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错,错,错!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这是陆游的一首《钗头凤》,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里面的三个“错”用在咸丰帝身上也是非常贴切。

为什么呢?因为咸丰帝在位的11年,明显的特点就是错,错,错!

一、错坐皇帝宝座

1850年2月,道光帝召集了宗人府、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以及随从太监到太和殿,一起来见证储君的人选。

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拿下一个锦盒,锦盒里面有道圣喻,是道光帝亲笔写下的,所立之人就是皇四子奕詝(zhù),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

咸丰(爱新觉罗·奕詝)

道光帝有九个儿子,为什么最后把继承人定为奕詝呢?

简单介绍一下,当时道光帝的长子去世了,二子、三子也相继殒命,四子就是奕詝,当时16岁,五子过继给别人了,六子叫奕訢,当时15岁,七子、八子、九子分别是7岁、3岁和2岁。

那么就意味着,竞争大位的就只有四子和六子。

奕詝和奕訢这两个小兄弟年龄相近,关系又密切,以后都会成为坐上皇帝宝座的人选。于是乎,道光帝就给他俩分别派了老师,指导学习。

奕詝的老师叫杜受田,奕訢的老师叫卓秉恬,这两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没点本事也不可能给皇子当老师。

杜受田是1823年进士,会试第一名,被道光帝看中,成为尚书房总师傅。

卓秉恬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也在尚书房任职。

杜受田(左)、卓秉恬(右)

那么,这两位师傅教的这俩学生谁学习更好呢?

奕詝和奕訢二人各有各的优点,奕詝主要是仁慈、孝顺,奕訢主要是头脑聪明和武功高强。

道光帝在这二人中立储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道光帝召见了奕詝和奕訢两人,来回答他的问题,以此决定到底把这皇位给谁。

那么这两皇子当时知道马上这个跟父亲要对话了,而且这次对话可能特别重要,所以他们都请教了自己的师傅。

哪个师傅都希望自己教的皇子能登上王位,所以当时奕訢在问到他的师傅该应对的时候,他的师傅卓秉恬说:“如果皇上问到您这个时政时候啊,您应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意思就是让奕訢怎么想的,就应当怎样去说。

而奕詝的师傅杜寿田那可不一样,他这样对奕詝说:“在知识方面你肯定敌不过奕訢,所以只有一个主意,就是当皇上说自己已经老了,不久将离开这个皇位了,你一定说父皇尚在,儿臣不敢苟想啊。你就说这话啊,最好跪下来痛哭流涕啊。”

就用这种方式,俩兄弟还都照着自己的师傅说的做了。

奕詝(左)、奕訢(右)

果不其然,道光帝就对这奕詝的话听了以后特别的高兴,于是乎就定下了,皇太子为奕詝。

这个故事是野史记录的,但是正史比如说《清史稿》当时也有一些类似的记载,过程与传闻很类似,这里就不赘述了。

那么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道光帝立奕詝为皇太子,最重要原因,就是奕詝能够突出仁和孝。

确实奕詝是个挺孝敬的人,他的生母过世得很早,由他的养母敬贵妃抚养长大,他对自己的这个养母十分孝敬,那对自己的父亲呢,就更是一番谈话表明了内心想法,得到了道光帝的青睐。

那么道光皇帝选皇太子呢,他是有他的标准的,道光帝在位的这段时间是经历了鸦片战争,他感觉对不起列祖列宗,这就是不孝,而奕詝刚好突出了孝,让他心里得到了安慰。

但是道光帝忽略了奕詝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比如说,咸丰皇帝后来遇到大事儿的时候,他缺乏远略和胆识,他不是很勇敢,而是退缩和逃避,也证明他的那些德里面确实是有欠缺的啊。

所以,奕詝错坐上了王位,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悲剧,而且给民族和国家也带来了悲剧。

二、面对内忧而逃避

咸丰皇帝上位以后,遇到了内忧外患两个问题,这内忧的问题便是太平天国。

1850年正月(农历),奕詝昭告天下登基继位,同年十二月初十(公历1851年一月十一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起了太平天国起义。这一天刚好是洪秀全的生日。

