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社会矛盾有多严重?

明洪武、永乐年间,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缓和,人民生活稳定。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深知农民生活疾苦,十分重视农民和土地问题,采取一系列利民政策,严打贪官污吏。仁宣时期,国家转向内治,农事兴旺,以农兴商,整个社会繁荣昌盛。

但到了明朝后期,社会矛盾加剧,民不聊生,最后爆发了农民起义。

如果是有吃有穿,肯定不会起义的,这都是朝廷逼得。总结起来,明朝有多种社会矛盾,其中土地兼并、灾荒、明神宗时期留下的弊病、中央权力失衡、党争严重、军队尾大不掉、财政亏空等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一、土地兼并和灾荒

明朝初期,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建立黄册、鱼鳞册制度,统计人口,分配民田,减少官田,鼓励农民垦荒,农民的日子逐渐富裕。

明朝后期,屯田制度遭到破坏,土地被皇室宗亲和外戚独占,比如万历时期的潞王,一个人就拥有良田四万顷。其他的还有桂王、瑞王,以及很多位公主。

据粗略统计,仅皇室宗亲,就占据了全国近一半的土地。普通百姓没有土地,只能跟大地主、皇室宗亲打工,而且他们还要面对繁杂的苛捐杂税。

由于制度的不合理,农民一直受到盘剥。在收租的过程中,佃农的日子也不好过。地主用大斗收小斗卖的方式盘剥他们。百姓们辛苦一年,经常填不饱肚子,怎么能不起来反抗朝廷呢?

不仅农民,城里的工商业和手工作坊同样会受到贵族和官僚的剥削。一些皇室宗亲本身就是大官僚,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对于小作坊、小工商业从业者,他们进行排挤然后垄断,价格自己说了算,导致人民困苦不堪,经济停滞不前。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农民越辛勤劳作越交不起,为躲苛捐杂税他们只能逃跑。然后就恶性循环,很多村庄的农民都跑光,地也没人种。

农民没有地,工商业者被排挤打压,大量的人口流动迁徙,无力存活。天启七年,陕西发生百年不遇的灾荒,随后,其他地方又遭遇了蝗灾,疾病肆虐,到处都是饿死的尸体,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于是陕西的农民率先起义,随后各处响应者四起。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加入了起义军。崇祯六年,全国到处都是起义的农民军。

二、执政腐败和党争激烈

明神宗时期,国家的经济还在正常运行,虽有衰弱,但如果及时治理挽救,完全可以恢复。但明神宗由于立储问题,与大臣们心有罅隙,于是朝廷分为两派,党争异常激烈。

后来,在皇太后的强迫下,朱常洛被确立为太子,梃击案发生,福王离开京城。此事后,明神宗很少上朝,使得奸臣为虎作伥,肆意妄为。很多官员利用手中的职权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593年,东林党人上台,他们重修东林书院,排除异己,此后又出现了宣党、齐党、浙党等党派,为了自身利益,他们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互相倾轧,朝廷充斥着乌烟瘴气,明争暗斗。

至明熹宗时期,大太监魏忠贤大权独揽,很多小党派归附于他,成立了势力最大的阉党。

1625年,在明熹宗的授权下,阉党大肆捕杀东林党人,此时的大明朝,已经摇摇欲坠,被阉党搞得面目全非。党争让明朝无力回天。

虽然明思宗对魏忠贤的势力进行了削弱,但为时已晚。魏忠贤死后,党派依然不断,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不听劝阻,其所制定的政策很少跟民生有关,加剧了社会的矛盾,社会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明朝内阁大学士叶向高,曾指出明朝官场的两大毛病,一是”上下隔绝”,二是”士大夫好胜喜争”。这两点,一个说的是执政,一个说的是党争。

官场腐败,贪污成风,这是明朝的一大毒瘤,也是把明朝推向深渊的无形大手。

三、对外征战

明朝后期,内忧外患不断,国内是农民起义和三藩之乱,外部是辽东、河套等地频繁被入侵,海盗肆虐。朝廷频繁进行战争,造成大量的军费开支和人员伤亡。其中,抗击倭寇和抵御辽东镇守使的战争,是明朝财政的主要负担之一。

