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安禄山攻占大唐帝国首都长安后不久,被儿子安庆绪所杀,眼见叛军起了内讧,唐肃宗李亨遂集结重兵,一举收复长安和洛阳。
这对于李亨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喜事,因为收复两京,中兴大唐这种赫赫功劳,足以让他这个“擅自”称帝的皇帝树立无上的威望。
最重要的是,当初马嵬兵变后,李亨设计离开李隆基不久后,擅自在灵武称帝,唐玄宗李隆基于是“被退位”,成为太上皇。
虽然事后李隆基没有追究李亨“擅立”的违法行为,而且还主动承认了李亨继承帝位的合法性, 但李隆基却保留了对重大事务的干预权以及对南方部分地区的控制权。
并且,李隆基表示,只要李亨领导平乱部队收复两京,那么自己就会将所有权力交给他。
如今,两京成功收复,这意味着李亨将掌握大唐最高权力,成为大权独揽、说一不二的真正帝王。
除此之外,接回太上皇李隆基,也是出于稳固自己统治,加强自身皇位合法性的重要步骤。
虽然李亨当初是以太子的身份宣布登基为帝的,但毕竟他称帝这事儿并不是李隆基主动传位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擅自在灵武登基,李隆基“被退位”。
即使后面李隆基宣布认可了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但其他人怎么看?他李亨还有那么多个兄弟,如果哪个藩王认为李亨属于“擅立”,不承认他的合法性,再聚众谋反怎么办?
所以,李亨迫切需要接回李隆基,让太上皇把所有权力交给他,并公开宣布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这样他这个皇帝才能真正名正言顺。
但是,如何接回唐玄宗李隆基,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李隆基返回长安这事儿也是一波三折。
李隆基重返长安
李亨的担心是,太上皇如今是否还愿意兑现当初的承诺,将所有权力交给他,又是否还愿意回到长安。
如果太上皇不想兑现承诺,也不想回来,那事情可就闹大了,到时候自己可就真成“擅立”了,这皇位必然会不稳。
所以,李亨迫切需要接回李隆基,也迫切需要知道李隆基如今的想法。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李亨的一封书信让老李头李隆基十分不爽,而且还非常担心!
他给李隆基写了一封信,说道:
儿子我已经收复了长安,现在恭敬地请父皇回来,您回来后,儿子会将皇位还给您,然后回到东宫继续做太子。
既至,上曰:“朕已表请上皇东归,朕当还东宫复修人子之职。”——《资治通鉴》
谁知,李隆基看完之后,顿时变得紧张起来,紧接着就回了一封信,表示道:
你把剑南道划给我就行了,我就不回来了,就在蜀地养老。
按理说,李亨连皇位都要还给李隆基了,可他为什么不回去,还十分紧张呢?
事实上,李亨这封信实在是缺乏诚意!
要知道,当初李亨在马嵬兵变之后,与李隆基分开,抵达灵武没几天就迫不及待地登上皇位了,如今却说自己要把皇位还给太上皇,再重返东宫当太子。
这种鬼话,李隆基当然是不信的。
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李隆基从这封信中还看到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李亨对当年擅自称帝一事十分不安。
他怕自己当初夺了父亲的皇位,属于得位不正,会受到指责,也面临着皇位的合法性问题。
因为不安,所以现在才忙着解释,忙着表示要把皇位还给太上皇。
李隆基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不能回去,因为他一旦回去,就意味着接受了李亨的这个方案,那岂不是回去和儿子抢皇位吗?
可不回去吧,又会让李亨觉得自己不想把权力交给他,想在蜀中搞割据,父子二人将这天下分而治之?
