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即位时只有八岁,为何汉朝却没发生内乱?

汉武帝去世之后,汉朝之所以没发生内乱,原因其实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在于当时汉朝的制度。在汉武帝临终之前的布置下,汉朝的高层权力,被彻底分割成了好几块。所以接下来,就算是汉朝最高层的几个辅政大臣,也无法马上直接控制所有权力,无法架空皇帝。

第二个原因,则是有一个关键人物的存在。这个人,就是霍光。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权臣,霍光的一生,用位极人臣这四个字来形容,都已经不太够了。因为霍光去世之后,是直接以皇帝的礼仪下葬的,等于是连后世的汉朝皇帝,都认可他平起平坐的地位。

但就是这样一个权臣,从始至终,他一直没想过篡位,甚至都没想过要独自把持大权。作为一个顶级权臣,却又对国家和皇帝极度忠诚。

这种事情,放眼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好像也没出过几次。

当然,这事要是细说的话,其实还是挺复杂的。想要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汉昭帝本人开始说起,先搞清楚汉昭帝为什么会八岁登基。

在汉武帝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汉武帝一直精心培养自己的嫡长子刘据,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可惜的是,后来因为一场巫蛊之祸,太子被迫自杀。连带着很多汉武帝时代的精英,也全都被卷入到这个政治旋涡当中,最后直接被干掉了。

所以,到了汉武帝人生最后几年的时候,汉武帝就遇到了两个特别尴尬的问题。

第一,他没有合适的继承人。第二,因为之前汉朝高层的大部分精英都死了,导致汉武帝手头无人可用。

这两个问题当中,相对来说,前者要更重要一些。因为只有确定了继承人的问题,才能决定接下来到底该用谁。

汉武帝的一生当中,一共有六个儿子。之前老大刘据死在了巫蛊之祸当中,老二早年因病去世。老三和老四,都不太得宠,而且自身能力也不太够。至于老五,之前巫蛊之祸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下面的大臣想要帮他夺嫡,汉武帝自然也不会选他。

所以最后,汉武帝就只能选择自己的幼子刘弗陵。

当然,在这期间,汉武帝其实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选太子仅存的一个后人,自己的曾孙刘病已。

据史书记载,巫蛊之祸发生之后,太子府上下全家,被奸臣干掉。只有刘据尚未满周岁的孙子,在太子府门客的帮助下,侥幸活了下来。后来,所有和巫蛊之祸有关的人,都被关到了监狱当中,这个刘据唯一的后人,也就被关到了监狱里面。

直到后来,汉武帝临死之前,有人汇报说监狱里面有天子之气。当时汉武帝让人去杀掉监狱里所有的人,但到了这个曾孙这里之后,监狱里管事的看守,却坚持保护这个皇家血脉。所以后来,汉武帝就知道了这件事。再之后,汉武帝就赦免了这个曾孙。

史书上对此事的记载,确实是汉武帝临死之前,机缘巧合之下,才知道了自己曾孙的存在。但是很多后世史学家猜测,这或许只是汉武帝的一个手段。其实从巫蛊之祸结束以后,汉武帝刚刚回到京城的时候,汉武帝就已经知道了这个孩子的存在。

只不过,之前的几年当中,为了保护这个孩子的安全,汉武帝才一直让他在监狱当中生活。而在汉武帝临终之前,汉武帝就用了这样一个手段,挑明了这个孩子的身份,让这个孩子重归皇族。

所以,很多人认为,在汉武帝去世前的几年里,汉武帝其实一直都在犹豫。他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传位给自己这个曾孙。

当然,在史书上,史官们肯定不会记载这种事情。

而到了几年之后,汉武帝病重的时候,因为当时这个曾孙依然年龄比较小,根本无法继承皇位。所以,就在汉武帝去世两天之前,汉武帝才最终下令,立自己的幼子刘弗陵做了太子,正式承认自己小儿子继承人的身份。

在立太子之后,仅仅只过了两天,汉武帝就去世了。

要说这只是巧合,这背后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实在是不太可能。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刘弗陵上位了。

