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大年初一,已经89岁的太上皇乾隆依然不服老,精神头也很好,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在两天后离开这个世界,甚至心里还在想着,自己九十万寿的时候,普天同庆。
乾隆皇帝人生最后两天十分忙碌,按时起床,至养心殿东暖阁明窗下开笔,因为按照惯例,皇帝每逢元旦之日,要写上一幅“祝辞”,如今这幅祝辞仍保留在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
子皇帝嘉庆为了减轻太上皇的负担,将一些不太紧要的庆典活动省减,但乾隆必须出席的活动还是很多。上午,由嘉庆奉迎至乾清宫,接受皇子、皇孙、诸王贝勒、文武大臣、蒙古王公及外藩使臣的庆贺礼,然后在乾清宫“赐宴”。
这一套程序下来,确实把乾隆累的够呛,虽然身边有很多人伺候着,可上上下下、进进出出,体力明显跟不上。
本来嘛,这些象征皇权至上的庆典活动,是皇帝君临天下、众臣捧星的体面,可这会对于乾隆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一种必须履行的职责。即便感觉很累,也得咬着牙支撑。
场面上的活做完以后,皇帝为了表示关爱天下子民,照例还要颁布一些惠民措施。嘉庆早已为太上皇安排好了这一切,当日乾隆象征性的作了一番发言,分别对上一年遭受水灾的几个州县给予赈济和减免。
办完了这些事以后,乾隆觉得体力和精力有点跟不上,但是他自从即位以后就有一个习惯,每到元旦时都会写上一首诗庆贺。年轻的时候,乾隆提笔就难以停下来,往往挥毫就是几首或是十几首。
乾隆强撑着精神,坚持写完了人生最后一首元旦诗,诗曰:
乾隆六十又企四,初祉占丰滋味参。
八十九龄兹望九,乾爻三惕敢忘三。
虽云谢政仍训政,是不知惭实可惭。
试笔多言今可罢,高年静养荷旻覃。
此时的乾隆丝毫未曾觉察到死神的来临,仍在操心着明年的九十万寿,不过从这首诗中也能看出,他有了较多的反思省察。
客观地说,嘉庆初年八旗军队还是颇有战斗力的,国库寸银也足以支撑这次战争。关键是嘉庆朝人才凋零,早已不负乾隆盛世之名,满朝大臣中,再也找不出像傅恒、阿桂、福康安这样的人。
换句话说,假如白莲教起义发生在乾隆盛世阶段,那么毫无疑问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扑灭。所以此刻的乾隆内心十分纠结和矛盾,为此他写下了人生最后一首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望捷》:
三年师旅开,实数不应猜。邪教轻由误,官军剿复该。
领兵数观望,残赤不胜灾。执讯迅获丑,都同逆首来。
乾隆是得的什么病去世的?
乾隆皇帝的体魄向来强健,生活也很规律,也不像野史中说得那样好色无度。晚年的乾隆更注重养生,喜欢服用人参,将上好的千年人参切片含服,效果十分显著。
按说人活到了八十九这个年纪,小毛病肯定不少。奇怪的是从现存的医案来看,似乎都没有记载乾隆有哪些毛病,身体一直很健康,无非就是气虚体弱、精神不振,而这些特征是老年人都无法避免的。
但谁也没想到,这之后乾隆的身体情况急转直下,短短几个时辰,也就是在初三早上,文献中记载是初三辰时(早上七八点的时候)驾崩。
从医案上来看,乾隆皇帝的最后治疗过程,没有抢救,甚至都谈不上治疗,只是服用了一些补品,而非急救之药。太医的诊断结果很简单,乾隆死于“年老气虚”。
乾隆的辞世,是典型的无疾而终,起居注中也没有记载乾隆临死前有什么遗言,这也证明乾隆自己没有想到死神会如此突兀,至于后来的遗诏,那都是官样文章,出自大臣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