那为什么会发生太平天国起义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封建的统治和沉重的剥削。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支付了很多战争赔款,国库空虚,要把钱给挣回来,贪官污吏就压榨老百姓,导致了阶级矛盾。老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纷纷起了义。

咸丰帝面对如此的局面起初是坚决镇压的,开始筹建军队,与军机大臣们按旧例,派出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统率全军,镶黄旗蒙古都统清德、镶白旗满洲副都统达洪阿等组成了强大的军事整容。

而当时的八旗军队早已不是所向披靡的金戈铁马,此时的皇亲和八旗们已经暮气日沉,腐朽不堪,经过两年的交战,寸功未立,换来的确实太平天国定都了南京。

咸丰帝焦头烂额,清政府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他把打败仗的赛尚阿等人一一处罚,决定重新组建军队,可是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军饷支出已经近三千万两,咸丰帝东挪西凑好不容易熬过了这艰苦的两年。至于接下来的军饷如何筹集,咸丰帝已经没有任何头绪了。

国库空了,前线数十万将士吃了上顿没下顿,根本没有心思打仗。

渐渐的,咸丰帝也是无可奈何,气急败坏,索性破罐子破摔,不打了。而且还染上了吸食鸦片得恶习。

但作为一国之君也不能将此事置之不理,他想起了当年一块竞争皇位的奕訢。

你不是有能力吗?就把此事交给你吧。随即,咸丰帝就当起了甩手皇帝,对内忧选择了逃避。

三、面对外患而“爱面子”

咸丰在位十一年里,上位时国库空虚,经历了农民起义,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又赶上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根据《南京条约》开了五个通商口岸,除了广州以外,其他口岸全都按期向外国人开放通商了,外国人可以居住,可以驻设领事。

上海在1843年11月开放,宁波是同年的十二月开放,福建和厦门是1844年6月开放。

但是,广州的居民就是顽强得拒绝让英国人入城,只同意他们居住在曾经的商馆区。

这个商管区就是林则徐当时软禁了英国非法商人的地方。广州居民表示英国人就住那儿就行了,其余地方你不许住。

为什么呢?当时居民就说了,虽然条约已经说明了开放广州,但是你也没明确写着洋人可以居住,条约的确是没有明文规定这一点。

但是其他四个开放口岸的居民,他没有反对英国人进入他们的城墙以内。事实上,在上海的这些洋人获准进城以后,发现卫生条件和住宅条件特别不理想,自己就主动的就撤到城外来居住了。

但是广州不一样,广州英国人越是觉得抵制啊,就越想坚持坚持入城啊。而当地的这个居民呢,不想退让,并把觉得是英国入城看作是对他们城市的一种侮辱。于是广州入城问题变成了一个颇具啊争执的焦点。

19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人一向扩大侵略的贪婪欲望再一次浮出了水面。

英国人为了在中国获得更多的特权,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的无理要求。

咸丰帝感觉自己的面子受到了侮辱,气急败坏,拒绝了这一要求,并表示,打就打,天朝上国威严不容动摇。

可结果,1857年广州沦陷,1858年天津沦陷,签到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签定了《北京条约》。

此时的咸丰帝泄气了,他根本想不到会发展到如此的地步,天朝上国竟会一败涂地。

但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圆明园烧毁了,他没有惋惜,而是对祖宗的画像牵肠挂肚。要签条约了他没有在意,而是选择在哪里签订条约才能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严才至关重要。

昏聩的清政府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这仅仅是开始,在未来几十年中,一系列更大规模的针对中国的猖狂抢劫将接踵而至。

写在最后:

1861年8月,咸丰帝心灰意冷,带着无尽的遗憾去见列祖列宗了。他在位的十一年,从继位开始,一错再错,没有镇压住太平天国,没有改写清朝的命运。

咸丰帝驾崩后,国家面临的局面更难,年幼的同治帝继位后,形成了两宫垂帘与亲王秉政的局面。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孤儿寡母外加一个恭亲王奕訢,在此后的三年中力挽狂澜,将大清王朝从灭亡的边缘硬生生给拽了回来。

而后,朝廷任用曾国藩,湘军三年攻克南京,结束了持续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另外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还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的局面。

正如众多专家推测那样,如果当时道光帝把皇位传给奕訢,大清或许不会那么早灭亡。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08309227246780969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