对于刘弗陵的上位,这里我们得先打个岔,先说另外一个争议。

作为汉武帝的幼子,汉武帝去世的时候,刘弗陵仅仅只有八岁而已。但是对于刘弗陵的身份,后世始终存在争议。

后世有很多人认为,刘弗陵或许根本就不是汉武帝的儿子。

这事主要和刘弗陵的母亲有关。刘弗陵的母亲姓赵,据说是汉武帝某次出去打猎,巧合之下遇到了她。而这位赵夫人,据说从出生开始,就有一只手伸不开,一直握着拳。直到遇到了汉武帝,才被汉武帝掰开了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手里,有一只玉钩。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这个女子入宫之后,就被大家称作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入宫之后,一直非常得宠,后来就生下了刘弗陵。但问题是,刘弗陵出生的时候,汉武帝已经六十三岁了。而且,据史书记载,钩弋夫人怀孕之后,怀了十四个月才生下刘弗陵。从生产时间来看,这显然有点不正常!

所以,后世很多人猜测,刘弗陵或许根本就不是汉武帝的儿子。

但同时,在当时那个时代,这种反常的历史现象,往往又会让人觉得是天降祥瑞。比如在古代传说当中,上古那位尧帝,就是怀了十四个月之后才降生。所以在当时那个时代,基本没人敢质疑刘弗陵的出身,大家反倒都说,刘弗陵很像是尧帝的情况。

后来,汉武帝甚至还专门把刘弗陵出生的那个门,改名叫做‘尧母门’。

反正不管真相如何,总之,因为之前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汉武帝去世之后,八岁的刘弗陵,确实是顺利即位了。而且,在汉武帝去世之前,汉武帝因为担心刘弗陵过于年幼,钩弋夫人会把持朝政,所以就把钩弋夫人给直接赐死了。

以上这些,就是刘弗陵登基之前,汉朝高层的基本情况。

而接下来,随着汉武帝去世,历史就进入到汉昭帝刘弗陵的时代了。

刘弗陵登基之后,作为一个八岁的孩子,肯定无法处理朝政。而且,因为他的母亲已经死了,这时候刘弗陵连自己的个人生活,都成了一个大问题,完全没人照顾。

好在汉武帝去世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汉武帝留下了自己比较信任的四个大臣,直接参与辅政。另一方面,汉武帝又让自己的一个女儿,鄂邑公主,入宫前来抚养弟弟。

这里多说一句,汉武帝这一生,至少有六个女儿。但是这六个女儿,要么早早去世,要么死在了巫蛊之祸当中。尤其是汉武帝和卫子夫所生的几个女儿,几乎全都死在了巫蛊之祸当中。

所以,等到汉武帝去世的时候,六个女儿,就只剩下这位鄂邑公主还在世了。

鄂邑公主并非卫子夫所生,和卫家没啥关系,所以在巫蛊之祸发生的时候,逃过了一劫。而到了刘弗陵登基的时候,她几乎也是刘弗陵身边,唯一一个在世的女性亲属了。

这样一来,抚养刘弗陵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这位鄂邑公主头上。

所以,刘弗陵登基之初,汉朝高层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诡异的局面:鄂邑公主作为皇帝的姐姐,负责在宫里抚养皇帝。宫里的大小事务,也基本都是这位长公主说了算。而在朝堂上,则是四位辅政大臣,联合其他汉朝高层官员,一起商量着处理朝政。

在这种局面下,汉朝的高层皇权,已经被近乎完整分割。至于小皇帝本人,则是更像一个吉祥物,什么都不需要做。

要是放到历史上其他绝大多数时代,接下来的剧情,基本上就应该是几个辅政大臣内斗。然后,经过一番内斗之后,某一个大臣胜出,彻底把持朝政。然后就独掌大权,架空皇帝,之后就彻底改朝换代。

比如说后来的王莽,走的其实就是这个路子。而这个剧情,其实才是最正常的剧情。

但到了汉昭帝这里,这个剧情却只发展到了一半。至于原因,一是因为制度原因,二是因为霍光的存在。

先说制度原因。

汉昭帝刚登基的时候,汉武帝设置的四位辅政大臣,联手辅政。小皇帝刘弗陵本人,已经成了一个吉祥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

四位辅政大臣,此时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觉得:这四位辅政大臣,绝对是权势滔天,可以轻易把持朝政。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他们四个人来决定。

