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个被低估的朝代,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朝代一出现就在鼎盛时期覆灭,仅仅存在了38年,便成为典型的短命朝代。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大一统的隋朝。
隋朝,为什么它的存在时间那么短,却仍被认为是改朝换代的关键朝代?它又做出了哪些卓越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隋朝出现的必然性是什么?它的存在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东汉末年,王莽篡汉,中国步入400余年的分裂混乱。州牧藩镇称王称帝,割据一方,战乱不已。这场动荡不仅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衰退、文化隔绝,也让这个曾一统天下的辽阔帝国,沦落为四分五裂的局面。
在这个动荡分裂的年代里,真正称得上一统天下的,也就只有西晋武帝司马炎。但很快,他就在八王之乱中显露弱点,大势已去。这场历时十余年的内乱,直接导致西晋亡国。中国又一次步入长期分裂的窘境。
如果我们搜索中国历史,也很难找到这漫长四百年间出现的那个超越时代的明君。真正称得上“ 明君”的,恐怕也就刘裕废晋死守江山、萧道成端拨朝局这些稍微杰出些的政客而已。这漫长的四百年里,可谓群雄并起,四面楚歌
南北朝这场漫长的混战终于在一个叫杨坚的人手中落下帷幕。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三省六部的建立、科举制的完善、大运河的构思、大兴城的规划……作为这个朝代的开国之君,杨坚一心想在自己手里,再次完成统一大业。不出二十多年,这个北周宰相和大将军就完成了他的心愿。这一切看上去就像是杨坚一生的历史使命。
然而,我们在赞叹杨坚功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这其中的必然性。
与此同时,他本人的野心与手腕,也是这一切发生的关键推力。
杨坚生于西魏永安二年(529年),自小家境清寒。少时勤奋好学,博观群书。他天资聪慧,又有远大抱负。这为他后来步步高升,奠定了基础。
578年,宇文赟临终时,因杨坚有政治手腕与军事才能,遂传位于此。自此,权倾朝野的杨坚终于登上了权力的最高位。三年后,他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之治的辉煌由此拉开序幕。
如果说建立隋朝是杨坚一生的第一个高峰,那么“开皇之治”则是他的最高点。
在杨坚看来,他一心一意想在自己手里,再次完成统一大业,这是他的历史使命。为此不惜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但我们在赞叹杨坚政绩的同时,也应明白这其中的必然性——这是历史大势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朝代的开创者,我们不应忽视这其中的必然性和历史趋势。这就像江河决堤,洪流趋于一个稳定归宿。杨坚不过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他是时间的产物。
如果说隋文帝杨坚是这个朝代立国的奠基人,那么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则是这个朝代覆灭的推动者。
605年,杨广继位为帝,年仅21岁。
疆土未平,他便巡游云梦、会稽。这让当时的人们为之侧目。“帝游猎,罔时时,或百日乃反。”这种长时间的巡游考察,的确不像一个刚登基的皇帝。
杨广登基之初,天下尚未太平。四方未服,疆场未靖。而作为新帝,本应深居简出,励精图治。奠定基业,休养生息,以恢复国力。可杨广却长时间巡游在外,大张旗鼓耗费人力财力。这无疑让当时的人们对他的作为颇有微词。
大运河的开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杨广执意进取,急于求成。他不顾百姓疾苦,数次征发民工数百万。这不但加重了百姓负担,也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与民变。最终大业因此而败。
杨广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梦想者。他急于建功立业,志在千古。可他的雄心勃勃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指出的那样:“隋炀帝企图使中国成为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帝国……他的雄心勃勃切合当时的形势,但是他要求进行的改革步骤过快,因此激起了全国各地的起义军。”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存在了38年便覆灭,成为一个短命朝代。
那么它的意义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说它是一个被低估的关键朝代?
首先,隋朝的出现标志着南北朝以来长达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最终落下帷幕。它恢复了一个巨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内战状态,统一了标准,消除了差异,使中国重新成为一个政治实体和法律共同体。
其次,隋朝奠定了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的基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的推行,增强了皇权,削弱了世族势力,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最后,隋朝的科举制为后世启迪了人才选拔的新方式。唐朝的繁荣昌盛有赖于科举制度提供的人才支撑。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迪。
综上所述,隋朝虽然短命,但它结束分裂,确立集权和完善科举,奠定了后世盛世的基石。它是继秦汉后又一个统一王朝的创立者。作为改朝换代的关键一环,隋朝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历史就是这样惊心动魄。
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无数看似偶然的事件,都是一种必然。它们互为表里,彼此生发,最终汇成我们称之为“历史”的长河。
隋朝的出现就是这样的必然。它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完成了大一统帝国的再次崛起。其存在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意义。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衣食住行,无不与历史渊源相关。这其中蕴含的启示,也值得我们静心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