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尚雅”文化风靡一时,反映明人生活意趣,它的发展怎么样?

引言

同史书上许多朝代一样,明代的中国,依旧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但却早已不复唐朝巅峰时的辉煌。

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衰落腐朽,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化转型,在此过程中,文化艺术上则呈现出“弱世不弱”的景象。

“尚雅”文化的出现及发展,则是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象之一。何为尚雅?尚,即崇尚、推崇。雅,最普遍的意义可以理解为高雅、雅致、雅趣等。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风雅”成为一种带有普遍褒扬意义的词语,用以称赞人物的德才出众。

后来历朝历代都在丰富“雅”的内涵,而在明代的语境下,我们可以将“雅”视为生活艺术化、理想化。尚雅,则可以简单理解为,追求艺术化、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一、“尚雅”文化之滥觞

明朝飞速发展的商品经济为“尚雅”这一社会风气提供物质基础。

众所周知,在我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小农经济。

自春秋战国始,铁犁牛耕的出现,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得华夏大地出现了一种延续千年的经济模式:使用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男耕女织是最主要的社会分工方式。

这种生产模式下,生产力发展迟滞,水平低下, 抵抗天灾人祸的力量非常薄弱。

正所谓“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当物质条件满足了,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重视。

试想一下,屋不遮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又何来闲情逸致去追求高雅情操?

为了保证最起码的生活水平, 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成员以满足最基础的衣食需要为目标。

但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百姓们手头宽裕了,最基础的吃饱穿暖需求得到满足,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自然而然提高了,开始着眼于提升生活的艺术性与舒适度。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尚雅”文化出现的前提和根源,前朝历代所留下的文化渊源,则是滋养明朝雅文化迈向新高度的土壤。

在历史影影绰绰的光影中,我们能在早于明代数百年的宋朝,窥得“雅文化”的滥觞。

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促进了文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文人集团的崛起。早在宋代的文人阶层中,便出现了“雅物”这一表现文人审美意趣的生活方式。

雅物即是指对古物和艺术品的赏玩,在后来的发展中,对雅物的品赏便发展成为一种在士大夫阶层中稳定流传的雅文化。

此后的元朝,由于废除了科举制度,大批文人失去了科举进仕的正常渠道,只好选择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形成了以隐逸为特点的雅文化。

古代文人大多尊古崇贤,明代文人的“尚雅”观念则在前人影响下,结合自身时代特点,形成了独具宋朝风味的“雅文化”。

即“入俗”,时至宋代,雅文化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文化。

二、“尚雅”之风,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江南地区经济日渐发达,这里的文人逐渐成为雅俗审美中的权威,操纵了雅与俗的话语权,其消费观念、审美偏好等引得各界人士纷纷效仿。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雅文化由此流入世俗社会,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化、世俗化的社会文化。

其世俗性、普遍性具体表现在内外两方面。

先从外部说起,对生活场域及器具的力求精致,是明人尚雅的最直观表现。

《考槃余事》曾如此描述文人的书房:

“几榻、琴剑、书画、鼎研之属,需制作不俗,铺设得体,方称清赏”,一方普通的书房,除了必备的笔墨纸砚,还需有琴剑书画等精美的装饰点缀其中。

除了书房,居室的布置也费尽心思。当时人们多喜供奉盆景,史书记载,有政府要员致仕家居,“小窗杂植花卉,四时常新”, “凭栏把玩,皆足赏怀”。

一位名叫吴昌时在家,更是要给坐榻周围环列梅花100盆、 水仙花100盆。赏心悦目,修身养性,俨然世外桃源。

由以上二者可以看出,居室的布置,不再仅仅注重实用。美观、艺术、优雅亦是当时文人极为看重的要素。

在追风逐雅的道路上,少不了器具的身影。生活中越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越能体现物主的审美与品味。