如今虽然收复两京,但叛乱尚未平定,大唐依然经不起这样的政治分裂。
所以李隆基虽然给李亨回信表示要在蜀中养老,可在他心里其实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进退两难,所以十分紧张。
很明显,李亨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比较低的政治情商,一封信直接将事情搞成了僵局。
我想,老李头站在父亲的角度,很可能一度怀疑这个儿子究竟有没有遗传自己优秀的政治基因。
不过好在李亨身边还有个十分厉害的谋士,此人之才可比肩昔日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魏征。
这个人叫做李泌,他是李亨的首席谋士,也是李亨的心腹。
在他的主持下,以李亨的名义又给太上皇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按照文言文版本只有27个字,却字字充满高水准。
信中表示,当初李亨在马嵬兵变后,不肯跟着李隆基入蜀,是因为百姓和群臣挽留,后来在灵武继位也是因为群臣劝谏,太子李亨实在是逼不得已才登基的。
所以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李亨擅自登基,是群臣劝谏的结果,跟他本人无关。
而现在李亨率领着大唐精锐经过几番血战,终于收复两京,这是中兴大唐的天大功劳,所以做皇帝是应该的,此话其实意在表明李亨做皇帝的合法性。
接着,信中又说,李亨时常思念父亲,所以迫切希望能把父亲接回长安养老,以尽孝心。
这话又打出了亲情牌,站在亲情的角度希望李隆基念在李亨一片孝心的份上,回长安养老。
泌曰:“今请更为群臣贺表,言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之意,则可矣。”——《资治通鉴》
不得不说,李泌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李隆基看完之后,顿时眉开眼笑,当场命令所有人收拾行装,准备返回长安。
李亨这边原本收到的第一份回复就是李隆基要求在蜀中养老的回信,因此大为惊惧,紧接着才收到李隆基的第二份回信,表示即日就回长安,这才放下心来。
可见,李亨的第一份书信有多蠢,差点就把事情搞砸了。
就这样,李亨赶紧就派人开始准备迎接李隆基的事宜。
不久之后,李隆基在600亲兵的护卫下,抵达陕西凤翔,当远远望见城墙时,李隆基当即下令这600亲兵交出随身武器,交由地方官收入仓库。
上皇至凤翔,从兵六百馀人,上皇命悉以甲兵输郡库。上发精骑三千奉迎。——《资治通鉴》
入城之后不到一会儿工夫,李隆基就见到了李亨迎接他的规格,首先是3000精锐骑兵充当保镖,负责护送李隆基。
可事实上,李隆基身边的近臣应该有种被武装押运的不详之感,可当时李隆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细节,于是大手一挥,队伍就继续行进了。
十几天后,李隆基一行终于抵达长安附近的咸阳望贤宫。
当初,安禄山叛军打来时,李隆基慌忙跑路,第一站就是咸阳的望贤宫,他在这里第一次尝到了饿肚子的滋味,马嵬兵变的导火索也从这里开始。
此时的李隆基,登上了望贤宫门楼,这一刻,想必李隆基的内心一定是百感交集的。
正当李隆基沉浸在百感交集的情绪时,他在门楼上突然望见儿子李亨亲自带着队伍前来迎接了。
只见李亨没有穿象征皇帝的皇袍,而是身着象征臣子的朴素紫衣,还没到门楼底下就先跳下马,一路小跑到门楼前面,当场朝着李隆基跪地而拜。
李隆基见此情景,也赶忙沿着楼梯快步下楼,走到李亨前面后,一把就抱住了儿子,随即痛哭起来。
也难怪,短短两年多时间,李隆基先后经历了安禄山叛乱,兵临城下,接着被逼跑路,半路上又遭遇兵变,自己心爱的贵妃被赐死,不久连皇位也丢了。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这一刻,李隆基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悔恨,也有自责,更多的是看到儿子收复两京的欣慰。
看着老父亲伤心的情形,李亨也瞬间被这氛围感染,顿时抱住李隆基的大腿,忍不住哽咽,继而痛哭起来。
上皇至咸阳,上备法驾迎于望贤宫。上皇在宫南楼,上释黄袍,着紫袍,望楼下马,趋进,拜舞于楼下。上皇降楼,抚上而泣。——《资治通鉴》
父子俩相拥而泣过了一会儿后,李隆基这才发现李亨身上穿的是紫袍,心想,这怎么成呢?
如果任由他穿象征臣子的紫袍不管,等于变相认为李亨的皇位是不合法的,等于承认自己回来是要夺了儿子的皇位。
一想到这里,李隆基当即就命人找来一件皇袍,亲自帮着李亨穿在了身上。
此举意义重大!
