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的一生,地位和能力不匹配,最后引发的悲剧

清宣宗名爱新觉罗·旻宁,大家更熟悉的称呼是道光皇帝,他是清朝第八位皇帝。历史上,他是备受讨论的一位统治者。他在位时,推崇节俭、改革官僚体制、对皇族有严格的标准。但同时,他的统治时期,国家社会矛盾激烈,一些官员守旧,军队中出现腐败,导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阶段。道光帝去世后不久,“太平天国”之乱席卷全国。这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一个致力于治国的君王,继承了一个表面上强大的国家,全心全意治理,为何结果如此?要深入了解,需要从他即位开始探究。

一、承接帝国之重,民心所向。

依照封建宗法制度,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中最符合继位条件的皇帝,他的母亲喜塔腊氏是嘉庆帝的正宫。旻宁是她的大儿子,在汉文化中,他被视为正统的继承者。

然而,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王权,满清的皇位继承并不完全遵循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更偏重于继承者的能力。从雍正帝时代开始,清皇们实行秘密立储的政策(此政策在咸丰帝后被废止),优先选择品德与才能兼备的皇子继位。

在旻宁即位前,嘉庆皇帝就已对他非常赞赏。自乾隆晚期,满族皇族表现出衰退的趋势,多数皇族在政务上缺乏决断,在日常生活中过于铺张。相对的,旻宁年轻时期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简朴生活态度,他日常衣食简单,并且关心民众的福祉,与其他皇族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旻宁不仅日常生活朴素,还有临危处置的冷静,嘉庆十八年(1808年),在天理教首领林清的煽动下,其信徒闯入紫禁城。正巧,旻宁当时在宫中,面对危险,当见数名天理教徒攀上城墙时,他镇定地用鸟铳射杀了两人,展现了他的果断与勇气。

在这时,嘉庆皇帝正赶回京城的路上。由于皇帝未在京,众多王公贵族视旻宁为靠山,纷纷与他共同商议首都的安全事宜。当嘉庆皇帝返回京城时,即刻将此次叛乱的平定首功授予旻宁,并封他为和硕智亲王。此刻的旻宁,名声大噪。

到了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在热河去世,旻宁按照遗诏继位,即为道光皇帝。他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子,无疑是大家所期待的。当时的道光皇帝,年方38岁,正值壮年。加上他继承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土,充满了自信与雄心,希望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君主。

二、治理难题:官僚腐败与财务困境

尽管道光皇帝继承的国家表面上看似平稳,实际却困难重重。大致上,他主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普遍的官僚腐败,而且这腐败不只是局部的,而是普遍存在;其二,财务问题严峻,国库收入有限,经济停滞不前,但财务支出却逐年上升。

1、道光皇帝对抗官僚腐败的策略:

01、重组军机处,提高中央工作效率

有句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清朝,军机处是一个权力中心,军机大臣与皇帝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皇帝命令的执行。

那时的军机处主要是嘉庆帝留下的老臣,他们经验丰富,年纪也大了。这些老臣处理事情稳健可靠,但又习惯于摇摆不定,经常引述过去的经验。

面对这些大臣,道光皇帝的做法很直接,将前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调离,让自己信赖的大臣进入军机处。

02、清理官场不正之风

从乾隆时代中后期开始,清朝官场就频繁出现贪腐事件,官员之间的行贿送礼现象严重。当时的说法是“大官索贿小官”,“京官利诱地方官”。低级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给高级官员送财物,地方官员也送礼给京官。这些不正之风包括送给官员的大额金银,还有其他一些非法收入。

这些隐性收益的根本来源,无疑是由普通人民支付。而清朝在康熙统治期间便确立了“不再增税”的原则,因此基层的官员便开始寻找各种方法从民众中收取附加费用。这些不正之风在清朝被统称为“陋规”。

道光皇帝对此早已有所了解。一经上任,他即刻开始整顿这些“陋规”。不久,他便颁发命令,要求全国各地清理所有的“陋规”。

这一决策犹如石入大海,引发巨大的反响。各地的官员因此陷入了恐慌中。紧接着,许多高级官员纷纷上疏反对此政策。在众多官员的反对声中,道光皇帝不得不选择稳定局面,暂缓此政策,并对提议清理“陋规”的官员做了降级处理。

03、调整“捐纳”机制

如前所述,清朝中后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务支出逐渐增加,而税收途径则相对固定。在平时这尚且可行,但当国家参与战争或国内发生灾荒时,就会出现财政危机,这便诞生了“捐纳制度”。

“捐纳制度”最初是作为一种临时的财政增收措施,百姓可以通过为国家捐资以获得某种身份或荣誉称号;捐献更多的话,还可以获得实权职位。“捐纳制度”首次在康熙时代引入,当时因为三藩之乱,清朝的财政紧张,因此临时启用了此项制度。

但从乾隆时期后期开始,“捐纳制度”渐渐成为常态。更何况,这种制度在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到道光皇帝时期,“捐纳制度”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为确保管理国家的官员具备一定的能力,道光皇帝对那些通过捐纳取得的官职进行了严格监管,尽可能不给与实权,并对这部分官员进行严格的评估,确保每个人都能尽其所能。

