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怎么丢的,千古罪人石敬瑭是背锅侠么?

石敬瑭是历史“知名度”极高的一个人,在各类汉奸、卖国贼排行榜上都是不亚于秦桧、吴三桂、汪精卫的存在。他最大的罪行是割让幽云十六州,让中原此后数百年里不得不直面北虏的铁骑。

那么石敬瑭为什么要割地,幽云十六州又是怎么被割让给契丹的呢?

公元934年,李从珂在石敬瑭帮助下杀李从厚(唐闵帝)篡夺了皇位。登基后的李从珂并不感激石敬瑭,反而将其视为最大威胁。原因很简单,有造反能力的人就是最大的罪人。

面对皇帝的猜疑,石敬瑭上表请求朝廷辞去自己马步兵总管一职,并将自己调离河东。石敬瑭自然不是真的要放弃地盘和兵马,他不过是借此向李从珂示弱求和,表示自己没有谋反的意愿。

今我无异志,朝廷自启祸机,不可安然死于道路。况太原险固之地,积粟甚多,若且宽我,我当奉之。必若加兵,我则外告邻方,北构强敌,兴亡之数,皎皎在天。今欲发表称疾,以俟其意,诸公以为何如?

《旧五代史·晋书》

出乎石敬瑭意料的是,李从珂同意了他的“请求”,将其改任为郓州节度使。

对于五代的节度使,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就相当于交出了自己生命的主导权。石敬瑭自然不会奉诏,开始装病拖延时间。但李从珂很快就以石敬瑭不奉诏为由,处死了他在洛阳的全部亲族(包括两个儿子),并调兵包围太原,至此石敬瑭就只有造反这一条路了。

石敬瑭之所以不愿意直接造反,不是要攒什么道义,他是没有造反的实力。

从石敬瑭正式谋反开始,他就被李从珂兵分五路围死在太原。虽然太原城是“险固之地,积粟甚多”,但是打不破包围圈,迟早还是要被围死 — “帝亲当矢石,人心虽固,廪食渐困”。

石敬瑭自然得出去找“外告邻方”。此时后唐其他节度使们,要么觉得石敬瑭败局已定,不想被拖下水。要么就是打着别的小算盘,希望他们双方能拼个两败俱伤。而少数愿意帮忙的,派出的兵马也有限。即便是冲到太原城下,也就只剩几百人了。

由此石敬瑭只能寄希望于“北构强敌”,请契丹出兵共灭李从珂。为了让契丹同意出兵,石敬瑭给出了称臣纳贡(自称儿皇帝、每年贡帛三十万匹)和割让“幽云十六州”的条件。

但搞笑的是当时石敬瑭不仅拿不出钱,幽云十六州也没有一州是他的。“幽、蓟、瀛、莫、涿、檀、顺”这七州是北平王赵德钧的地盘,“新、妫、儒、武”四州归新州节度使管辖,其余五州直属后唐朝廷。

也可以说石敬瑭在给契丹画大饼,好处都得先帮他夺取后唐之后才能实现。但是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何最终同意了石敬瑭的空手套白狼呢?

首先,幽云之地(尤其是幽州)是契丹必夺之地。

“幽云十六州”挡在契丹和中原之间,契丹如果想向南扩张,就必须先控制此地。耶律阿保机两次发兵南下的主要目的就是夺取幽州,只是两次都败于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所以不管帮不帮石敬瑭,契丹都会想办法攻打后唐夺幽云之地。

现在不但有了打后唐的大好时机,石敬瑭还给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此时的契丹只能跟石敬瑭合作。

如果跟后唐朝廷合作共灭石敬瑭,无论后唐朝廷如何感谢,肯定不会放弃幽云。如果坐山观虎斗,无论谁赢,赢家也都不会放弃这战略要地。那与第三方合作呢?

李从珂和石敬瑭激战正酣时,北平王赵德钧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希望这两方斗个两败俱伤之后,自己联合契丹取而代之。但是和契丹什么条件都好说,唯独割让幽州无法说,因为这是自己的根据地。

而且赵德钧还没办法向石敬瑭学习,卖石敬瑭的河东或其它地盘给契丹。因为他的幽州正好挡在契丹和后唐之间,只要他不让开,耶律德光很清楚其它割地都是画饼。

最后,契丹此时也没有能力独自夺取后唐。

耶律阿保机两次南下的失败,已经说明契丹的整体实力并不能压制整个后唐,也就没有能力把李从珂、石敬瑭、赵德钧们一网打尽了。而且当时后唐的控制区域,除了幽云因较长时间的胡汉杂居比较利于契丹统治外。其它汉地,契丹由于汉化程度的问题即便攻打下来也难以有效统治。

所以耶律德光最终选择了和石敬瑭合作,派出五万铁骑解太原之围,还和石敬瑭一起包围洛阳,最终逼得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自焚而亡。

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按照之前的约定任由契丹攻占燕云诸州。夹在后晋和契丹之间的赵德钧,抵挡了一阵,但很快就因无法获得支援,献地向契丹投降。至此中原丢失了幽云十六州。

另一个让不少人没想到的是,石敬瑭虽然头顶“汉奸、卖国贼”的名号,但他不是汉人(沙陀族),而且至少是在五代的众皇帝中,他还算得上是明君、仁君。对己节俭勤政、礼贤从谏,对外大赦天下、轻徭薄赋,也不与民争利,主动放开盐铁贸易等等。

司马光对他的评语“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之间,中国稍安”,也算是一个旁证了。

所以对石敬瑭的评价即便到现在也存在着严重的两级分化,比如郑学檬(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和孙祚民(中国史学会理事)就有过专业且激烈的争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检索看看。

注:郑学檬和孙祚民的相关争论主要体现在《关于石敬瑭评价的几个问题》和《石敬瑭的评价及有关民族关系史的几个问题》两篇论文中。

虽然“割地”违背了“不能失土”的皇朝政治正确,但是石敬瑭为啥被骂得这么凶呢?历史中涉及“割地”问题的可不止石敬瑭一个。

比如汉朝的韩王信,不仅把封地马邑献给匈奴,还联合匈奴一起攻打汉朝。如果说是因为幽云之地战略意义重大,唐高祖李渊割让的河套,战略价值也不小。为啥他们割地的事儿知道的人不多,也很少被人骂呢?

因为被他们割让的土地,很快就被中原皇朝给夺了回来,而幽云之地宋朝始终无法夺回。

古代诸皇朝创立后,都会从天意、法理、纲常等诸方面来强调自身承接前朝统治的合法和正统性。而维护前朝疆域完整是各朝自诩大一统的前提和基本义务,因此无法夺回的“幽云”就成了宋朝的原罪和耻辱。

怎么办?打不赢就只能在石敬瑭身上找补了,他的罪责越大、被骂的越凶,自己的相关责任就越轻。

因此不少人认为,石敬瑭该骂,但作为割据势力的他没资格被骂得这么“凶”或者说被骂得这么“有名”。他实际成了宋朝的遮羞布,没有他宋廷会更加尴尬。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68911105102135867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