李隆基这种公开将皇袍穿在儿子身上的行为,政治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李隆基亲自在公开场合承认了李亨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并且是得到他本人认可的。
当着百官的面这么做,也使得此事在朝廷广为传播,一举为李亨的皇位提供了无可争辩的合法性。
而李亨心里虽然十分高兴,但表面上也是极力推辞,但最终皇袍还是穿在了他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辞的过程中,李隆基曾经说了一句话:
只要你让朕在长安安享晚年,就是你的一片孝心。
然而,李亨一心在想着如何推辞,似乎并未将这句话记在心里。
上皇索黄袍,自为上著之,上伏地顿首固辞。上皇曰:“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馀齿,汝之孝也!”上不得已,受之。父老在仗外,欢呼且拜。——《资治通鉴》
第二天,李隆基一行开始朝着长安方向进发,李亨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也十分得当。
他亲自为李隆基调整好马的缰绳,等李隆基上马后,他又亲自为李隆基牵马,直到走出一段距离后,在李隆基的再三阻止下,李亨才骑上了自己的马。
这还不算完,一路上李亨还骑着马走在前面,替太上皇开路,这种表现可谓是毕恭毕敬。
李隆基见状,对自己的晚年生活一度充满了希望,还情不自禁地对左右说:
我做了五十年的皇帝,从未感觉到有什么尊贵的,如今我做了皇帝的父亲,才显得更加尊贵啊。
上皇谓左右曰:“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资治通鉴》
说这话的李隆基,此时怎么也想不到,短短几年时间,他的晚年将会以凄凉的方式收场!
抵达长安,进入皇宫后,父子二人先是一同到含元殿安抚百官,接着又一同到长乐殿跪拜先祖牌位,表示谢罪,父子俩又痛哭了一场。
接下来,李隆基公开将皇宫里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使用的各类正殿全部移交给李亨,李亨当然是要表演一番的,他多次表示拒绝,并且请求太上皇重返皇位,但无一例外地都被李隆基给拒绝了。
就这样,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推辞程序后,李隆基顺利把一切都交到了李亨手里。
几天后,太上皇李隆基亲自驾临宣政殿,以“符册”的方式给李亨的皇帝之位正式册命,并且将传国玉玺正式交给李亨。
上皇御宣政殿,以传国宝授上,上始涕泣而受之。——《资治通鉴》
这意味着李隆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公开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立了李亨作为大唐皇帝的合法地位。
至此,李亨真正实现了大权独揽,成为天下至尊。
至于太上皇李隆基,则是搬到了兴庆宫居住,这里是李隆基做藩王时的府邸,这里也是他的龙兴之地,他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
能够住在这里养老,也是一桩美事。
兴庆宫的快乐岁月
李隆基之所以喜欢住在兴庆宫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他的龙兴之地,有着他青少年时代的历史记忆,而且还因为这里毗邻外面的街市,站在楼上可以俯瞰来来往往的人群。
如果他愿意,还可以随时和街上的百姓交流。
作为一个风流天子,他也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兴庆宫完全可以满足他的需要。
住进兴庆宫后,追随了他几十年的前禁军统领陈玄礼,宦官高力士都陪在他身边,还有他宠爱的女儿玉真公主也陪着他,另外有一名受宠的宫女仙媛也跟在身边。
这样一来,李隆基的退休生活,和历史上其他太上皇过的那种孤独、凄凉的日子不可同日而语。