这其实是错的。

实际上,汉昭帝刚登基的时候,这四位辅政大臣权力,其实还真不算大。顶多算是各司其职,在各自负责的领域影响比较大。而且,在他们之外,还有好几个势力,可以直接对他们进行制衡。

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在位时期,对汉朝高层的权力格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汉武帝即位之前,汉朝一直照抄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在这套体制下,丞相、御史大夫以及太尉,合称为三公,分别负责行政、监察以及军事。这三个官员,算是皇帝以下权力最大的三个官。

但是到了汉武帝在位时期,汉武帝把太尉这个官职给废了,然后改设了大司马。

太尉和大司马,虽然都是国家最高军事主官,但这次改革,可不是单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汉朝要打匈奴。这样一来,皇帝就必须要自己控制军权,自己对战争负责。

而在原有的三公九卿体制下,皇帝其实并不对战争直接负责。如果严格按照制度走,皇帝想打仗,得先去找太尉,给太尉定一个目标。然后,太尉根据这个目标,召集下面的将军,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交给皇帝进行决策。

这套玩法,在和平时代比较好用。但是在战争时期,就很容易会导致太尉权力过大,最终导致权力体系失衡。

所以,真正进入战争时代之后,聪明的皇帝往往就不设置太尉了。比如说当年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秦朝虽然执行三公九卿制,但秦朝十多年的历史上,一直没人真正做过太尉。哪怕是那位帮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老将王翦,也没能当上太尉。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道理也是一样的。因为要长期打仗,汉武帝不可能设置太尉。所以后来,汉武帝索性就直接进行了改革,不再设置太尉这个官职。自此之后,汉朝高层的将军,直接向汉武帝本人汇报。国家的军事问题,也都是由皇帝本人来控制。

就这样,原本的三公体制,被汉武帝改成了丞相和御史大夫的二元权力体制。

不过这样一来,在军方那边,排名顺序就很重要了。毕竟开战之后,战场上只能有一个老大,而汉武帝本人不能亲自上战场。所以接下来,汉武帝又增设了一个官职,那就是大司马。

请注意,大司马这个职位,虽然也是军方之首,但却没有实权。严格来说,汉武帝时期的大司马,其实更像是一个荣誉头衔。这个头衔,只代表你是军方第一人,却不代表你可以直接控制军队。

所以,在汉武帝时期,以及汉昭帝刚登基的时候,大司马真的就只是一个荣誉头衔而已。而当时担任大司马的人,就是霍光。

在霍光之前,还有一堆实权将军。这些实权将军,从理论上来说,只对皇帝本人负责,并不对霍光这个大司马负责。

所以,在汉昭帝刚登基的时候,汉朝的朝堂情况,大概是这样的。首先,百官之首的丞相,名叫田千秋。严格来说,田千秋的权力,其实比四个辅政大臣都要更大。只不过他是一个老好人,不愿意争权,所以才给了这四个辅政大臣壮大的机会。

但同时,就算是一个老好人,只要他还是丞相,那么田千秋的存在,就可以直接制衡四位辅政大臣。

而接下来,四位辅政大臣,同样也是各司其职。霍光担任大司马,做了名义上的军方代表。金日磾担任车骑将军,负责守卫皇宫。桑弘羊担任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上官桀担任左将军,负责皇宫以外的京城防务。

在这种体制下,行政权、监察权以及兵权,直接被彻底分割了。而且,兵权还被至少分成了三份。统帅兵权、皇宫禁卫兵权,以及京城兵权,分别由三个人控制。如此一来,三个人相互制衡,足以保证皇帝的安全。

除此之外,对于这几个高层大臣,汉武帝其实还留了一个心眼。那就是这四个辅政大臣,清一色都没有地方任职经历!

