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王莽的官吏俸禄制度,了解一下这位褒贬不一的人物的奇葩思维吧。
话说,大家辛辛苦苦跟着领导干,不是为了拿到俸禄吗?
所以俸禄制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制度,这是公务员最关心的待遇问题。
制定制度,不是儿戏,不是私人的事情,应该交给有司来确立。
但是王莽觉得自己的国邦嘛,当然自己说了算。
最初的时候,因为国家财政开支不足,人民骚动,从公卿以下,一个月的俸禄,也只有
八十缕麻线、布二匹或绸绢一匹。
这样的俸禄水准,当然是有点太低了。
但是困难时期过去后,国库也宽裕很多了,就制定新的制度,来给官吏们发放更高的俸禄。
王莽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想出办法来。
《汉书·王莽传》记载,新的俸禄制度大致如此来发放:
从四辅、公、卿、大夫、士,下至众多的幕僚,共分十五等。
幕僚的俸禄一年是六十六斛,逐步按等级增加,到四辅的等级,就变成了一万斛。
这不是很清楚的吗?等级越高,俸禄也越多。
但是,这些钱从哪里来呢?
王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先背诵一句《诗经》,我们知道好古的王莽,很快就说到《周礼》了。
王莽语重心长说:
“按照《周礼》的规定,诸侯的俸禄,是从他们的国土上得到奉养的。公卿和大夫的俸禄,是从他们的采邑里获得的。”
这就意味着:你们的俸禄,不是我发的,是赏赐给你们的国土中获得的。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
王莽根据古籍,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
分封了这么多的诸侯,加上形形色色,繁繁复复的朝臣大夫们,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
那么这笔钱,是不是可以向百姓征收呢?
不行,不行。
王莽爱民如子,别忘了。
王莽说:
“年成丰收的时候,就按照礼制来征收;灾害年,就减少征收。要跟百姓同甘共苦。”
同时,诸侯不是还要上缴财物给朝廷吗?交多少合适?
为了计算这个数字,王莽还搞了一个“合纵连横式”的计算公式。
比如:
“东岳太师和立国将军,跟东方三州一部二十五郡挂起钩来”;
“南岳太傅和前将军,跟南方二省一部二十五郡挂起钩来”;
西和北就省略了……
“大司马和纳卿、言卿、仕卿、作卿跟京尉、扶尉、兆队、右队、中部和左部到前部共十郡挂起钩来”;
“大司徒和乐卿、典卿、宗卿、秩卿、翼尉、光尉、左队、前队、中部和右部共五郡挂起钩来”……
大司空、六司和六卿等就省略了……
丰收年,大家一起收税上缴。
遇到灾害年,大家一起按照“百分比”来减少俸禄。
到最后,王莽还说了一番漂亮话:
“希望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鼓励促进农业生产,安抚善良的老百姓。”
看到王莽最后的漂亮话,心里很感动。
这样一位爱民的君主,内心深处真的是一位周公式的德君啊!
但是,朝臣的俸禄制度,琐碎成这样,还要计算自己采邑的数量,和全国数量的各种百分比,还有加减乘除……
数学不好的人,算错了会不会被当成贪污犯,掉了脑袋?
因为核算全国的会计报表,实在是一件不好办的事情。
所以官吏们竟然领不到俸禄……
领不到俸禄,他们也不会心甘情愿闲着,于是各自利用自己的职权干坏事,靠收受贿赂来供给自己的需要。
后面的故事就不用讲了。
当官吏们变成一群贪污受贿的群体,国家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官吏,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群体,是最贴近国君的群体。
王莽一个官吏的俸禄制度,都搞得这么复杂,最终不能实施。
那么其他的国政又会怎样?
不言而喻吧。
上古《康衢谣》有句:“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诗经》也重复了一遍:“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立政,这八个字,是很重要的。
精通儒家经典的王莽,难道从来没有见到这句话吗?
我是不信的。他一定见过。
但是,他不知道:这八个字才是儒家的精髓。
他抛弃了这个儒家的精髓,去追求华而不实、繁复累赘的礼仪制度。
那繁复累赘的礼仪制度,只是儒家的秕糠之学。
他紧紧地搂在怀里。
为了让王莽记住教训,或者让后世的王莽们长点记性,所以下面,我引用一些经典里的训诰:
《左传》曰:“国将亡,必多制。”
不要天天变法,天天改制。这是国家将要灭亡的讯息。
王莽大哥啊!
俸禄制度,搞得那样盘根错节,错综复杂。
货币制度,搞得那么纷繁复杂,眼花缭乱,
欺负百姓们智商不高吗?
不读个名校博士后,竟然连货币都认不清楚?
不是数学硕士毕业,俸禄都不会计算?
难怪老百姓冒着杀头的罪名都要去私铸“五铢钱”,实在是想买只烧鸡都不会算账啊!
卖烧鸡的非说是“五错刀”,真拿了锋利无比的“五挫刀”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他了?
还听见桌子下有人喊“救命,饶命大哥!”
看来真是没文化,很可怕啊!
《韩非子·扬权》:
“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立政要简,要简,要简简简啊!
一定不要繁复。
为道日损,损损损,损到没有啊!所以才无为啊!
太阳不会因为有个人衣着单薄快到冻死在风雪里,就大发慈悲,施展法术去救他的性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啊!
如果太阳发了仁慈,今天去救那个风雪里将要冻死的人,明天去照顾那个夏日里要渴死的人,时冷时热,时明时暗,完全没有规律……
那么,世界一起毁灭好了。
《荀子·天论篇》: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啊,国君啊,听明白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