亲人在身边,自己宠信的心腹之人也随时陪伴在侧,儿子李亨也经常来看他,兴庆宫一时间也算是个热闹的府邸,对于已经年过70的李隆基来说,这让他无比开心。
上皇爱兴庆宫,自蜀归,即居之。上时自夹城往起居,上皇亦间至大明宫。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内侍监高力士久侍卫上皇;上又命玉真公主、如仙媛、内侍王承恩、魏悦及梨园弟子常娱侍左右。——《资治通鉴》
有一次,一个叫贺怀智的乐工给李隆基演奏,事后将一张头巾献给李隆基,并且表示,当年他曾经为李隆基演奏过,当时杨贵妃也在场。
但在演奏过程中,突然吹来一阵风,竟然把杨贵妃的头巾吹到了他的头上,过了好久才落下来。
贺怀智回家后,觉得这张头巾香气扑鼻,而且香味很持久,一直不散去,于是将头巾收藏起来。
如今贵妃已经不在了,就把他献给太上皇,权当做个纪念吧。
此时,李隆基缓慢地接过了头巾,听完这番话后,顿时潸然泪下,可见他对杨贵妃存在着很深的感情,而且对杨贵妃之死有着愧疚之心。
不久之后,李隆基又去昔日他最爱去的华清宫泡温泉散心,可这里也曾经是杨贵妃喜欢的地方,来到这里,李隆基触景生情,不禁又想起了贵妃。
于是,他退休后第一次开口向儿子提了请求,他希望能派人到马嵬坡将杨贵妃挖出来重新厚葬,也算是对自己心爱之人一个交代。
李亨见状,也不好反对,于是答应了,可当时的吏部侍郎李揆是个蛇鼠两端的小人,他投靠了当时的头号权宦李辅国,故意跟李隆基作对,并当场表示反对。
于是在李揆和李辅国的影响下,朝廷认为这有为马嵬兵变翻案的嫌疑,拒绝由朝廷出面给杨贵妃改葬。
李隆基没办法,只好私底下派人去重新安葬杨贵妃,毕竟当初只是用一条被褥裹起来草草掩埋,连口棺材都没有。
可不久之后,去的人回来说,杨贵妃的遗体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已经腐烂,连骨头都没了,只找到一个香囊。
李隆基看着香囊,触景生情,于是将香囊随时收纳在身上,以便于思念佳人之时,还能有个念想。
然而,原本平静快乐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
作为一个爱热闹的人,李隆基也时常趴在兴庆宫的长庆楼栏杆上,俯瞰下面街市上来往的百姓。
没想到的是,还有不少百姓认得他,有些经过此地的百姓竟然会主动停下脚步,跪地朝拜李隆基,并高呼万岁。
每次这种时候,李隆基就开心得像个孩子,他没想到还有人记得自己,更没想到自己在百姓心目中还是受到尊敬的。
于是,在开心之余,李隆基就会命人在楼下当街摆下宴席,用美味佳酿招待那些还记得他的长安父老。
甚至于,有朝廷官员路过这里,每当望见太上皇在楼上时,也都会主动停下来向太上皇行礼致意。
对此,李隆基则会把他们请上楼,并且设宴款待,还让玉真公主等人作陪,当时有不少掌握实权的朝廷大员都曾经上去过。
比如羽林大将军郭英乂以及从蜀地来长安汇报工作的官员等等。
这种情况让退休后的李隆基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外界带给他的存在感和热闹感,他对此感到无比快乐。
上皇多御长庆楼,父老过者往往瞻拜,呼万岁,上皇常于楼下置酒食赐之;又尝召将军郭英乿等上楼赐宴。有剑南奏事官过楼下拜舞,上皇命玉真公主、如仙媛为之作主人。——《资治通鉴》
李隆基遭软禁,凄凉而死
李隆基在长庆楼宴请百姓以及官员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唐肃宗李亨的耳朵里,而传话之人正是李亨身边的宦官李辅国。
如果还记得马嵬兵变的详细情况的话,应该知道,当时陈玄礼决定发动马嵬兵变,诛杀杨国忠时,事先征求了太子李亨的意见,而李辅国当时叫李静忠,是李亨身边的心腹宦官。
后来李亨设计脱离李隆基时,李静忠也极力劝说他去灵武,一路上也算立了功劳。
李亨在灵武登基后,由于担心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担心自己的威望不足,难以驾驭百官,于是开始让身边的宦官李静忠掌权。
