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将,全家47口被清军灭门,300年后他子孙把溥仪赶出皇宫

提及有明一朝的将领,有人会想起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天下的徐达、常遇春,也有人会惋惜明末时期的袁崇焕、熊廷弼,然而上述几人在《明史》中的地位却都不足以与孙承宗媲美。

要知道,《明史》中不仅给孙承宗单独长篇列传,更是留下了“孙承宗不辞官,明朝不亡”这样的高度评价,更有史学家提出,正是孙承宗组织修建的“关宁锦防线”,为明朝续命了二十年。

除此之外,孙承宗还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也是一代名将袁崇焕的伯乐,然而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名臣,最终却只能在崇祯一朝的党争中黯然离场。

尽管如此,孙承宗却始终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当后金多尔衮的军队踏破他的老家高阳城之际,孙承宗率领自己全家上下四十七口以身殉国,成为朱明王朝的最后一段悲歌。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明末第一武将——孙承宗的传奇人生。

孙承宗,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便聪敏好学,长大后更是仪表堂堂、相貌奇伟。成年后的孙承宗并没有执着于考取功名,而是在明朝的大同等边界重镇边教书边游历,某种程度上而言,孙承宗是一位“军事迷”。

直到万历三十二年,已经四十一岁的孙承宗才收心归位,走上仕途,当年便高中进士第二名,也就是俗称的“榜眼”,此后孙承宗担任翰林院编修一职。

所谓“翰林院编修”,主要工作内容便是起草诏书以及机密文件,此后多年,孙承宗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直到万历四十三年,明朝三大悬案之一的“梃击案”发生,孙承宗为负责主审的大学士吴道南出谋划策,逐渐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孙承宗还担任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师,虽然贵为帝师,但是由于万历皇帝时常有废掉太子的念头,因此孙承宗这位帝师的工作并不顺利,以至于后来的“争国本”事件,孙承宗也被牵扯其中。

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按理说孙承宗作为朱常洛的老师总算熬出了头,可惜朱常洛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不到一个月,便离奇死亡,此后天启皇帝朱由校即位,孙承宗又做起了这位“木匠皇帝”的老师。

此时的孙承宗已近六十岁,截至天启皇帝登基为止,孙承宗只是一介文官,似乎与“明末第一武将”这个称号没有半点关系,然而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孙承宗的名将生涯,正是从天启即位开始。

天启元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队先后攻占了沈阳、辽阳等要塞,整个辽东大半以上落入了女真人手中,镇守辽东的袁应泰畏罪自杀,此时朝中有人建议由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负责辽东战事。

只不过当时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并不肯放自己的老师孙承宗远赴辽东,于是此事一再耽搁,直到天启二年,女真人已经打到了广宁卫,眼见山海关不保,天启皇帝只好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并入阁办事。

不久之后,孙承宗便赶赴山海关,亲自巡视边塞,重新整顿了山海关防务,并计划建立“关宁锦防线”。

只不过对于“关宁锦防线”的部署以及整个辽东地区的战略方针,孙承宗与当时的辽东经略王在晋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于是便有了那一场被载入《明史》,至今仍被争执不休的关于辽东战略的争论。

当时的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暂时舍弃辽东,将主要的防务精力都放在山海关,并在八里铺位置修建一座新城,增派四万军队,这样形成一道掎角之势的重关,以抵御后金的入侵。

对于王在晋的计划,孙承宗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孙承宗认为,这样重关的布置策略,会导致新城一旦失守,溃兵将无处可退,而且存在首尾不能两顾的尴尬局面。

在孙承宗看来,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兵收回此前被后金占领的城池,之后再筑牢防线,逐步将女真人赶出辽东。

毫无疑问,孙承宗与王在晋两人的思路“一攻一守”、“一左一右”,最终辽东经略王在晋还是没有争过兵部尚书孙承宗,前者只能灰头土脸的回到了南京赋闲。

事实上,关于当时二人的战略到底谁对谁错,以后人的立场和角度来看,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倘若置身于天启二年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来看,孙承宗的想法显然更符合历史规律。

毕竟按照王在晋的思路,虽然能够固守山海关,但是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整片辽东地区,这种丢城弃地的骂名,任谁都不愿意承担,尤其是当时的天启皇帝,所以孙承宗的战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而事实证明,孙承宗的“关宁锦防线”是正确的选择,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都没能向前再推进一步,这道防守严密、堡垒森严的防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京师东大门的屏障。

此后孙承宗坐镇辽东地区四年之久,除了修建大量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还采取了“以辽拒金”的用兵策略。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孙承宗遣返了来自全国多地的数万精兵,留在前线的都是辽东本地人,孙承宗认为,唯有被侵占了土地的辽东人才会真正的在战场上保家卫国。

孙承宗虽然远在辽东,但是深得天启皇帝的信任,可以说已经到了孙承宗无论是要钱还是要人,天启皇帝都会悉数答应的地步。

而孙承宗在辽东地区的大权独揽,也遭到了当时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众“阉党”的记恨,最终孙承宗只能主动请辞,而天启皇帝也碍于压力,同意了孙承宗的辞官。

据史料记载,孙承宗在辽东的四年里,先后修复了九座大城,四十多座堡垒,更是建立了多座车营、水营、火器营,制造用于作战的军械装备数百万,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强国强兵。

崇祯二年,后金军队再次大举进攻,这一次已经直逼京城,孙承宗再一次临危受命,带兵驻守通州,成功防守住了女真人的入侵。

只不过此时的孙承宗实在年事已高,不久之后便返乡居住,直到崇祯十一年,清军已经势不可挡,就在高阳即将失守之际,七十五岁的孙承宗再一次出现在了战场,只不过这一次孙承宗连同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以及八个侄孙全部战死。

孙承宗死后,弘光皇帝朱由崧追谥他为“文忠”,也算作对孙承宗一家四十七口以身殉国这一壮举的安慰。

值得一提的是,将近三百年后,带兵进入紫禁城,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清宫的国民将领孙岳,便是孙承宗的后代,如此看来,这也是孙承宗家族宿命的轮回。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99045501725639220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