明朝万历时期,对外进行了三次大的征战,劳民伤财,国库亏虚严重。

据悉,1617年,清军努尔哈赤攻打明朝时,明朝的国库已完全拿不出任何粮款。后来的几次战事,大将袁崇焕被处死,明军主力将领洪承畴投降清朝,清军把明军逼得只能退守山海关。

连年的征战弄得百姓苦不堪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对外贸易也进入了最低谷。另外,加上官僚主义盛行,官员全都只顾自己谋利,贪污受贿严重,内忧外患之下,崇祯皇帝也无心思过问贪污之事。这些官员如同蛀虫一样,一点点蚕食大明的江山。

四、经济停滞

经济上,虽然明朝时期,在福建、广东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一度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朝廷的大政策是重农抑商,工商业发展得不到发展,实体厂矿也就无从扩大,后来海外贸易也停滞了。整个明朝的经济实体实际上已经沦为了官员敛财、中饱私囊的工具。

据统计,万历、天启时期,朝廷靠着工商业税收,可以增加很大的一笔收入,但到后期,工商业从业者和手工作坊基本都已经名存实亡,也就无力缴纳税款。所有的税款都转嫁到了农民身上,他们本来就吃不饱,还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

而经济垄断的结果就是,越有钱的富人,越能轻松逃过赋税,把自己的赋税甩锅给穷人。穷人在权力和资源双重弱势的情况下,越过越穷,毫无还手之力。

五、权力失衡

明朝统一中原后,沿用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统治模式,逐渐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皇权。

在空前的中央集权大背景下,有着特殊出身的朱明王朝,在统治阶级内部对文武百官实行高密度的监视,对被统治的黎民苍生实行特务政治,这就让一个独立于”三法司”的特务厂卫系统(东厂、西厂)产生。

这个特务厂卫系统的出现,对明朝司法造成了巨大的干预和破坏,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明朝自身政治统治的根基。

历来的官场,讲究的是制衡,但崇祯皇帝很明显不懂这些。

洪武、永乐之后,皇权变弱,宦官势力壮大,文官的势力被削减。

尤其是魏忠贤的阉党,一手遮天,全国到处都有他安排的眼线。大将袁崇焕的死,以及名臣杨廷和的死,都跟阉党有关。在阉党的祸乱下,朱由检其实已经失去了对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实际控制,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

权力失控的结果,就是被坏人利用,残害忠良名将,进而动摇国之根本。

六、军队尾大不掉

军户制是朱元璋在明初实行的“休养生息”国策,目的是加强大明对地方的军事威慑,提高军队自给自足的能力,减少中央财政支出的压力。他的初衷很好,但在实际执行时,却出现了指挥官的财富垄断,权力大的指挥官不断兼并手下军户的土地,结果军队首领开始不受朝廷约束,逐渐转化为地方军阀。

这些自成派系的军阀,虽然承认中央政府,但在做事上我行我素,完全无视国家的秩序法度。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当时已不受朝廷控制的毛文龙。这类人无视律法,败坏军纪,纵兵掠夺,甚至奸淫妇女,一步步加深着明朝的社会危机。

朝廷虽然恨他们,但是由于打仗需要,也不敢轻易对他们下手,继而造成了尾大不掉的恶性循环。

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内部党争激烈、政治腐败、军队尾大不掉、国库亏空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拖垮和消耗着大明。

明末,闯王高迎祥的义军发展为最大的一支,李自成成为首领后,带领义军攻占北京,建立大顺,明朝的命运岌岌可危。1644年,清军南下攻占明朝的都城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缢于煤山,明朝正式灭亡,结束了统治270年的明朝王朝。

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天启七年登基,做了不到二十年的皇帝,明朝就在他手里灭亡了。以悲情落幕的大明王朝,亡的让人实在痛惜。

大明的灭亡,正应了那句老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灭亡后,许多明朝的遗民们,以极致的笔墨,生动回忆着明朝初年的繁华生活。有了这些回忆做支撑,似乎前人的离去才变得不那么悲戚和萧索。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5889189366153788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