当时为了平乱,设立了行军元帅府,李静忠被任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这个职务属于战争时期的特殊编制,覆盖着多种职能,李静忠也改名李辅国。
连唐肃宗对外发布的诏令,全国各地官员的奏章等的核心文件,都是先交到行军司马这里,再转交给皇帝的。
而且,朝廷以及军队的印章、兵符等重要物件,都是李辅国掌管,还有大量的军政大事,也都是李辅国在掌管。
这意思很简单,在战争时期的特殊编制下,李亨此举实际上把权力给了身边的心腹宦官,从而架空了平时负责管理对应事务官员的权力。
这样一来,李亨就可以通过宦官来驾驭百官了。
后来收复两京之后,李辅国的权势已然是权倾天下,不仅掌管着朝廷重大军政要务,而且掌握了京城最核心的军事力量——禁军。
因此,李辅国此时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事实上,李辅国发迹之前,只是高力士手下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太监,因高力士的提拔,他才得以到东宫伺候太子。
这样的小太监,在高力士面前自然被无视,而且李隆基身边的人,比如陈玄礼等,当初都是红人,像李辅国这样的小太监,在他们面前,显然是资历很浅的新人,哪怕他现在发达了,那资历也没法跟这群人比。
如今李隆基退休了,老李头身边的这些人虽然不再掌握权力,但他们也不愿意像别人一样卑躬屈膝地巴结李辅国,而是一如既往地轻视他。
毕竟这群人在李隆基身边干了几十年,红极一时,资历在那摆着,他李辅国被人轻视一下也正常。
但李辅国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而且十分阴毒,他因此仇恨在心,于是想方设法要整治李隆基以及他身边这帮人。
李辅国素微贱,虽暴贵用事,上皇左右皆轻之。辅国意恨,且欲立奇功以固其宠。——《资治通鉴》
正好李隆基在长庆楼宴请百姓和官员这事儿被李辅国知道了,这个死太监当即认定这是整垮太上皇的最好把柄。
于是,李辅国向唐肃宗李亨进言,说李隆基天天在兴庆宫和外面的百姓以及朝廷大员来往密切,这是在收揽人心,试图把李亨赶下岗,太上皇进而复辟再当皇帝。
虽然李亨嘴上说这事儿不可能发生,但在心里,李亨已经通过这些迹象感受到了自己父亲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加上李辅国在旁边多次煽风点火,请求将太上皇迁出兴庆宫,住进甘露殿,隔绝与外界的交往,这样就能中断太上皇的复辟行动了。
辅国意恨,且欲立奇功以固其宠,乃言于上曰:“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谕不能解,不敢不以闻。”——《资治通鉴》
李亨虽然没有公开表示要这样做,可却也沉默不语,这相当于默许了李辅国的建议。
一开始,李辅国并不敢玩太大,他先搞了一波试探,以唐肃宗的名义将李隆基养的300匹好马一次性夺走了290匹,以此观察李隆基和李亨的反应。
要知道,李隆基十分喜爱骑射打猎,所以对马匹也十分钟爱,这一下夺了他290匹,他心里也是十分难过,可又没办法。
如今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无奈之下,李隆基只是对身边的人感叹道:我的儿子被李辅国蛊惑,不得终孝矣。
事发之后,一连好几天,李亨那边都完全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表达任何不满,这相当于默许了李辅国的恶劣行为。
而李隆基作为一只没了牙的老虎,也只能让认栽。
这就使得李辅国更加肆无忌惮了!
谁知走到半路,抵达睿武门时,李辅国事先在这里埋伏了500多名精锐骑兵,人人全副武装,并拔出刀剑,杀气腾腾地突然将李隆基一行当场围成一圈。
随即,李辅国出现了,说道:皇帝陛下认为兴庆宫太潮湿,环境不好,不适合太上皇居住,命我等迎太上皇到太极宫(西内)居住。
这时,大头兵们开始持有武器缩小包围圈,向李隆基逼近。
李隆基毕竟七十好几的人了,见此阵仗,顿时大惊失色,差点从马上掉下来。
好在他的心腹高力士及时挺身而出,大声呵斥道:李辅国休得无礼!