这一点,其实特别重要。

后世的那些大权臣,比如说曹操、高欢、杨坚,这种最后独掌大权甚至篡位的权臣,清一色都有地方任职经历。

因为有地方任职经历,所以他们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嫡系力量。而等到他们在中央掌权之后,他们的嫡系力量,自然也就迅速被提拔,然后开始充斥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些嫡系心腹,他们只效忠于权臣本人,不效忠于皇帝。

如此一来,那些地方权臣,入主京城之后,自然就能迅速控制京城。

因为他们手底下,有足够多的心腹人手。

但是那种没有地方任职经历的官员,就不一样了。他们常年在中枢任职,很难培养出自己的嫡系心腹。就比如说汉武帝选的这几个辅政大臣,之前的地位,其实就都不算高。哪怕他们是在京城做官,也没谁会买他们的账,更不会给他们做心腹手下。

如此一来,他们做了辅政大臣之后,手底下根本没几个嫡系心腹。在这种状态下,就算他们地位很高,依然无法架空皇帝。

当然,这种情况,也只是暂时的。只要他们在高层待得时间比较长,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效忠他们。这种情况的代表,就是后来明朝的那位著名权臣张居正。张居正也没什么地方任职的经历,但是在首辅的位置上待得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人来效忠他。再之后,张居正自然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继而成了所谓的站皇帝。

对于中下层官员来说,权力往往来源于上级。只要上级欣赏他们,哪怕他们群众基础差一点,也能升官。但是对于真正的高层来说,权力其实反倒来自于下层。

因为对于高层来说,只有足够多的人支持他,他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继而获得更大的权力。

总之,四个辅政大臣刚刚上任的时候,权力确实不小,但却缺乏中下层基础。这种缺点可以弥补,但是需要时间。而等到他们弥补了这个缺点之后,小皇帝也就长大了,可以再次夺回权力。另外,当时的体制,也让他们无法迅速集权。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汉武帝去世后,历史平稳过渡到了汉昭帝时代。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高层相互制衡,没谁能够在短时间内,彻底打破平衡。所以在汉昭帝即位之后的几年里,汉朝表面上,一直是非常平静。

但问题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怕汉武帝生前留下来的后手再多,也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常规剧本。

所以接下来,等到四个辅政大臣坐稳位置之后,他们彼此之间开始内斗了。

这事说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四个辅政大臣中的金日磾,在汉昭帝即位一年之后就去世了,没能参与这场内斗。而金日磾的退场,导致权力核心空出来一部分。接下来,剩下的三个辅政大臣,就开始内斗。

在内斗开始之前,霍光和上官桀,原本是亲家,本来是天然的政治盟友。但问题是,霍光本人太过奇特,完全不按正常剧本走。明明是亲家,但他却坚决效忠于汉朝本身,处处难为上官桀,丝毫不给上官桀争夺更多权力的机会。

所以接下来,上官桀就转而去和桑弘羊联手,一起对付霍光。

非但如此,后来,两人还拉上了那位抚养小皇帝的鄂邑公主,做了政治盟友。同时,他们还拉上了外面的一个藩王,也就是汉武帝的三儿子。

这个利益小团体成型之后,他们打算发动政变,直接废了刘弗陵,然后改立老三做皇帝。但没想到的是,后来,这场政变被霍光识破了。经过一番复杂的斗争之后,霍光以一敌四,成功取得了胜利,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就这样,公元前80年,也就是小皇帝刘弗陵15岁那年,霍光斗倒了其他几位辅政大臣,彻底无敌了。

到了这个时候,汉朝其实就到了最危险的一刻。如果霍光愿意的话,接下来,霍光完全可以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手,彻底架空小皇帝。在霍光有生之年,霍光一定可以成功篡位,这几乎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但问题就在于,霍光这个人,是中国几千年权力斗争史上,一个少有的异类。

他虽然斗倒了所有人,成了朝堂上的真无敌,但是却依然不愿意更进一步去篡位。反倒是想继续做一个大臣,好好辅佐小皇帝。

正是霍光这一念之差,让汉朝避免了一场动荡,同时也迎来了昭宣之治的时代。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霍光后来就成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大贤臣。在后世的口中,成了那个和异音并立的牛人。明明可以篡位,但却始终恪守本分,坚持做一个臣子。而且,在做臣子的时候,霍光始终不曾违背礼制,对皇帝极为尊敬,没有任何逾越。

这种例子,放眼后来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好像也就只有一个相同的案例,那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因为汉武帝留下来的后手比较多,当时的权力体制也比较强,再加上霍光这么一个异类的存在。汉朝在汉武帝去世后,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这段时间,逐渐步入到了昭宣之治的时代。

在这个过程当中,霍光真的可以说是功莫大焉。没有霍光,历史上肯定就没有昭宣之治了。接下来的历史会怎么发展,恐怕就真的说不好了。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54578718516101684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