说不定刘英随便处理的一个人,就是某个王爷侧妃的三姑,或者公主丈夫的二姨家的四大爷。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上头想起袁安了。
据史书记载,当时汉朝的三府,也就是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高层的下属职能部门,一致推荐袁安,来负责这个案子!估计当时他们也是挺为难,想要从偌大的东汉,选出一个既没有家世背景,但同时本人还挺有能力,名声还挺不错的官员出来,也不太容易。
然而让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接到这个任命之后,袁安并没有等死,反倒是仔细审核案情。而袁安上任之后,更是一个个仔细审查。有罪的一个不放过,没罪的也尽量不牵连。
就这样,最后在袁安的处理下,原本当地已经大肆抓捕的很多相关人员,反倒是被无罪释放了。虽然最后,这事还是波及到了很多人,直接掉了脑袋。但同时,因为袁安的坚持,有四百多户人家,因此被释放了。
就这样,通过这个刘英谋反案,袁安在皇帝面前,刷出了印象分。同时,他的官职,也从县令升到了太守这个级别。
最关键的是,因为他得罪了不少世家大族的官员,所以从这时候开始,袁安直接走上了一条‘纯臣’的路线。也就单纯只效力于皇帝,而不在乎其他官员世家,完全不去搞关系。
不过,此时的袁安,还没有达到能够帮皇帝制衡整个世家阶层的级别,最多只能算是备选。于是,在处理完刘英的案子之后,袁安直接被升任为河南尹。
在东汉时期,河南指的是一个郡。但同时,东汉的首都洛阳,就在河南郡这边。所以,袁安此时也直接管着东汉首都的一部分区域。
此后的十年里,袁安就一直管着首都这一摊工作。不得不说,袁安本人的工作能力,是真的特别强。在他的治理下,那些世家大族,也不得不收敛了许多。最关键的是,袁安本身就不是出身这些世家,所以也不用太给他们面子,只要依法办事就可以了。
而在这十年里,汉明帝因病去世,然后汉章帝即位。汉章帝即位之后,对于袁安的印象依然不错。同时,这十年里,袁安的政绩也是有目共睹。在他的治理下,京城周围治安一片大好。而袁安本人,也从不搞关系,从不接受贿赂。
这一年,班超正在西域打的如火如荼,已经搞定了西域南道,即将和贵霜帝国对决。而在汉朝京城这边,汉章帝早在四年之前,就通过一场白虎观会议,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彻底把持住了皇权。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袁家的这位开家老祖,正式跻身了东汉的核心舞台。
这里我们打个岔,先说一个隐藏历史背景。
东汉自从开国开始,世家大族尾大不掉的毛病,就一直存在。当年刘秀在世的时候,就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但同时,因为刘秀太猛,那些世家大族,也不敢太嚣张。
所以,在东汉的第二位和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这两位皇帝最头疼的,就是世家大族。为此,这两代皇帝,曾经想过很多手段。其中一个,就是通过察举制,选拔那些地方弱小家族的人,入朝为官。通过这些小家族的人,来制衡这些大世家。
但问题是,当时东汉玩的是察举制,而察举制本事又依赖于推荐。这样一来,推荐人的权力,都掌握在了那些顶级世家大族的手里。普通地方小家族,根本没什么机会,就比如之前的袁家这样。
最关键的是,这帮小士族阶层,人多!那些高层的世家大族,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他们人口没那么多,不可能把持住所有机会。所以相对来说,还是会有一些底层士族,比如说袁安这样的人,被逐渐提拔起来。
而再之后,随着这些出身底层的士族,被提拔起来。他们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就不得不抱团,去和那些真正的世家大族,甚至是和几大外戚家族对抗!
