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朝制度,皇帝正式向丞相宣战!

这是中国皇权与相权正式斗争的开始;这是中国丞相制度在其1600年的长河中第一次重大变革;这是汉武帝对于中华民族改革的开始!这个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

何为内外朝?

内外朝制度结构图

武帝为了加强君权而削弱相权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此制度出现,让丞相为首的三公由参与决策的机构,变成了纯纯的执行机构,最后集权于皇帝。

为什么汉武帝要搞一个这样的内外朝制度?其实老冯认为这是顺应当时政治需要的产物,从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来跟大家分析。

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一个奠定中央集权制度基础的划时代的制度,秦朝的丞相是皇帝直接任命的,秦朝统一中国后,一共四个丞相王绾,李斯,冯去疾,赵高,除了赵高,都是皇帝任命的。所以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当时显现的并不明显,而汉朝则不同。西汉建立后,丞相权力比秦朝的丞相权力要大得多,具体是什么情况咱们下面说。

而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另一个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外戚势力集团,这个势力集团从汉初开始就展露头角,从汉惠帝开始,樊哙、吕产两位外戚先后担任丞相,汉文帝时,薄太后想让弟弟薄昭任丞相,在文帝的坚持下作罢;汉景帝时期窦太后干预朝政,窦氏子孙遍布朝廷各个部门,形成了庞大的外戚势力,对于皇权已经形成了威胁;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先后受制于窦太后(丞相为窦婴,窦太后侄子)、王太后(丞相为武安侯田蚡,王太后同母异父弟弟)。

田蚡和王太后是汉武帝设立内外朝的导火索

武帝的权利在这个时候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以汉武帝的性格,他必定不是一个长期受制于外戚和其他权力集团的皇帝。公元前131年,日益骄横跋扈的田蚡,被忍无可忍的汉武帝罢相,后来田蚡在忧惧中去世,汉武帝开始整顿三公。也就此摆脱了王太后的控制把以王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连根拔起。

那么他设立内外朝的根本原因呢?

汉朝第二任丞相曹参,文武双全

第一个原因就是丞相权力过大。汉初丞相权力到底多大?古代丞相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西汉初年尤为明显,他们可以参与、影响皇帝的决策。汉朝第二任丞相曹参的儿子曾奉旨问政曹参,没想到曹参一点面子也不给,对着自己的儿子就是一顿胖揍,虽然是爹打儿子,但是打了“钦差”啊。汉文帝时期的丞相申屠嘉,最看不惯的就是皇帝身边的“小人”。汉文帝的宠臣邓通,有一次在朝上不敬,申屠嘉气坏了,当场就责备文帝,说他不该宠信小人。文帝无奈,还只能好言安抚申丞相。由此可见,西汉丞相权力多大。皇帝需要找一个政策来制约相权。

卫绾是汉景帝和汉武帝改变旧制度的一次伟大尝试

第二个原因就是汉武帝时期的根本政治需要。众所周知,西汉初年统治者信奉黄老学说去治国。西汉丞相权力过大,老冯认为和这个也有关系,皇帝信奉无为而治,皇帝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丞相的创造力。到了汉武帝时期,黄老学说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其实汉景帝时景帝就想要改变这黄老治国这一状况,开始任命卫绾等儒生为官。而外戚势力是保守的黄老学说的代表人物。所以汉武帝开始限制外戚的权力,用一些儒生组成了宫中的决策班子,遇到国家大事皇帝与儒生商议,形成政令,交给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的外朝执行。这也是后来汉武帝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改造成果的体现。

内外朝的影响是深远的,后来内朝形成了一个机构叫做尚书台,尚书台发展到最后,成了三省六部之一的尚书省。直到明朝初年,三省的最后一个省中书省被废除。这还没完,清朝时期,康熙帝为了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设置的南书房,也是受到汉武帝设置内外朝制度的启发。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9684204664275516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