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历史其实很简单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从周武王传至周幽王,共经历十一代代十二王,前后经过了二百七十五年左右。

话说商朝晚期,商纣王宠幸妖姬妲己,滥用酷刑,为了供自己和妲己玩乐,丝毫不顾国计民生去建造宏伟巨大的鹿台。不仅如此,他还杀死了劝谏的王叔比干,弄得天怒人怨,人心惶惶。他在位期间内政不修,外患也不断,当时的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虽然后来取得了胜利,但是对东夷的战争,大大的消耗了商朝的实力。

而此时商朝西面的周国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城从岐山周原往东迁到丰京(今陕西西安)。周国不断向东进逼的态势,加剧了它与商朝的矛盾,商纣王听信宠臣崇侯虎(崇国国君,名虎)谗言,一度将西伯侯姬昌(周国国君,谥号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今河南省安阳,据说姬昌被囚七年,将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著成《周易》一书)。后来周国大臣散宜生用美女、珍宝进献纣王,纣王才放回了姬昌。姬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

约公元前1046年,姬昌的儿子姬发(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当周武王率师打到牧野时,商纣王才仓促调遣军队应战,由于这些军队久困战场,无心恋战,阵前纷纷倒戈,一触即溃。周武王大军于是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商纣王退入城中后登上鹿台,投火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周武王灭商之后,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疆域大大增加(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但如何牢固控制新占有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以至于常常夜不能寐!经过与军师姜子牙还有其第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人的商议,最后决定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将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多个诸侯国,让他们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从而拱卫保护周王室。

于是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大封王族及功臣,比如封他的兄弟召公国于燕国,军师姜子牙于齐国,周公旦于鲁国(周公没去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辅佐成王,后来其子伯禽即位为鲁国国君)。另外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商朝的旧都殷,国号为邶(bèi),但是又不放心武庚(担心其搞复辟),于是又封他的三个弟弟管叔(姬鲜,封于管国)、蔡叔(姬度,封于蔡国)、霍叔(姬处,封于霍国)在武庚的周边,史称“三监”,专门监视武庚的行动。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政。三监看不惯周公辅政,而且周公的哥哥管叔鲜更怨恨他比自己年岁小却执掌辅政大权(也有说怀疑周公欲篡夺王位),于是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不得已出征,他联合召公等诸侯,花了三年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

周公担心诸侯再次背叛周朝,就代理成王管理政务,主持国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还制定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七年后,周公还政于成王,为后来封建社会丞相之典范。

武庚之乱后,周初统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到国都的周边拱卫王室!于是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初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比如成王分封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姜子牙的外孙)于唐,建立唐国(后改名为晋,即后来的晋国);分封他的叔父康叔(周文王之子,周公的同母弟弟)在殷商故墟,建立卫国。此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比如分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建立宋国;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周初统治者的这种大量分封诸侯(大大小小的国家上百个)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周朝的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但是也为西周的灭亡和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埋下了隐患。毕竟蛋糕总的就那么大,分的人越多,自己就越少,而且分封出去的土地(好比送人的礼物)基本很难再收回来。诸侯们不但拥有土地,还可以拥兵,他们有独立政治和经济,只需听从周天子调遣并定期向其纳贡、朝贺即可。这样也导致最后周王室本身所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以至于到东周时期,周朝的土地全部被分封完毕:土地尽归诸侯所有,堂堂周天子竟然无立锥之地!后来无处容身的周天子只能寄居在诸侯国(周公国:东周时期,也就是公元前425年,周考王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周桓公),如此已与乞丐无异,难免会落得个任人摆布的下场。

言归正传,话说成王的儿子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后世将这段时期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然而康王晚期喜好征伐,逐渐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昭王时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在周朝昭穆时代(周康王的儿子昭王和孙子穆王),由于这两代周王在位期间都喜欢东征西伐,虽然多有胜绩,但也导致朝政荒废,周王朝实力大大削弱。这一时期,犬戎(后来的义渠等国)的势力逐渐强大,屡次侵犯周境,到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朝人深为所苦。

周厉王时期,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结果闹得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zhì,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公、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厉王死,继位的周宣王,吸取教训,政治上能够任用贤臣并勤于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陆续讨伐犬戎、淮夷、徐国和楚国,并取得了胜利,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但是其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加之其独断专行干涉鲁政,不进忠言滥杀大臣,“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伏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周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封给弟弟王子友,是为郑桓公,建立郑国(郑国除了春秋初期有所突出外,后面在诸强林立之中几无表现)。

周幽王在位期间,任用狡诈贪婪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他为了博妖姬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弄得前来援救的各路诸侯敢怒不敢言却又无何奈何。褒姒生子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于是废黜皇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后来的周平王),改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宜臼被废后继续受到迫害,只好投奔其母国申国,申侯(申国国君,申后之父)闻此大怒,于是联合曾国与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结果被戏弄过的各诸侯没有及时前来援救,周幽王与伯服均都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申、缯、卫、晋、郑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第二年,周平王迁都到东面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国号仍为“周”,但是因为其有弑父之嫌,为区别于正统的“西周”,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就此一个激荡人心的乱世徐徐拉开帷幕!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21158769307435560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