在东汉后来一百多年的历史上,高层基本上是就是外戚、宦官和士族,是三股力量相互抗衡。而外戚这边,则是又分成了几个顶级大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汉六大家族:阴家、邓家、马家、窦家、梁家以及耿家。
也就是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袁安首先被提拔了起来。而他的出身,就注定是只能站在士族集团这一头。而且,随着他的官职越来越高,尤其是他升任到太仆这个级别之后,他就开始逐渐成为士族在朝堂上的代言人了。
而接下来,围绕着很多朝堂大事,袁安代表的士族阶层,也和那些高层世家之间,存在很大分歧。
就比如说,打北匈奴这件事。几个高层的顶级世家,比如说耿家、窦家,都是比较倾向于尽快出兵,直接灭了这帮人。但是以袁安为代表的士族阶层,却主张以‘王道’感化匈奴,能别打仗,尽量先别打仗。
对于那些顶级世家来说,他们的地位已经够高了。想要再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权力,就只能通过战争。而对于这些士族阶层来说,就算东汉彻底灭了匈奴,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反倒是会从很大程度上,消耗他们这个阶层的力量。
因为如果要打仗的话,征兵、征调粮草,以及各种损耗,基本上都是这些小家族在承担。反倒是那些大家族,可以用各种方法规避。就比如说窦家和袁家,同样都是出一万钱。在窦家眼里,一万钱就是随手打赏下人的赏钱。可是对于袁安家族来说,那可能是他很多年的俸禄了。
但同时,这样的袁安,却偏偏让皇帝很满意,更愿意重用他!
所以,公元86年,袁安升任司空。公元87年,袁安升任司徒!
到了这个时候,袁安其实已经称得上是位极人臣了。在东汉时期,虽然还有太傅、大司马这些官职,比司徒更高。但这些官职,已经不是常设的了,而且皇帝也不可能允许士族阶层来担任。比司徒更高的官职,基本上一般都是用来辅政的。
而在升任司徒之后不久,袁安终于又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第三场大考。
而随着窦太后掌权,窦家彻底起飞了。作为一个老派顶级世家,窦家的利益诉求,肯定是马上去打匈奴。而且后来,窦太后的哥哥窦宪,还杀了老刘家的一个关键人物刘畅。再之后,窦宪自请带兵,去征讨匈奴。
接下来,随着窦宪出兵,东汉的历史主线,就分成了两条线。
但在另一条线上,就不是这样了。
另一条线,就是窦宪离开之后,京城这边的权力斗争线。实际上,在窦宪离开之前,袁安就曾经联合整个士族阶层,强烈抵制窦宪出兵。但最后,在窦太后的支持下,窦宪还是带兵出去了。而窦宪出兵之后,袁安和其他士族阶层的官员,依然在不断弹劾窦宪,给窦宪拖后腿。
如果从战争角度来说,袁安这种人,显然就是不识大体,拖国家后腿的腐儒。这种人,放到战争线的剧情里面,是要遗臭万年的。
因为窦宪这次出征,虽然灭掉了匈奴,但确实给汉朝北方边境的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窦宪这一路行军,纵容下属劫掠百姓,一度搞得北方边境民不聊生。最关键的是,这一战打完之后,窦宪彻底做大了。后来的窦家,已经到了可以篡位的水平了。
所以,袁安当时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对是错,真的很难说。
相比之下,后来的袁绍,其实弱爆了。袁绍后来联合了外戚,还能被董卓找机会趁虚而入。这要是换做袁安,估计后来董卓连入京的机会都没有。
就这样,双方僵持了几年之后,窦宪顺利打赢了北匈奴,窦家彻底做大。在这之后,袁安的身体情况,则是越来越差。而在临终之前,袁安依然在坚定自己的站位,一直坚持带领整个士族阶层的官员,维护皇帝的皇权,坚决不向窦家这个外戚家族低头。
因为如果没有袁安坚持,当时窦宪带着消灭匈奴的威势,回京之后,说不定就能直接篡位了。也正是因为袁安的坚持,汉和帝可以顺利长大,并且逐渐聚集足以反杀窦家的力量。
就这样,公元92年四月,袁安病逝。而袁安的死,则是让整个士族阶层,都感到非常惋惜。与此同时,刚刚成年的汉和帝,则是开始暗中拉拢这些士族官员,同时又开始扶持宦官,掌握军队。
这就是袁安的故事。
因为袁安的坚持,导致后来在士族阶层的心里,袁家就成了一面旗帜!此后袁家的每一代人,都一定会有人跻身东汉最高层,名列三公。所以到了后来袁绍那一代人,就出现了所谓‘四世三公’的盛况。
但究其根本,袁家的家族荣耀,其实都是从袁安这里奠定的。
相比之下,后来的袁绍,其实真的是弱爆了。要是换做袁安在袁绍的位置,估计董卓连入京的资格都没有,更不会有后来东汉末年的群雄混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