明代饮宴大盛,酒具亦开始讲究精美。

如当时的松江士大夫家所用酒器,“ 唯清河、 沛国最号精工。沛国以玉,清河以金。玉皆汉物,金必求良工仿古器仪式打造, 极为精美。 每一张燕,架然眩目” 。

当时的“山游提盒” 同样具有代表性,酒水餐食皆能装入其中,造型小巧玲珑,结构精密,功能齐全,完全可以视为艺术品、收藏品。

可以看出,明朝的居室与器具,大多数已然超出了其本身的含义,开创新的艺术高度。而将艺术品用于日常生活,则是明人生活艺术化的巅峰。

如果说,对居室器具的力求精致,是明人“尚雅”文化外化于形的体现,那么,文学领域的诗文、名号则是内化于心的追求。

明人强调,文学作品要有“尚雅”之风。

戚继光提出观点,大凡被称为“雅”者,如“雅会”“雅意”“雅怀”“雅爱”“雅作”,以及“典雅”“儒雅”“清雅”“闲雅”,无不尊贵,与卑下之“俗”不可同日而语。

他将雅放置到至高的地位,足见明人对“雅”的重视与推崇。

无论是诗文创作,还是戏曲编订上,明代文人们有的通过以俗为雅策略,滋补文学的雅性美感,有的通过辨雅析俗,以巩固雅性审美的正统地位,始终致力于维护“雅”正统地位。

可以说,明代士人的雅文化立场及其审美选择使得整个文坛大致保持着以尚雅为主的风貌。

除此之外,明代社会曾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别号流行,背后的深层原因亦和雅文化有所关联。

别号起初是文人所特有的,但到了明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说贩夫走卒,无论帝王、士民,还是倡优、奴仆、盗贼,甚至僧人、妇女,人人皆以取一别号为时尚。

这无疑也是为了迎合以士大夫为主体的雅文化。也从侧面说明,雅文化的影响遍布社会各个阶层,整个社会的“尚雅”氛围也已形成。

三、雅文化之辨,瑕不掩瑜

明朝中后期,“尚雅”风气在快速普及中,也逐渐产生异化,违背初心。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文人倡导的雅文化被商人竞相模仿。对各种书画藏品、珍宝古玩,商人们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豪掷购藏形成垄断,一昧的收藏而不知品赏。

曾有文人如此表达不满: “今贵家子弟,往往致饰精舍、垆香、瓶卉珍玩种种,罗列于前,而一经四籍,未尝触手。”

这种行为,早已脱离追风逐雅的本心,而是走向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对“尚雅”的过度吹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伦理观、仁孝观。

前面说了,对风雅的追逐大多需要用钱来铺垫,当人们想追逐风雅又囊中羞涩时,难免走上歧途。为了争夺钱财。

像兄弟结仇、夫妻离心、父子决裂等现象,屡见不鲜。“贪婪周极, 骨肉相残”的记载不绝于缕。

“尚雅”文化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毕竟,异化只是少数。美玉尚纵有瑕疵,却也掩盖不了其本身的光彩。总体而言,“尚雅”文化带给整个社会及后世的影响,利远远大于弊。

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举个例子,当时的文人为陶冶情操,往往会修筑园林或屋舍,此时便需要土、石、花、木等原材料,于是大量购买木材,成品的石雕,就直接促进了以上产品的商品化。

也无形之中,造就了 “石农”、 “花园子” 等园艺专业户职业的产生。可以说,“尚雅”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功不可没。

“尚雅”文化下,书法绘画市场一度繁荣。涌现出董其昌、文征明、王铎等著名书画家,亦留下了《莲溪渔隐图》、《山路松声图》、《北溟图》等大量极具研究价值的书画作品。

大受追捧的红木家具亦在明代趋于定型。受“雅”文化影响,红木家具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达到了使用价值与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

此时期产生的众多艺术品,至今还留在博物馆里以供展览。“尚雅”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及物质财富,在此不一一赘述。

结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尚雅文化根深蒂固,不管是身居高位钟鸣鼎食还是露宿街头穷困潦倒,内心总有一方不染世俗尘埃的纯净天地。

而当时间的指针一晃到了二十一世纪,古代的种种似乎早已离我们远去。在快节奏的冲击下,古人的“雅”似乎早已被现代社会抛之脑后。

但在浮躁的社会中,真的应该思考,是否应该寻求一份心灵寄托,支撑我们走过众多艰难时刻。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是雅文化的具象化体现,还抽象化寄托,当迷茫困顿进退两难时,不妨借鉴古人智慧,日常琐碎之余,留一份雅致在心中,岂不乐哉?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11333322570547767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