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诡异的末代皇帝

古来亡国之君,难免奢靡。

商纣王酒池肉林,隋炀帝大兴土木,宋徽宗珍藏古玩,元顺帝多有饮宴。

但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却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另类的存在。

崇祯是一个很节约的皇帝,而且还是节约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说是有点变态的那种。

我们要知道,皇帝的生活待遇,那基本上是很高的。

在吃饭上,讲究一大桌子菜,还要大鱼大肉,变着法的来。

皇帝能吃一两口,就吃一两口,皇帝吃不了,那就全部倒掉,第二天再换新的。

然而,崇祯在位的时候,他每天在饮食上的开销,却只有万历皇帝的百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

意思是说如果万历每天吃饭花一百块钱,那么崇祯每天吃饭就只花一块钱。

崇祯不仅省吃,而且俭用。

一般来说,皇帝穿的衣帽鞋袜,那都是无论穿脏没穿脏,都是一天换一次,一身衣服穿一天,以后就再也不要了,第二天换新的。

而崇祯皇帝,一身衣服最少要穿一个月,一个月过后,换下来的衣服往往缝缝补补,下个月再穿。

以前宫里用的都是金银器皿,崇祯一登基,全都换成了木头和瓷器,而那些贵重的器物,皇帝一件一件的将它们封存内库,留着以后赏赐大臣用。

崇祯不仅严格要求自身,还号召文武百官跟他一起厉行节俭,对臣下的衣着打扮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不许他们穿绫罗绸缎,更不许用珠宝玉翠来点缀衣物,就连衣袖的尺寸也不能超过一尺五。

(偏殿办公)

崇祯平时居住的德政殿不过是乾清宫左侧的一个小厢房,面积狭小不说,屋子里更是陈设简单,除了一个喝水用的金壶之外,什么奢侈品也没有。

皇帝更不愿意用什么宫女下人来伺候自己,就连每天早上起来洗漱,都是自己亲自烧水倒水。

娱乐方面,崇祯皇帝也是能省就省,能不办就不办,能取消就取消。

宫里跳舞唱曲的伶人全部遣散,除了冬至元旦,端午中秋,以及自己的生日之外,一律取消宴会表演。

一个皇帝如果过分奢靡,花钱大手大脚,势必对帝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不小的危害,但一个皇帝如果仅从个人生活入手,他自己勒紧裤腰带,于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来说,却有点于事无补,杯水车薪的意味。

所以,崇祯的节约意识,也贯彻到了他的执政风格上。

崇祯元年,即公元1628年,皇帝决定,裁撤明王朝的大部分驿站。

有明一代,在全国各地都建有驿站,而且密度很大,基本上每隔七十里就有一个驿站,粗略统计,明朝的驿站数量,在两千左右。

这个驿站的主要作用,一是可以传递消息情报,军用物资,二来也可以让那些出差在外的官员有临时休憩,更换马匹的场所。

(驿站)

在皇帝看来,这么多的驿站,纯属浪费资源,所以崇祯大手一挥,把绝大多数的驿站都关停了。

驿站关停之后,朝廷的统计很快申报到了皇帝的御前,从裁撤驿站以来,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一共节约出了将近七十万两的白银。

说实话,这点钱对于明王朝当时巨大的财政亏空来说,实在是九牛一毛,而且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因为驿站的裁撤,数以万计在驿站赖以生存的朝廷工作人员面临下岗失业,这些人往往走投无路,从而参加了起义军,走上了反抗明朝统治的道路,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陕西米脂银川驿的马夫李自成。

除了国情制度,崇祯对自己的个人时间,也有着极为严苛的节约方式。

皇帝每天“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公鸡一打鸣,他就起来工作,晚上已经满天星斗,却还不肯入睡。

要知道,他的老前辈们,从正德皇帝开始,几乎就没有几个勤勉的。

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四处溜达四处玩,在紫禁城里一辈子也不安分,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更是辍朝罢工的老手,长达十数年不上一次早朝那是家常便饭。

然而,崇祯皇帝无论寒暑,始终坚持早朝,而且早朝过后,他还容不得自己休息,还要时常召集臣僚到文华殿去商讨国事。

上午的工作完成,从下午开始,皇帝又“批阅至丙夜不休”,开始批阅奏疏,一直到晚上。

那么到了晚上总该睡觉了吧?并不,因为崇祯皇帝经常在后半夜下达圣旨。

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之中,崇祯不仅仅以辛勤著称,甚至被臣下们评价:汉、唐以来良所稀见。