紧接着,高力士火力全开,勒令李辅国立即下马叩拜太上皇,并对大头兵们说:太上皇让我问各位将士安好。
李辅国虽然已经权倾天下,但这位昔日的老领导震怒之下,他还是被这气势吓得大气不敢出,于是慢吞吞地下了马。
在高力士的强硬要求下,李辅国又被逼着给太上皇牵马。
然而,即便如此,李隆基还是被迫住进了位于西内的甘露殿,当李隆基被赶进去的那一刻,李辅国当即将甘露殿控制起来,禁止任何人留在李隆基身边。
辅国矫称上语,迎上皇游西内,至睿武门,辅国将射生五百骑,露刃遮道奏曰:“皇帝以兴庆宫湫隘,迎上皇迁居大内。”上皇惊,几坠。高力士曰:“李辅国何得无礼!”叱令下马。辅国不得已而下。——《资治通鉴》
完事儿之后,李辅国又带着手下的禁军将士(六军)到唐肃宗李亨面前“请罪”,说是请罪,实际上是向李亨复命,也可以理解为逼李亨认可他们的行动。
因为李辅国逼迁李隆基一事,是矫诏诓骗李隆基出门,进而将其赶到甘露殿严加看管的,所以这属于假传圣旨,而且整治的对象是李亨的亲爹李隆基。
所以,他带着六军将士一起来请罪,实际上李亨事前沉默不语,就是默许,而李辅国带着六军将士一起来,摆明了就是逼着李亨认可他们的行动。
逼迁太上皇属于情形严重的罪名,几乎可以算作谋逆,如果李亨事后不认可,这帮人为了自保,很可能引发一场兵变,这是李亨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逼迁太上皇这件事,在李亨心里其实也希望他们这么做,所以李亨干脆大方地认可了李辅国的矫诏逼迁太上皇行为。
玉真公主被遣返玉真道观,宫女仙媛被放逐到归州(湖北秭归),王承恩被流放贵州遵义。
随后,李亨又派了人数众多的新宫女、新太监进驻到甘露殿,负责伺候李隆基的起居。
就这样,李隆基彻底变成了孤家寡人,而且自己还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最宠爱的女儿被赶走了,最宠信的宦官和宫女也被流放了,跟了自己几十年的陈玄礼也被撵走了。
李隆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虽然李亨也安排了不少伺候自己的人,可那不一样。
且不说这些人不熟悉李隆基的起居习惯,而且对李隆基毫无感情可言,难免有伺候不到位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李隆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可以说心里话的人,再也没有可以把酒言欢,推杯换盏的信任之人可交流。
内心的孤独比起外部的伺候不周到,更让他感到难受,李隆基的心情从此跌落谷底。
李亨为了照顾好李隆基,还把李隆基的另外两个女儿万安公主和咸宜公主也派来照顾李隆基。
然而,尽管都是李隆基的女儿,可女儿和女儿之间也是不一样的,他有29个女儿,哪儿能每个都能了解呢?
他最宠爱的玉真公主,只有她才了解自己的脾气,和自己处得来,如果玉真公主在这里,父女之间哪怕一句话不说,他也觉得开心。
可这两个女儿不一样,他们缺乏对李隆基的了解,李隆基也缺乏对她们的了解和感情,三人之间聊天其实属于尬聊。
这样的日子,李隆基根本开心不起来。
不久之后,李隆基似乎厌倦了生活,开始吃素,过了一段时间,李隆基又公开宣布自己要“辟谷”,以求长生不老。
然上皇日以不怿,因不茹荤,辟谷,浸以成疾。上初犹往问安,既而上亦有疾,但遣人起居。其后上稍悔寤,恶辅国,欲诛之,畏其握兵,竟犹豫不能决。——《资治通鉴》
唐朝素来尊崇道教,李亨也知道所谓辟谷就是一种修炼的方法。
然而,经过多次去看望父皇时观察到李隆基的身体状况,李亨发现这哪里是什么辟谷,分明是在绝食啊!
可父皇又为何要绝食呢?
李亨苦思冥想,也想不通为什么,可看着老父亲一日不如一日的身体,他开始悔恨,他后悔当初不应该默许李辅国将父皇逼到甘露殿居住,后悔将父皇身边的人赶走。
然而,正当李亨开始有悔意时,他自己也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从此只能让身边的太监代替自己去向父皇请安。
对于李隆基来说,他何尝不知道所谓辟谷只不过是无稽之谈,世间哪儿有什么长生不老。
一连串的打击下,李隆基已经万念俱灰,他的心已经死了。
作为一个一生要强的人,一个发动唐隆政变匡扶大唐,接着又斗垮太平公主,创造开元盛世的帝王,他不愿意在这种孤独凄凉的屈辱生活中老死。
他要以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不久后,李隆基一病不起,于762年5月3日离开了人世。
一代著名帝王,就在这种凄凉和孤独的生活中了结了自己。
13天后,唐肃宗李亨也离开人世,父子二人上路的时间仅仅间隔13天,李亨死前还意识到李辅国权倾天下,已经威胁皇权,可他又不敢动手。
因为李辅国掌握禁军大权以及朝廷大权,满朝上下有很多大臣依附他,已经尾大不掉,李亨拖着病体已经对此无能为力。
至于李辅国,就只能交给李亨的继任者去收拾了。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5668795790062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