2、面对财政紧张,道光皇帝的应对策略

01、从我做起

在封建时代的多位皇帝中,道光皇帝可以称得上是最为节俭的统治者。在他成为皇子的时期,他便展现出了简朴的性格,这一特点在他即位后仍然保持。他经常穿着有补丁的衣物,日常的饮食也是十分简单,那种被称为满汉全席的盛宴,在道光统治时期几乎是不存在的。

即使是为了表示对大臣的尊重,虽然他会宣布为大臣设宴,但这往往只是形式上的礼节,与大臣讨论完国事后,他并不真正为他们提供宴席,这种行为也展现了他的节俭。

这样的事例众多,后人往往戏谑他的小气,但实际上,道光皇帝的这种作风有着深远的考虑。观察历史,许多封建王朝在创立初期,因为国家资源有限,会展现出勤俭的风格,但随着时间和财富的累积,逐渐走向奢侈。清朝也不例外,到了道光时代,官场的奢华氛围愈演愈烈。笔者认为,道光皇帝严格执行节俭,主要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遏制官场的奢靡风气,尽管这最终未能实现。

02、利用海运改革漕运,为后世提供参考

在清朝,漕运指的是将东南地区的粮食通过运河输送到京城,而剩余的则存储,以供北部各省分发。管理漕运的最高级官员称为漕运总督,尽管漕运会经过多个省份,但与其相关的所有事宜都需听从漕运总督,这显示了皇廷对漕运的重视。

从清朝的中期开始,漕运部门始终是腐败的重灾区。一方面,漕运部门中有许多有关系的人员,众多“捐纳”进入官场的人最终都被安置在这里。另一方面,漕运部门的下属职员构成复杂,既有各类官员,又有特定的船民和水手等。随时间推移,这些职位不断增多,最终原因在于漕运部门的腐败土壤和巨额的经济流动。

在雍正年代,船只的费用约为130两至200两白银。然而,到了道光年间,这一费用已上涨至700两至800两白银。很显然,那时的漕运对国库构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当道光皇帝继位时,面对南方河道的阻塞和北京粮食供应的问题,他选择了海运的方式。这种方式被证实不仅成本更低,而且效率更高。尽管后来由于各种制度性因素而停止了海运,但道光皇帝的这一策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清朝在其后期最终放弃了传统的漕运,转而全面采纳海路运粮的策略。

3、重新制定盐政策,对抗盐贩子

古代封建体制下,盐业管理一直被视为关键事务。在清朝,对于食盐的管理模式是官方主导,民间执行:官方负责发放盐许可,而盐商则从生产到销售都负有责任。这使得掌握盐资源的商人在清朝初中期享有巨大的财富。

然而,当时代进入道光年间,事态变得更为严重,特别是私销的盐业盛行。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内部腐败。由于腐败官僚的行为,盐商被迫提高盐价和降低品质,从而为私销盐业提供了机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道光皇帝任命了大臣陶澍为两江总督,目的是加强打击私销盐业,并整顿盐政。此举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鸦片战争

不可否认,道光皇帝承担的是一个人口庞大、制度滞后和官僚腐化的国家。尽管在他的领导下,清朝虽未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在表面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如果这样的进程继续下去,他可能会被后世视为一个稳健的君主。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这一切变得不再现实。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源于英国的意图打开中国的外贸大门。这场战争结束时,清朝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包括一名总督和多名高级将领。

尽管在这场战争中,有清朝官员仍然尽职尽责,而士兵并未像外界所述那样轻易崩溃,英国军队仍然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当时的清朝与国际社会的发展进程相去甚远,双方在鸦片战争中的实力差距明显。例如,当英军军舰与清朝炮台交火时,由于技术上的优势,英军的射程远超清军,使其能够轻松打击清军炮台。再加上清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问题,这场战争的失败几乎是早已注定的。

道光皇帝最后不得不接受英国的所有条件以换取和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朝的霸权地位的结束,同时也终结了道光皇帝理想中的王朝图景。

四、朝代的黄昏

道光皇帝在晚年深感困扰,因为他得知国库中有九百多万两白银被管理者所挪用。在雍正的年代,这样的事情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但它确实在道光时期发生了。国库的管理者滥用职权,而审查机构数十年都未发现这一问题,这显然不是简单的疏忽。这事件明显揭示了清朝的内部腐化和衰落。

得知这一事件后,道光皇帝感到震惊和无奈。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挫折,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显得越来越大。或许,他并不适合身处皇家之中。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五、道光皇帝的反思

笔者对道光皇帝的印象是其小心翼翼、审慎的态度,恐惧做出错误的选择。当他继位时,并未展现出大的抱负,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和保护祖先的领土。

这种心态使他充满了责任感,但同样也限制了他的行动。从他处理政务的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过于谨慎,更注重保守而非创新。例如,在面对清朝官场上的陋习时,尽管他深知其问题,但面对强大的反对,他选择了妥协。

对于这样的皇帝,在一个盛世中自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清朝所处的时期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需要勇气和决断进行改革。而道光皇帝在这方面显然缺乏必要的能力,他无法胜任这个位置的需求,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六、总结

道光皇帝的人生令人唏嘘。从儒家的角度看,他虽然不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但也算是一位称职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可以称作“道光之治”。

但实际的结果并非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清朝当时已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封建制度也面临转折。而这个转折并不是道光皇帝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所能驾驭的。

总之,在那个历史时期,单纯的保守并不能解决问题。而道光皇帝尽管付出了努力,但他显然不适合皇帝这一角色。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88644311712743995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