有一次,崇祯皇帝向万历皇帝的遗孀宣懿太妃请安,行礼之后和太妃相对而坐,聊了几句天之后因为日夜工作太过疲惫,竟然睡了过去。

太妃心疼皇帝,不仅没有叫醒崇祯,反而叫宫女给他披上衣服。

几个时辰之后崇祯方醒来,自觉有失礼仪体统,连忙向太妃请罪,可怜巴巴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从前神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四海无事,天下太平,可如今到了我来做这个皇帝,国安千疮百孔,风雨飘摇,我连续两个昼夜都在批复奏疏,精力不济,竟然在太妃的面前昏睡了过去。

太妃听罢,不由得流下眼泪,崇祯皇帝也是情不自已,涕泪横流。

除去这些,在崇祯皇帝长达十七年的执政生涯里,他还有很多的闪光点。

权倾朝野的宦官魏忠贤,是他扳倒的。

引进西方技术,改良火器,是他提倡的。

在明朝范围内禁止吸食鸦片,是他提出的。

改变科举制度,讲究重视实际能力而轻门第,也是他贯彻落实的。

我们要知道,一般来说,亡国之君的名声,都不是很好,乃至是要时常遭人诟病的。

但是奇怪的是,作为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

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似乎很能得到后人的理解和同情。

(李自成起义)

时人和后世的史学家就不用说了,就连亲自推翻崇祯的李自成,在他的一份诏书里也留下过这样的话: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自成认为崇祯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算是个昏君,而只不过是周围的奸臣太多,这些人自私自利,从来不为朝廷考虑,从而蒙蔽和伤害了崇祯。

不说李自成是这么评价他的,就连崇祯自己似乎对自己也有清楚的认知,他自评:朕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意思是崇祯认为明朝灭亡的黑锅自己不背,因为自己是一个励精图治,勤俭节约,宵衣旰食,夙兴夜寐型的帝王,自己怎么可能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真正使得明朝灭亡的,应该是这些不愿意对国家尽忠的臣僚们。

有一说一,崇祯这么说,是有依据的。

明王朝最后一位内阁首辅,叫做魏藻德。

崇祯末年的时候,李自成逐渐逼近京师,崇祯皇帝相当着急上火,想要赶紧筹措军饷来召集军队防御。

然而,国库空虚,皇帝家里也没有余粮,于是崇祯号召全体大臣们捐钱助饷,本来大臣们都打算要捐钱了,结果这个魏藻德认为大明灭亡已是定局,捐钱也是白搭,所以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结果大臣们被魏藻德这么一顿煽风点火加引导,纷纷改变主意,愣是一块钱也没捐出来。

这么看来的话,个人品质极其优秀,工作作风特别硬朗的崇祯,的确是被大臣们所拖累了。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评价一个皇帝,我们不能仅仅以他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性格上的优劣就断言他的好坏。

作为帝王,评判他唯一的,也是最为公正的标准,应该是看一看他对百姓们的态度。

而我们节衣缩食的崇祯,在位十七年,可以说是每一天都在无时不刻的搜刮百姓,大明百姓们在那最后的十七年里很多并不是战死沙场或者死于战乱,而是活生生的被崇祯搜刮尽了钱财,无饮无食,然后活活饿死。

(明末乱世)

崇祯虽然勤俭,但是刻薄,崇祯虽然勤勉,但是寡恩。

崇祯虽有中兴之志,但其用权刚愎自用,崇祯虽然一心图治,但他用人优柔寡断。

其实,他的这些个人特点如果拆开来看的话,其实都不能算特别恶劣,放到普通人的身上,或许只是一个不痛不痒的毛病。

但是,崇祯不同。

他是一个积极进取,又能把自己的权力发挥到极点的帝王,而一旦专制统治和这些大大小小的性格弱点结合起来,就变成了令人悚惧的政治暴力。

崇祯这个年号,寓意安康吉祥,据说朱由检在挑选年号的时候,深思熟虑,最终才选择了“崇祯”。

只可惜,年号虽好,但历史却并没有温柔的对待他。

多年以后,当崇祯把头伸向景山之上那一棵歪脖子树上的时候,他会想起当年自己御极京师,稳坐皇位的那个遥远的上午。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74842737986290231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